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說,發菩提心應該是修行的第一步啊,修行應該是從發菩提心開始啊,怎麼修了五步了到現在才發菩提心啊!我前面講的五步是在修好人道,只有修好了人才能開始修菩薩道。我們先來說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為了解救一切父母眾生使之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尋求無上正果的心願;『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願菩提心,還要修持菩薩道,行持菩薩行。
那為什麼說修好了人,修了十善業道,才能發菩提心了?一是只有修好了人,修好了十善業,才會升起菩提心。二是沒有升起菩提心而妄稱發菩提心會怎樣我們來想想,在這五濁惡世中有一個名為學佛的人,在其他眾生眼裡和常人無義。我執心重,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妻子兒女都照顧不好才(連自己都沒有做好)……滿嘴慌話,殺業深重,嗔恚心大……(十善業道沒有修持),卻要發願利益別人,發願為別人尋求無上正果。有人會因為他而深信佛法嗎?!也許會有很多人因為他而誹謗佛法。所以一定要做好自己,修好十善業道,才能發世俗菩提心,要讓利益的父母眾生因為你修持與行為而對佛法產生歡喜心。他們才能升起對佛法的信心。
我們不但要發世俗菩提心,還要修菩薩道,學菩薩行。
菩薩道是修行者由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由於除自修自渡外,渡眾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這種艱困的工作,就必須要有悲憫眾生之心,要學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悲力;要有宏偉的願望,要學大願地藏菩薩的大願力;為要有渡生的大智慧,要學大智文殊菩薩的大智力;要有永恆不斷的渡生行為,大行普賢菩薩的大行力;要有大精進心去完成,大勢至菩薩為精進力。以及學習其他諸佛菩薩的各種力量,這也是為什麼要拜菩薩精髓。
發渡生大願
渡生是一種有相的行為,是一種『事業』,要成就大業,就要有大目標大願望,現今所知偉大的佛菩薩們,在開始修行時(即因地時)都有偉大的宏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這些大願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考驗(也是一種極強大的定力)我們如是發願,付諸實行。
發四無量心
這是菩薩『渡生時所持的心』。菩薩渡生時要有無量的慈、悲、喜、舍四種心。簡單的說,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是去除眾生的痛苦;喜是歡喜讚嘆他人的成就或快樂,進而參與其事;舍是以怨親平等心將一切舍與眾生。要達到『無量』的層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們所發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範圍、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無量。
修六波羅密
這是修行者渡生的做法,修行者是自度、度人並重,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稱六波羅密,是六種能到達彼岸(即解脫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
修四攝法
修行者教化眾生的『手段』。菩薩道修行者為能接近眾生,使眾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渡生的手段,這就是四攝法,即要修習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四種方法。簡而言之,「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愛語攝
謂修行者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撫慰,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利行攝
謂修行者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眾人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同事攝
謂修行者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這一階段的修行一定是困難重重,一定要深起信心,精進修持。在此修行的同時多看看關與諸菩薩經典以及其他福緣所接觸到的經典,結合經典修正自己。
《地藏菩薩本願經》
《觀音菩薩普門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
《文殊菩薩十大願》……
這個階段的修行及為重要。要實修,實修,實修。
感謝大家的閱讀,以後還會繼續分享修行的體會與心得。給您帶來不一樣的視角。有什麼說的不對,何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