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長圖請將手機橫屏欣賞)
莽莽冰緣帶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我年少時每每讀到此句,無不心嚮往之。我畢業後第一次野外考察就實現了登山的夙願,但並不是登泰山,而是登上了海拔4 700 米的橫斷山冰緣帶。山臨絕頂,背負青天,讓人胸中升起無邊氣魄,遙望「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真人生一大奇絕之景,不由感嘆「橫斷歸來不看山」。
位於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這裡有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著名的生物研究熱點地區。冰緣帶生態系統位於高山草甸之上,永久雪線以下,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生態系統。青藏高原的冰緣帶海拔一般在4 000 ~5 200 米,最高處可達6 300 米,但由於流石灘下延等原因,也可以下延到海拔3 600 米。1938 年,德國探險家在珠穆朗瑪峰南坡海拔6 300 米處發現了一種渾身密被絨毛的植物——鼠曲雪兔子,為有記載的生長海拔最高的高等植物。
冰緣帶的環境十分惡劣,高海拔導致了低溫、巨大的晝夜溫差、強烈的太陽輻射、強風和頻繁的降水等極端氣候現象。這裡一天之內可以有四季變化,我們無法知道遠處飄來的一片雲帶來的是降雨、冰雹還是飛雪。當你在幾個小時內,從山下的乾熱河谷上至冰緣帶且恰逢「雨雪霏霏」時,你一定會在這冷暖倏忽交替中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冰緣帶的典型生境為流石灘,顧名思義,即布滿可流動碎石的山坡,碎石大小不一。此外,這裡還有許多小生境:半風化的土壤、固定或半固定的碎石,也有由草甸形成的斑塊,仿若流石灘上的綠洲。冰緣帶植物的生長季很短,全年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被冰雪覆蓋。
冰緣帶的惡劣生境對任何生命都是挑戰,嚴酷程度不亞於極地苔原,但這一切都阻擋不了植物的「腳步」。青藏高原的冰緣帶孕育了瑰麗的植物區系,植物種類豐富度為世界冰緣帶之最。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植物充滿了智慧的生存策略,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冰緣帶植物王國中大名鼎鼎的當屬雪蓮類植物。雪蓮因「花」形似出水芙蓉而得名,但實際上,雪蓮的「花」並不是真正的花,而是葉狀苞片,大且半透明。這些苞片包圍著花,構建起類似溫室大棚的結構,起到保溫作用,典型的如風毛菊屬(Saussurea )的多種雪蓮,大黃屬(Rheum )的塔黃和苞葉大黃等。這類植物也被稱為「溫室植物」。低溫是所有冰緣帶植物必須面對的挑戰,而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溫度適宜才能保證植物正常繁衍,溫室結構就是抵禦嚴寒的秘密武器。
氈毛雪蓮
塔黃
除了低溫,高強度的紫外線輻射也會損傷植物器官。人被烈日曝曬一會兒尚且會灼傷皮膚,更何況日復一日屹立在高山的植物呢?寬大的苞片就像遮陽傘一樣可以有效吸收紫外線輻射,保護植物。
此外,冰緣帶頻繁的降水也會被苞片阻擋在花朵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苞片形成這樣一個遮風擋雨的「避難所」對傳粉昆蟲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提高植物的繁殖成功率,建立一種互利互惠的和諧關係。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藏區自駕遊,相信很多遊客都見過在景區路邊兜售的毛茸茸的「雪蓮」。其實,這不是具有溫室結構的雪蓮,而是雪蓮的近親—— 雪兔子(Saussurea )。這個名字不僅突出了其傲雪凌霜的品格,還形象地描繪出植物的可愛模樣。
水母雪兔子
綿參
扭連錢
在廣闊寂寥的冰緣帶發現一叢雪兔子,絕對是難忘的經歷。我第一次登上冰緣帶,就遇到了水母雪兔子(S. medusa ),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若不是身處高海拔,擔心會因缺氧暈過去,真想大喊一番。
「水母」之名是形容它的葉子像水母的觸手,但最有意思的還是它的種加詞medusa ,源自美杜莎—— 一位美麗的「蛇髮女妖」的名字。水母雪兔子的中文名和學名實在是絕妙,將植物的形象表達得淋漓盡致。
除了雪兔子,綿參(Eriophyton )和扭連錢(Marmoritis )等也有毛茸茸的外表,統稱多毛植物。這種多毛的結構類似人們冬天穿的棉衣,可以保暖,戰勝冰緣帶肆虐的嚴寒,對植物的繁殖非常重要。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毛的外形類似彈簧或者網,可以彈開雨水,使植物器官免遭雨水衝刷。還有研究表明,多毛的結構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大自然的智慧讓人驚嘆,人類的棉衣可沒有這麼多功能啊。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面對悽風冷雨,冰緣帶上有一類植物也會低下高貴的「頭」。它們就是垂頭植物,如垂頭菊屬 (Cremanthodium )的一些種、百合科的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和尖被百合(Lilium lophophorum )等。
垂頭菊
紫莖垂頭菊
垂頭的結構也很好理解,如果花朵「仰天大笑」,豈不是要被雨水淋一臉?更會被太陽無情地灼傷。花朵是脆弱的,肩負傳宗接代使命的花粉等都在花朵裡,所以保護花部至關重要。比起多毛和溫室,垂頭是一個非常便捷且有效的策略。對於傳粉昆蟲而言,垂頭植物的花也是一處理想的避風港,可為傳粉動物提供安全的環境。謙遜地低頭,默默地對抗困境,不卑不亢、無傲氣、有傲骨,垂頭植物真乃花中君子也。
在冰緣帶經常可以看到一團團圓鼓鼓的綠色「坐墊」——墊狀植物,如無心菜屬(Arenaria )的多種雪靈芝和福祿草,以及點地梅屬(Androsace )的一些種等。
團狀福祿草
錐葉風毛菊
墊狀植物著名的生態學功能就是「肥島效應」和「護理作用」,一聽名字就知道它們都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墊狀植物的莖葉非常密集,可以有效積累水分和營養。對許多植物來說,在冰緣帶的貧瘠土地上,這樣的功能無異於雪中送炭,所以在墊狀植物的「護理」下,許多植物聚攏過來,有些甚至直接「騎到金主的頭上」,形成非常有趣的場景。墊狀植物緩慢地改良著冰緣帶貧瘠的土地,直到土壤適合其他植物生存後,它們還會繼續前進,開墾新的荒地,而留在原地的墊狀植物會被其他植物排擠,慢慢死去。
墊狀植物是世界屋脊的開路先鋒。但是,有些墊狀植物,如雪靈芝,因為名字中有「靈芝」二字而遭受被挖掘的命運。殊不知,即使真靈芝也沒有起死回生的奇效,更何況徒有「靈芝」之名的雪靈芝呢?
