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勸學》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奮發圖強,長大之後成為人上人。這樣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是如果一味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得到的結果,那必將是適得其反。都說父母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有時父母給予孩子的全部,都不是孩子所想要得到的,中國花樣滑冰小將安香怡,有一個非常嚴厲的母親,她為自己的母親虐待,每天不用上學,必須苦練花樣滑冰,一年要消費是60萬。
被媽媽"虐待"的13歲北京小丫
體育項目當中,要想真正的領先於別人,並且獲得最高的成績,那麼就需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不偷懶,聽教練的話。這樣的一系列流程下來,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不過如果父母幹涉孩子的訓練,肯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也會讓很多家長覺得,這個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有問題。
安香怡是中國花樣滑冰當中最小的運動員,她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滑冰,11歲的時候參加成人花樣滑冰比賽,獲得冠軍無數。這樣一個有潛力的花樣滑冰未來之星,按理來說,只要按照正常步驟來訓練就可以,但是偏偏她有一個與常人不一樣的母親張愛君,這個母親極其強勢,為了能夠讓女兒在花樣滑冰當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她不惜做出了很多事情。
張愛君今年53歲,年輕時為了自己喜歡的花樣滑冰,毅然決然的從外企辭職,跟著一群人去玩花滑。為了能夠長期從事這項運動,她竟然還做了流產手術,後來在一次玩花滑的時候,不幸摔傷右臉,幾乎破相,從這之後,她再也不敢去玩花樣滑冰。轉頭,她迷上了去整理各種各樣的花滑資料,她本人確信,自己是花滑專家。
由於做了流產,張愛君懷孕十分困難,在經過兩次試管嬰兒之後,終於生下了安香怡。自此,這位虎媽開啟了將自己女兒塑造成優秀花樣滑冰運動員的道路。在安香怡兩個月的時候,張愛君就抱著她左一圈右一圈,來尋找旋轉的感覺。兩歲半的時候,安香怡開始正式練習滑冰,之後就開始了,每天長達7~8個小時的訓練。
在訓練過程當中,張愛君讓女兒忍受著北京冬天7級的大風,艱難的訓練。2018年10月的一場花樣滑冰當中,安香怡因為一個高難度花滑動作沒有完成,就被張愛君大聲嘶吼,如此有點兒不正常的行為,讓一些家長舉報說張愛君虐待自己的女兒。
不上學苦練花滑
每一個成功天才的背後,往往都有個極其嚴厲的媽媽。朗朗之所以能夠成為鋼琴演奏家,就是在媽媽的嚴格要求監督下,每天練琴十幾個小時,才真正做到的。安香怡小小年紀就能夠在花樣滑冰當中有很高的成績,也是得益於母親的監督。不過這位母親實在是有一點偏頗,她不讓自己的女兒上學,每天的任務就是練習花樣滑冰。
對於這樣的做法,很多人都難以理解,大家都認為這位母親要求孩子實在是有點喪心病狂。不過從深層次來看,這位母親曾經是熱愛花樣滑冰的人, 又因為這項運動流產而懷孕困難,所以她將自己的女兒看作了自己事業的繼承人,要求嚴厲或許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有點過了的話,或許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不是好事。
張愛君每天給女兒安排十幾個小時的練習,她不允許女兒上學堂,也不允許女兒交朋友。她嚴格控制女兒的練習時間,在跟老公的相處當中,她經常用吵架和扣字來代替。種種做法,都是為了讓女兒成為優秀的花滑選手而讓路,但是安香怡真的過得幸福嗎?或許只有這個13歲的小女孩自己知道。
為培養成才,每年花費60萬
一個天才的誕生,往往是需要無數錢財來進行支撐的。李白之所以能成為詩仙,主要是由於他有一個有錢的老爹,能夠支撐他四處遊歷。達爾文之所以能夠寫出《物種起源》,與他家族優渥,能夠有錢全球旅行有關。所以安香怡想要成為優秀的花滑運動員,就必須要家裡拿出很多錢來培養。
張愛君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徹底出名,也為了能夠讓女兒在花滑當中有重度成就。她和老公還有自己的父母,每年拿出60萬,來讓安香怡練習使用。這種付出,讓我們為之動容,但是我們有有一點點難以理解,這位母親,傾囊所有是為了讓女兒成才,她所希望的會實現嗎?答案我們也不知道。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兒女能夠成才,每一個孩子也希望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達成父母的願望。這本來是互惠互利,互相成就的關係。最後如果變成了脅迫,變成了不情願,那麼當爆發起來的話,悔之晚矣。
結語
《道德經》當中告訴我們要遵循道法自然,不要強行逆施的道理。孩子的成長一定要按照其固定的規律來進行,一定的施壓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強行施壓,那麼肯定會受到反噬。《傷仲永》這篇文章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本來是一個小小的天才,偏偏父母要將他帶出去四處炫耀,結果長大之後就成為了普通人。
安香怡或許不是這樣的一個普通少女,她從小接受了系統的花滑訓練,在多次花滑比賽當中也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她如果能夠不斷努力的話,在未來一定能夠成為中國花滑當中最為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在這裡我們也有一種擔心,如果她承受不了自己母親的強大壓力,在中途選擇放棄花滑,那麼媽媽的強烈願望會落空,中國花滑領域也將會少一個好的運動員。不管如何,父母還是給孩子一點空間吧,不要把自己希望的,強壓在孩子身上。
參考文獻
《勸學》《物種起源》《道德經》《傷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