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2021-01-07 問道九華

很多人會說,發菩提心應該是修行的第一步啊,修行應該是從發菩提心開始啊,怎麼修了五步了到現在才發菩提心啊!我前面講的五步是在修好人道,只有修好了人才能開始修菩薩道。我們先來說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為了解救一切父母眾生使之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尋求無上正果的心願;『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願菩提心,還要修持菩薩道,行持菩薩行。

那為什麼說修好了人,修了十善業道,才能發菩提心了?一是只有修好了人,修好了十善業,才會升起菩提心。二是沒有升起菩提心而妄稱發菩提心會怎樣我們來想想,在這五濁惡世中有一個名為學佛的人,在其他眾生眼裡和常人無義。我執心重,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妻子兒女都照顧不好才(連自己都沒有做好)……滿嘴慌話,殺業深重,嗔恚心大……(十善業道沒有修持),卻要發願利益別人,發願為別人尋求無上正果。有人會因為他而深信佛法嗎?!也許會有很多人因為他而誹謗佛法。所以一定要做好自己,修好十善業道,才能發世俗菩提心,要讓利益的父母眾生因為你修持與行為而對佛法產生歡喜心。他們才能升起對佛法的信心。

我們不但要發世俗菩提心,還要修菩薩道,學菩薩行。

菩薩道是修行者由發心修行到成佛中間的漫長路程,由於除自修自渡外,渡眾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這種艱困的工作,就必須要有悲憫眾生之心,要學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悲力;要有宏偉的願望,要學大願地藏菩薩的大願力;為要有渡生的大智慧,要學大智文殊菩薩的大智力;要有永恆不斷的渡生行為,大行普賢菩薩的大行力;要有大精進心去完成,大勢至菩薩為精進力。以及學習其他諸佛菩薩的各種力量,這也是為什麼要拜菩薩精髓。

發渡生大願

渡生是一種有相的行為,是一種『事業』,要成就大業,就要有大目標大願望,現今所知偉大的佛菩薩們,在開始修行時(即因地時)都有偉大的宏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文殊菩薩的十大願,這些大願在經過漫長歲月的考驗(也是一種極強大的定力)我們如是發願,付諸實行。

發四無量心

這是菩薩『渡生時所持的心』。菩薩渡生時要有無量的慈、悲、喜、舍四種心。簡單的說,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是去除眾生的痛苦;喜是歡喜讚嘆他人的成就或快樂,進而參與其事;舍是以怨親平等心將一切舍與眾生。要達到『無量』的層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們所發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範圍、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無量。

修六波羅密

這是修行者渡生的做法,修行者是自度、度人並重,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稱六波羅密,是六種能到達彼岸(即解脫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

修四攝法

修行者教化眾生的『手段』。菩薩道修行者為能接近眾生,使眾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渡生的手段,這就是四攝法,即要修習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四種方法。簡而言之,「攝」就是獲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聽法入道,終獲解脫。

愛語攝

謂修行者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撫慰,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利行攝

謂修行者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眾人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同事攝

謂修行者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這一階段的修行一定是困難重重,一定要深起信心,精進修持。在此修行的同時多看看關與諸菩薩經典以及其他福緣所接觸到的經典,結合經典修正自己。