冰緣帶還有許多「身懷絕技」的植物,如隱蔽色植物和氣囊植物等。值得一提的是隱蔽色植物。能讓自身色彩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本領在自然界很普遍,如變色龍。冰緣帶植物的隱蔽色可以規避覓食者,也能幫助它們躲開人類的肆意挖掘。
有兩種顏色的梭砂貝母,一種顏色鮮豔,另一種顏色暗淡,具有隱蔽色。我們在野外考察中發現,由於人類的大量挖掘,顏色豔麗的梭砂貝母容易被發現並挖走,具有隱蔽色的植株倖存的概率比較大。據此推測,在不久的將來,具有隱蔽色的梭砂貝母會成為主流,顏色豔麗的種類可能很快消失。
我為這些頑強的生命感到驕傲,也為人類的無情和貪婪感到可悲。
顏色豔麗的梭砂貝母
有隱蔽色的梭砂貝母
據統計,橫斷山冰緣帶有種子植物942 種,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個數字還將增加。雖然這和整個橫斷山區已知的12 000 多種植物相比差距懸殊,但是擁有多種奇妙適應結構的冰緣帶植物,為我們構建了一個神奇的植物世界,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生命智慧,也是探索自然、啟迪藝術靈感的寶庫。
由於冰緣帶只在各個山峰的最高處分布,這個區域常被低海拔交錯縱橫的山谷河流分割成一座座「天空之城」,彼此隔離。這就導致許多植物的分布範圍非常狹窄,只生長在某一個山頭上,且數量稀少。但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正頻繁幹擾著冰緣帶,對這裡的植物構成了嚴重威脅。例如,在某個山頭開一個採石場,那麼整個山頭的植物都將遭受滅頂之災。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白馬芥(Baimashania pulvinata )是以白馬雪山命名的植物,生長在冰緣帶懸崖峭壁的巖縫中。其模式產地旁就有一個採石場。不知道哪一天,用來爆破的炸藥就會將這些寶貴的生命炸為齏(音:jī )粉。許多植物界的「大熊貓」可能就這樣永遠消失了,只有標本館裡孤零零的標本能證明它們曾經來過這個世界,或許還有許多植物尚未被人類發現就已經滅絕了。
小花矮龍膽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人類的採挖活動越來越頻繁,兜售雪蓮、貝母和紅景天等藥用植物的場景屢見不鮮。其實,人們對這些植物的藥用價值多有誇大,甚至還有人相信雪蓮有武俠小說中「起死回生」的奇效,這些都是不科學的想當然。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正是人們的獵奇心理和盲目攀比,驅動了珍稀植物被大肆挖掘和盜賣的利益鏈條。我曾見過某生物專業的本科生爭先恐後地採挖雪靈芝,理由居然是要用來泡茶。我不禁唏噓,也終於理解了魯迅說「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時的心情。他們可能不知道:一簇雪靈芝要長到臉盆般大小就需要一百多年!我也曾親眼看到有人從山上背下一棵半米高的雪兔子。那一刻我的心情無比複雜,在冰緣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植物生長非常緩慢,這棵雪兔子在冰緣帶上可能已經生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嚴酷的自然環境沒能摧毀它,人類卻輕而易舉地殺死了它。這是何等的悲哀!
隨著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以自駕等方式進入高原,許多遊客喜歡隨手採摘花朵,挖一些自以為神奇的植物,如塔黃,再順手扔掉,只為拍個照,發個朋友圈炫耀一下。這些行為積少成多,對冰緣帶脆弱生態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我不禁要問,你們知道塔黃開一次花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嗎?!你們知道塔黃一旦開花繁衍就像竹子開花一樣即將死亡嗎?!你們能理解辛苦生長數十年的冰緣帶植物為了繁衍後代而付出的生命代價嗎?!而你們就這樣漫不經心地摧毀了它們的努力,甚至毀滅了整個植物家族。
我相信許多遊客並不是故意破壞,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對冰緣帶認識不夠。然而,不了解造成的傷害更令人痛惜,所以保護冰緣帶植物要從了解冰緣帶開始。希望更多人認識到冰緣帶植物面臨的危機,不要打擾它們,讓它們按照自己的節奏生長、綻放。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本文刊於《大自然》2019年第2期
歡迎個人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
歡迎購買紙刊,盡享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