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2020-12-23 史論縱橫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

比如,前兩天講的兩江問題,有個同學說兩江就是江蘇和浙江,我說兩江這個詞是「江南+江西」,「江南=江蘇+安徽」,所以,兩江既不是江蘇,也不是浙江,我詳細的分析了一遍,有些人卻又嫌我說的墨跡,我是在寫文章,關於江南省是怎麼回事,我得不得講透才行。

在那個問題下,又衍生了湖廣問題,很多同學都表示,湖廣是怎麼樣命名的?

如果說兩江能夠追溯到明朝,湖廣則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時期設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實際上包含了兩湖、兩廣、貴川、海南等地的很大一片區域,到明清時期,兩廣等地相繼脫離湖廣行省,只剩下湖南、湖北,之後都沿用了元朝時期的這個稱謂,所以,明清時期的湖廣都是特指湖南、湖北。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湖地區距離四川更近,而兩廣地區則路途遙遠,不符合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規律,所以,湖廣填川更靠譜。

近古時期有湖廣填川,近代則有「闖關東」的人口遷移,都是相近地理範疇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實則為直隸地區(多為山東、河北)向東北進行的人口遷移活動。

所有的大規模人口遷移,都是因為戰亂和災禍引起的,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川」也不例外,四川是天府之國,從戰國時期就是肥沃的土地,人口較為稠密,然而從宋朝開始,在面對遊牧民族的衝擊戰爭中,人口急劇減少,到元朝末年的時候,農民起義戰爭再次削減了四川人口。

歷史上對四川人口減少影響最大的一次戰爭,則是明末清初時期的農民起義運動,張獻忠在中原地區不敵官軍的圍追堵截,最後逃入四川,建立政權,清朝入關後,中原地區逐漸結束戰爭,但是四川依然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曠日持久的戰爭,加上爆發瘟疫,使得四川人口達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從康熙十年之後,一直到乾隆四十一年為止,歷史上百年的湖廣填川,才使得四川人口逐漸多了起來。

四川人口急劇減少,並非都死於戰亂,很多都是逃出了四川,為此,清朝初期的人口政策是敦促川民回川,可見,四川人口基礎還是以原來的四川人為主,這些人都是以四川話為主,這是很正常的。

唐朝詩人賀知章曾經寫過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其實,長期離家在外,人的口音是會發生變化的,縱橫是遼東營口人,雖然屬於東北,但是也摻雜膠東官話,屬於遼東方言,高中的時候到瀋陽讀書,身邊都是瀋陽人,他們有的時候會笑話我們的方言。

比如我一個英語老師曾詢問過我「夜壺包子」是什麼包子,遼東方言中Y、R不分,熱乎包子,就被說成是夜壺包子。

但是經過三年全封閉式高中學習生活,說的基本都是瀋陽話了,等到高考完回到家鄉,去熟食店,我說給我來一斤牛肉(rou),店員問我什麼東西?

我說牛肉(rou)!他說沒有!

我說牛肉(rou)!他說沒有!

我說牛肉(you),他說,你不會正常說話嗎!

好吧!三年瀋陽話,回到營口全白瞎,從此又飈上了我們營口話。

大概那些出走在外的四川人,不管在外地說的是什麼話,只要大家回到四川,依然飈四川話。

康熙十年時,清政府下令「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關於「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為永業」 的規定。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遷移到四川的人口是一批接著一批,這裡面自然以湖南、湖北為主,人口總數佔遷移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省份的人口,其中兩廣地區的人口也有一定的人數,但是不足十分之一的比例。

當然,四川人口眾多,實際上包括了很多方言,整體來說以四川周邊遷移過去的,在語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又經過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四川方言。

而如果詳細考證的話,可能也會發現四川其實也有廣東話的影子,這就是當初遷移到四川的廣東客家人帶來的客家話,當然,隨著時間的流失,跟現代的客家話也有一定區別的。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闖關東,山東人闖關東喜歡到遼東半島,大連人口更是以山東人後裔居多,以致現在的大連話跟山東半島同屬膠遼官話,但是大連話經過長時間發展,跟膠東半島的話有很大的區別。

