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許許多多的不起眼的野草,這也印證了農村自然資源保護的比較好,不過近些年農村由於人居環境的擴展,加上到處都在修建水泥地,農村以前的很多植被也難以看到了,現在農村有些雜草也是經常被人為清理,因為這嚴重影響到了村容村貌,不過有些野草之所以存在,是有實質性的原因的,比如說馬齒莧吧,現在說是雜草了,以前這東西可是很多人的口糧,另外還有一種野草同樣也常常被當成雜草,它的名字叫「地棉草」。
地棉草在農村很多見,其實在城裡也有,比如說城裡有的盲人走的那種石板縫隙裡也會長出地棉草,只不過數量非常的稀少,地棉草在農村很多人的眼中也只是一種雜草,有的會生長在農田裡,影響到莊稼生長,所以農民就會拔除,而有的地棉草會生長在路基或者地基旁邊,也會被當成雜草清除,因為地棉草會導致這些路基的地面破裂。
不過有的朋友可能沒有見過這種野草,不知道什麼是地棉草,地棉草又叫血見愁、紅絲草、奶漿草,長的有點像馬齒莧,不過它比馬齒莧的莖要硬,地棉草的莖部是紅色的,葉子是深綠色的,莖部折斷後會流露出白色的汁液,這是樹液,別看地棉草不起眼,但是它的生命力特別強,在石縫裡能絕處逢生,地棉草的花朵和馬齒莧的花朵也有些像,如果名字不同,我真以為就是馬齒莧,因為它們的花朵都是黃色的。
這種野草在農村因為一般都是當成一種野草,所以有的農民就會把它當成一種飼料來餵雞,並不是刻意的這麼做,其實地棉草並不是一大片一大片是生長,也不是數量很多,它會和其他的雜草生長一起,這農民為了節省養殖成本,在割草的時候就會把地棉草一同作為雜草來餵雞,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地棉草並非一無是處,其實地棉草的藥用價值還是比較高的。
剛才我們說到,地棉草有個名字叫「血見愁」,可能大家已經了解到是什麼意思了,不就是可以止血嗎,沒錯確實地棉草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在《世醫得效方》記載地棉草全草都可以入藥,《本草匯言》:「涼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藥也。善通流血脈,專消解毒瘡。凡血病而因熱所使者,用之合宜。設非血熱為病,而胃氣薄弱者,又當斟酌行之。」,將地棉草晾曬乾之後,除去雜質,對於治療小兒黃疸有很好的功效,以前也有很多民間的土方子描述了地棉草的用處,比如說可以用於痢疾,把地棉草泡水喝,如果大家想更進一步了解下地棉草的藥用價值,可以參考下有關書籍。
那麼地棉草能不能吃呢?有網友看到這裡可能會產生疑問,這種野草看起來外表挺像野菜,應該可以食用,首先地棉草味辛,性平,雖然它可以入藥,但並不代表就可以直接食用,在農村筆者是沒有看到誰家會採摘這種野草來吃,另外地棉草實際上即使能吃口感也並不會特別好,因為剛才我們也說到了別看它和馬齒莧長得像,可是它的韌性要比馬齒莧大,地棉草到了枯萎的時候全草都非常堅硬,這根本就不像那些能食用的野菜。
從目前來看,地棉草主要就是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是在農村說實話並不算什麼稀罕物件,所以一直都是被當成一種雜草,並且地棉草的根也比較深,清除這種野草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更沒有人會專門去採摘這種野草。
以前記得腿不小心磕破了,家裡的老人就會把地棉草直接搗碎然後直接敷在傷口上,一會就止血了,當然現在基本也沒有人再使用了,不過我們在野外的時候如果遇到這樣的野草還是要留意,遇到特殊情況也好救急,這樣的野草雖說沒有什麼經濟價值,但是也值得我們去珍惜。
地棉草主要分布在我國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其華北、西北、華東、西南等地區比較多,在野外的田間、路邊是最多見的,它比較喜歡的溫暖且溼潤的氣候,但是在一些砂石的時縫隙中也有,所以我們並不能說它是不耐旱的植物。
最後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這種植物呢?你們當地又叫什麼名字呢?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