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和葉問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學大家,並且李小龍和葉問是一對師徒,兩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傳奇,那麼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葉問死後第二年李小龍竟然不明不白的死了,並且死因至今是謎。
一代宗師葉問在徒弟李小龍入門的時候曾斷言李小龍「短命」,而之後所發生的事實居然應驗了這句斷言。就是在葉問79歲得病去世的第二年,李小龍33歲居然英年早逝。
李小龍的致命弱點
葉問是神算嗎?自然不是,葉問之所以能夠如此準確的斷言李小龍「短命」,是因為他作為師父,看到了李小龍致命的弱點。1954年,14歲的李小龍在武館拜葉問為師,學習武學拳術詠春拳,自從李小龍拜葉問為師後,曾在武館學習6年之久。
當李小龍第一次出現在葉問面前的時候,讓葉問不由自主眼前一亮。覺得李小龍酷帥,強壯,應該說是個習武的好材料。並且李小龍學習非常認真,從來不曠課,平時練武也很賣力也很投入。李小龍除了每天在武館練習拳術之外,每天走在路上也在練,甚至不分時間地點,只要有空閒時間就練。
李小龍痴愛武學的事情,迅速風靡香港,大街小巷婦孺皆知。按理說,李小龍這樣痴愛武學,葉問應當開心才對。但是作為李小龍師父的葉問,卻心情十分沉重,高興不起來。拳館的人都很覺得怪異。總有一天,葉問說出了自己擔心的真相,他說的話令所有弟子聞聲色變,她說李小龍是「短命種",所有弟子都以為葉問是在開玩笑,也沒把師父說的話放在心上,最後一直到悲劇發生,大家才發現葉問的話竟然一語成讖。
真正的武學宗師
作為武學高手和李小龍的師父,葉問實際上是看到了李小龍的人格缺陷。那便是李小龍過度剛直,乃至心高氣傲、喜好鬥勇鬥狠。武學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除了禦敵防身之外,更關鍵的是健身養性,而並不是一味地顯擺張揚。無論是誰,如果不能修習到武學心法精髓,武功再高也不可能成為宗師。中國的武學分為武功心法和武功秘籍,沒有心法的支持,是練不成上乘武功的。
武,止戈為武;術,思通造化、隨通而行為術。「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人顏延之的《皇太子釋奠會作》,其日:「大人長物,繼天接聖;時屯必亨,運蒙則正;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庶士傾風,萬流仰鏡。」文中的武術,即指軍事。
縱觀李小龍短暫的傳奇一生,他一直都在飾演的鬥士形象,他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的擴張事業,實際他一直是一個武術表演者,並非真正的武學宗師。從1950年成名起,他僅用23年就走向了國際,被國際冠以「武學宗師」,實際意義上,他和真正的武學宗師相去甚遠。
李小龍為何短命,葉問為何高壽
UFC奠基人、MMA鼻祖、電影功夫奠基人等等,各種頭銜鋪天蓋地而來,他顛覆性地促進了全球傳統武術和電影功夫的結合發展,他在全世界積累了2億多粉絲。李小龍確實在武學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難道這樣真的對自己很好嘛?不,有利就有弊,物極則反。
他所做的這些事情,高強度的透支了他的身體能量,整個人的體能被過度耗費。據記述,李小龍去世後,醫生專家們一直就李小龍的死亡原因,進行了長期的科學研究,結果卻莫衷一是。美國芝權威專家說李小龍是壓力過大,睡眠差,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然後猝死。他的猝死與他的生活習慣和性格有著本質的聯繫。
與李小龍截然不同的是他的師父葉問,葉問才是真正的武學宗師,他的生活平淡無奇,每日除了在武館教授徒弟練武外,就是去茶館喝茶,和朋友打麻將,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就是看書會友,葉問生活節奏很慢,並且葉問心態比較平和,並沒有因為自己武功超群到處顯擺,也沒有因為自己是武學大師深陷名利場,最後葉問活了將近80歲,在那個時候這絕對是高壽了。
李小龍和葉問,誰才是武學宗師
許多人都追捧葉問是武聖,我則覺得他是智聖。其智遠超於武。由於他的武學裡有健康養生,而不是殺生,葉問洞悉到了生命的真諦,所以他活得非常瀟灑自在。
而李小龍並不認可「平靜習武」的觀念,他以前在拳館學習時,就曾對詠春拳的「平靜」提出異議。他覺得兩人交手,就是以快取勝,主動出擊,先發制人,無需言和。這就是葉問和李小龍二人的本質區別。
1971年的時候,李小龍早已成為國際武打明星。一次難能可貴的聚會活動後,葉問溫馨的提示李小龍:「小龍,你不要走得那麼快,急什麼?」那時候的李小龍深陷名利場根本聽不進去師父的忠告,李小龍只是笑著說:「放心,師傅,沒事的。」
在網上總是有許多人探討李小龍、葉問誰最厲害?儘管說法不一,也無定論,但我覺得葉問更厲害,不管怎樣,和生命比起來,一切都是黯淡無光的。沒有了健康生命,其他一切都是零。
參考資料:《葉問》《李小龍:不朽的東方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