《地藏菩薩本願經》

《觀音菩薩普門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

《文殊菩薩十大願》……

這個階段的修行及為重要。要實修,實修,實修。

感謝大家的閱讀,以後還會繼續分享修行的體會與心得。給您帶來不一樣的視角。有什麼說的不對,何迎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菩提心的行持|蓮華戒菩薩的「七重因果」次第修學,不可不知!
    菩提心的根本是慈悲,慈悲是諸佛心念,南本《涅盤經》卷十四雲︰「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修禪的人內心要充滿菩提心和慈悲心,才能與佛心相應。如何發起菩提心,可依蓮華戒菩薩的「七重因果」次第來修學,其內容為:「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增上意樂、菩提心」等七項利他修心法。在修行這七個次第前,要先起「平等舍心」想,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捨棄一切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對待,於一切的怨、親才能平等,進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心,否則修「七重因果」發菩提心,不易有成就。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小乘聲聞與緣覺主要修持苦,集,滅,道四諦十六行相,斷除六道輪迴的根~我執。根據《雜阿含經》《俱舍論》等經論中所述,按照修行證悟程度,次第獲得四沙門果,其先後階段依次為:1.須陀洹果,三界無明中的見惑斷盡的果位,也稱為入流,預流,逆流。
  • 第六屆百萬《地藏菩薩本願經》共修圓滿大回向公告!​
    如 何 回 向若你的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那就是大乘菩薩發心,你就能成菩薩道。若你的功德回向無上佛道,那就必定能成佛,終究覺行圓滿,獲三身四德!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同生極樂,共成佛道,就好比是把一滴水融入大海中,眾生無盡,功德無盡,這就是回自向他。發菩提心,功德無量無邊,能清淨無量無邊的罪業,增長一切善法,這也是成佛的基礎。
  • 寬如法師 | 修行菩薩的十二種魔障(十四)
    若修行菩薩貢高我慢,以貢高故,心不下故,於諸師僧和尚,威儀羯磨門徒檀越,乃至父母,心無摧伏」,就是說修行的菩薩,要是很貢高我慢,很剛強,不謙卑,這樣不行!「若見修行菩薩已超菩薩行門、悟達善行,已得總持威儀圓滿」, 看到人家這樣修得很好了,「不願親近」,就是要比高下,「不共習學善教,亦不尋求請問。
  • 為什麼菩薩的菩提心如此堅固?那是因為菩薩具足了這四法
    皆仁有人問起:「師父,為什麼菩薩可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不退呢?」這個問題,其實經中早有答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佛在《優婆塞戒經》中曾經說過,菩薩之所以趣向菩提而道心堅固,遇到任何困難也不退屈,是因為菩薩具足了四種法。是哪四種法呢?一是受大苦時終不舍離如法之行。
  • 四無量心之觀修
    發菩提心   「菩提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地持經》卷一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直言諸佛菩薩的願力*菩提心來體現,諸佛菩薩的品行也要*菩提心來成就。
  • 菩薩修行路線圖,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對佛一生說法的內容和時間,概括為四句偈:菩薩修學階梯,是菩薩修行的路線圖,《華嚴經》正宗分的各卷都說明此內容,分為七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
  •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 【聽.次第花開】 第37期 | 願行菩提心
    如果只是為了做一個「標準」的大乘菩薩,覺得「應該」有最大的發心而去發心的話,則沒有必要。 發菩提心之後,我們還是會自私、愚昧。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會這樣。從生起菩提心到圓滿證悟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有力的方法攝持自己的言行,以幫助實現願望,這便是行菩提心。 願、行菩提心統稱為世俗菩提心。
  • 音頻|菩提心,轉惡緣為道用
    因此,無論我們當下是得還是失,苦還是樂,智慧廣博還是愚昧無知,實力弱小還是身強力壯,都要把它轉化為積極的修行菩提道的道用,切莫變成為修法障礙。尤其是有那麼一點錢之後,很容易變得懈怠和懶惰。當窮的時候受點苦無所謂,反正找到地方就坐下來好好聽法,不需要高廣寶座,不需要舒適的環境。等到兜裡錢多一點了,「那麼多人裡面,我這麼尊貴的人怎麼能坐在這裡?」
  • 末法時期,若要修行,一定要先修地藏法門,這是佛親口交代的
    第六個原因——地藏王菩薩是諸聖所讚嘆的:一切諸佛菩薩都讚嘆他。地藏經是很特殊的一部經,經文自始至終佛都一直在讚嘆地藏菩薩,而且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及諸天鬼神也都齊來讚嘆。一般的經典都是菩薩讚嘆佛世尊,至於佛讚嘆菩薩的則非常少見;地藏經正好相反,一開始是佛在長行中親口讚嘆,最後還用偈頌、詩文種種讚嘆,乃至於觀世音、普賢、虛空藏等諸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諸天護法都讚嘆護持地藏王菩薩。
  • 十萬部《地藏菩薩本願》共修圓滿大回向!
    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勤修清淨波羅密  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
  • 大悲咒水修法隨緣開示(一:皈依發心)
    就是以這種凡夫心,只要願意懇切的去修持,就能夠與觀世音菩薩相應。所以我們要具足信心,精進的去修持。好,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儀軌內容,儀軌的第一部分是皈依與發菩提心。大悲咒水的修法,是屬於師父安排的初級檀講師班五門課當中的一門,主要側重於讓我們能夠比較容易的生起慈悲心,然後發菩提心。在整個的大悲咒水修法儀軌當中,其實核心內容就是大悲心與菩提心。
  • 《申偉光談話錄》——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 下 )
    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為什麼我天天給你們上課時,或者平常散步完了以後,或者其他的時間,只要有機緣,我都一直在談很多很多重複的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在不明白佛法或真理之前,不知道自己所有的念頭,所有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私自利的。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反而對以自他共成佛道之發菩提心少有涉及,本文以淨土經論及曇鸞、道綽與善導之論注來了解出早期淨土祖師提出發菩提心之重要性。一﹒ 淨土法門與淨土門有何分別呢?法門帶有以達至佛教中之清淨思惟方法的意思,是佛教之思惟修,非等同信仰,而門是通向這方向之過渡。淨土法門修行中有入淨土門,其究竟法是要修習有如阿彌陀佛之慈悲眾生心,「信」只是方便法。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 〈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或有勤行精進。
  • 普賢行願品實修觀修
    由此可以看出,十大願王對於修行的意義極為深遠。根據我個人的修學心得,認為本品可總結為兩句話,那就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所謂「菩提心的無上觀修」,是因為本品乃修習菩提心的殊勝法門;所謂「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是因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門修行,能指引我們直接通過臨摹而成就佛道。若按《行願品》著手修學,會發現成佛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且是切實可行的。
  • 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以上十種的平等清淨心,修行進入第五地的果位——難勝地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在她們唱頌的歌詞聲中,有以下的詞句: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釋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所發的諸大願,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間的精進修行,而今才圓滿,正式成佛。修行佛道,是一條非常艱難長遠的路,而今釋迦牟尼佛已證得佛果,圓滿成佛了,來到天宮為大眾說法。
  •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你看看經裡面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世尊特別強調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輩、中輩、下輩,乃至於一心三輩,都不能離開這八個字。一心專念做了,菩提心沒發,那就不能往生。念得再勤,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夠往生。菩提心發了,有人發得圓滿,有人發得不圓滿,能往生,往生品位不一樣。所以善導大師講得好,往生的品位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講得太好了。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修菩薩法,只會讓你越來越窮,只會享受的人,不建議這樣修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的,你都有發自內心的皈依地藏菩薩。不用刻意的 去法會皈依,只要發自內心的皈依在家也行,正常的念完三皈依再念皈依地藏王菩薩,沒信心的話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皈依地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