近日,關於高考改革的問題引起了廣大家長的熱切關注,而英語學科是否在中高考當中佔比太重也掀起了一股討論的熱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英語那些事吧!
我們最初學習英語的初衷是什麼?每個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都會聽到長輩這麼說:學了英語之後也不出國,有什麼用?我們最初學習英語是為了多學習一種語言,了解外面更大更廣闊的世界。所以英語的學習除了學生能夠會做題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夠用英語去表達自己,用英語去交流、互動。而不僅僅只是去背單詞,學習「啞巴英語」。
而我們現在學習英語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現在英語已經普及化到每個學生家長的身邊,除了在學校所學習的英語必修課以外,部分家長還會在周末給孩子安排英語補習班來鞏固英語知識,另外還有的眾多考試當中需要英語水平達到一定水平層次,很顯然,英語已經快速地演變為應試化教育下的產物,得到卷面上的高分已經成為眾多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了。已經從本身比較純粹地去學習一門外語變成了現如今赤裸裸的功利性學習。為升學、工作以做準備。
英語學科是否造成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英語作為一門對老師要求比較高的學科來說,老師的水平間接造成了學生水平的層次不齊,城市裡面的老師,英語發音較為標準,孩子課後還可以在網上或者線下輔導機構學習英語。而資源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則僅能靠發音不太標準的老師來教授,長此以往,農村孩子對於英語的口音就很難去調整和改變。這就造成了農村孩子在英語這一學科遠遠落後於城市孩子,在中高考當中處於明顯的劣勢,而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所以英語更不應該成為農村孩子踏入高等學府的絆腳石。
而現如今我們又該如何客觀看待英語這一學科呢?「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曾經掀起了一股學習英語的狂熱浪潮,全國眾多英語愛好者紛紛加入到這一學習隊伍當中,可當激情褪去,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英語這一學科呢?隨著英語這一學科比重的逐漸調整,我們是不是該完全放棄呢?對於一些從事外交、外貿以及日後打算出國的人員來講,英語仍然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本。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回應:「那些希望走向國際化的人,他們自然會好好學英語」。而對於一些日後不打算從事與英語有關工作的人來講,減輕在學科當中所佔比重,適當平衡和其它學科之間的關係,將它作為一門選修課,不失為一件對眾多學生以及家長來說減輕負擔的好事。
在降低英語學科比重的同時適當增大語文這一學科的比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語文作為提高文化素養以及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學科,更該將祖國優秀文化傳統與西方先進文化相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