相關焦點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
  • 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詞》,當年曾流行傳唱於嘉慶年間的四川地區。這首曲詞當中,講述了四川當地一戶人家與多個省籍人家聯姻的故事,也從側面印證了清初時期,四川地區當年所經歷的一個大事件——湖廣填四川。         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當中,四川絕對是一個很安逸的地方。
  • 湖廣填四川的考證
    第五次移民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是清朝政府有組織的,爭取強制手段,甚至捆押的方式進行的。據老人講:當時捆了手的移民被押進川時,因長途跋涉十分艱辛,途中大小便時,就向押解的官兵請求「解手」,時間長了,四川人就把上廁所叫做「解手」了。二、湖廣填四川」的影響力據專家統計,重慶有85%是清代移民的後代,成都約有70%左右。在山區約有50%~60%不等。
  • 譚姓湖廣「填」四川始末與譚姓入川的解密
    「入川」與「填川」二稱呼有什麼不同?據考;主要分別是為時間和性質的不同。「湖廣填川」清初四川久經戰亂,特別是張獻忠血洗四川後,四川總人口下降到只有60萬,大量的土地荒蕪,無人耕種,政府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進而由政府主持的農民向四川轉移的一次歷史上的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湖廣包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陝西)。
  • 為何會有「湖廣填四川」一說?對四川地區的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湖廣填四川」是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導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主要發生在元末明初以及清朝前期,持續了約兩個朝代,移民的時間長,規模大,移民人數眾多,對當時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 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是怎麼一回事?
    從這兩則史料來看,民眾是自發移民四川的,這一時期以及之前大多來自湖廣(湖南湖北),而老百姓離鄉背井去四川「墾荒」,並不是朝廷人口調控,而是在家鄉失地失業,欠稅欠糧,活不下去才不得不逃去四川的!
  • 四川方言和湖北方言到底多相似?四川人:湖北話和四川話沒區別!
    那是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最近小傑發現,四川居民講話和湖北居民講話的方言竟然是出奇的一致啊!要知道這兩個省份可是相隔百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秘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吧!
  • 湖廣與四川的百年糾葛,四川大部分祖籍真的都來自麻城?
    湖廣填四川,「湖廣」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容易被讀者誤解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其實不然,湖廣就是指清朝時的湖廣省,主要包括目前的湖南和湖北兩個地方,康雍乾時期的湖廣填四川,主要是湖南湖北居民。在1662年以前湖廣行省管的地盤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全州和梅州。1663年分開湖南省,湖北省。
  • 【尋根】祖宗來源被誤導多年,川東很多姓氏其實並不是「湖廣填四川」……
    於是,順治十年(1653年),清王朝開始推行鼓勵移民入川的政策,主要從今湖北、湖南,以及陝西、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招徠大量移民。在湖廣移民中,又以湖北人最多。這就是清代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因有移民大潮在先,四川很多人被其祖先口傳為都是「湖廣填四川」來的概念並不準確。
  • 論清代「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導向
    [1] 至康熙三年(1664年),新任四川巡撫張德地在「由順慶、重慶以達瀘州,溯遊而上」,沿江觀風問俗的過程中,「舟行竟日,寂無人聲,僅存空山遠麓、深林密箐而已」,感嘆四川的「寥寥孑遺,儼同空谷」,「有川之名,無川之實」。[2] 面對這種情況,為了促進四川的經濟恢復,清廷所實行的移民就墾政策也就有異於他省。
  • 康熙為何實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四川人都去哪兒了?人口紅利出現
    人口沒了,自然是要補充了,湖廣填四川就這麼出現了。一、湖廣填四川,康熙年間開始的大移民政策。四川地區地廣人稀的情況,在清朝初年,實在是太嚴重了。大片良田沒人種植,逐漸成了荒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以後,也發現了這個嚴重的問題,所以開始著手處理。
  • 鄒氏尋根知識點: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
    (袁桷《清容居士集·史母程氏傳》)漢州城破,元軍屠城,「血洗焚蕩,死者十餘萬家。」(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4)以每家5口計,則為六十萬人左右!按此數計,元軍「屠成都,焚眉川,蹂踐邛蜀鼓漢簡池永康,而四川人十喪七八。」(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論救蜀四事疏》)又有欲乘舟避兵禍者,因擁擠落水「以數十萬計。」
  • 作為方言界的兩大巨頭,為什麼北京話可以贏過四川話成為標準版?
    川普的難,在於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啥,明明是相同的意思,可川普說出來卻讓人忍俊不禁。更不可思議的是,四川人有時候都聽不懂四川話,十裡不同音的四川會讓你每到一個地方就學到一種新的四川話,當你以為自己掌握了四川話的精髓後自信地和四川人進行生活交流,你猛然間發現,這和想像的不一樣!
  • 湖廣填四川:四川人完成兩次大換血而脫胎換骨,成都皆為外省移民
    魏源塑像在四川人的形成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湖廣填四川。這讓四川人口大換血,徹底實現了脫胎換骨。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明玉珍稱帝像明玉珍在四川的大夏政權,自然難以與明朝政府並立。湖廣等各省填四川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川(不包括四川都司等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總數在147萬,之後兩個半世紀中,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到明朝末年,四川(不包括四川都司等周邊少數民族地區
  • 為何八成四川人的祖籍是在外地?與康熙的一道命令有關
    四川,自古以來被譽為「天府之國」,不論哪個朝代,四川的人口數量都名列前茅,如今,四川人多達8300萬。讓人奇怪的是,如果有人問四川人的祖籍在哪?大多數人都會說湖北、湖南、廣東等地,四川本地人佔比非常少。
  • 四川方言大賞|你曉得「相因」,是啥子意思不?
    四川話的存在感有多高?它上過的熱搜可能比川川子吃過的火鍋還要多(嗯?也就是電影臺詞要用四川話、歌詞裡頭要加幾句四川話、擺龍門陣的時候就不說了,必須使用四川話。就連一些歪果仁都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說四川話。
  • 說說近古四次大規模移民:闖關東、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
    因為今天的川劇,是「填四川」之後才形成的,而「填四川」,作為近古時期唯一一次「官方主導」的大移民,發生在清朝中早期的康雍時代。很小的時候,語文課學到朱德老前輩的文章,提到他家是「湖廣填四川」去的四川。由此知道了「填四川」的說法。大學同寢室對面的兄弟,成都人,說他們祖籍是廣東,也是多少輩子前循著「填四川」的潮流到的四川。
  • 清朝總督一般管兩到三省,為何四川總督只管一個省?
    到了清朝中後期,清朝的總督人數基本定下來了,分別是九大總督,即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看完這些名單,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總督大多數是兼管數首之軍務、政事的。那唯獨四川總督只管一個省,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
  • 上帝為什麼造四川?
    01 四川,不是「四川」「四川」之名始於宋朝,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變遷。北宋初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你有好久沒有看到過四川方言劇了?你現在說的四川話裡頭還剩好多方言詞彙? 你的么兒還能流利地聽說四川話嗎?你覺得四川方言會逐漸消失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讓我們再一起重溫下四川方言詞彙的美。或許在某個時刻,你也會不自覺地向其他人推廣普及下四川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