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丁河鎮鳳山村發展好時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數字一體化實用...

2020-12-22 大河報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春 通訊員 李珂 董士銘

西峽縣好時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數字一體化實用基地位於丁河鎮鳳山村,成立於2013年10月,合作社成立從當初的6人發展到34人,投資額達到287萬元,基地面積達260畝。主要種植品種有以金桃、金豔為主的黃心果,以紅陽、金紅50為主的紅心果,以徐香、海沃德為主的綠心果,經過有機肥替代化肥提質增效及水肥一體化配套技術的應用,獼猴桃畝產值從原來的7000元左右提高到9000元。

近幾年來,在各級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基地實施了物聯網維控智能微噴灌水肥一體化工程,在數字鄉村戰略實施方面呈現出四大優勢,已成為丁河鎮產業扶貧的明星基地、示範基地。  

一是數位化程度高。該基地的物聯網維控智能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直接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即使你出門在外,也可以通過手機APP遠程操控獼猴桃基地施肥澆水,並可以觀察到基地每棵果樹的施肥情況、生長狀況,可以根據手機APP自動分析土壤N、P、K缺肥情況和土壤墒情,隨時隨地通過數位化APP配比施肥澆水。

二是一體化程度高。該技術是將傳統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物聯網自動監測控制技術相結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能感知」技術,對作物用水、施肥統一調控,實現作物定時、定量的精準灌溉施肥,同時輔以土壤墒情監測和氣象信息監測。

三是規模化程度高。該數字一體化實用基地規模達100畝左右,共分8個區域,每一區域可實現單獨自動化施肥澆水,也可以同時作業,還可以根據每一區域不同墒情定製施肥澆水時間,操作方便簡單可行。

四是節約化程度高。實現了節水、節肥、省時、省力四大功效,可促進作物產量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改善,增產達30%左右,果樹栽培一般畝節省投入400-700元,其中,節水率達50%左右,節水電85-130元,節肥率達40%左右,節肥130-250元,節省勞力150-200元,增產增收2000元左右。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

相關焦點

  • 河南西峽:"四位一體"聯動發展助力脫貧"加速度"
    「政府讓俺發展到戶增收項目,無償提供技術、菌種,還給買產業保險,一萬袋保底淨收益三萬六!」宋金生的舉動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  記者了解到,西峽香菇產業起於上世紀80年代,由粗放式段木種植髮展為木腐屑標準化種植,年種植規模已達2.5億袋,年產香菇約25萬噸,直接產值近25億元。西峽一半以上的貧困家庭,都依靠香菇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夢想。
  • 寧晉縣:飛耀合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選省十佳農民合作社
    近日,河北省農業農村廳官網公示了擬確定的2021年度「十佳」農民合作社名單,寧晉縣飛耀合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列,為邢臺市唯一一家入選的農民合作社。評選全省「十佳」農民合作社是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為促進全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按照《河北省2021年「十佳」農民合作社評選方案》安排,在各地推薦、申報的基礎上,經組織專家評審後才確定的。
  • 武功獼猴桃 下功夫成好果 為「中國·陝西·獼猴桃」原產地
    12月19日下午,「消費扶貧e起來」第二季陝西獼猴桃探訪團產地行活動第五站來到了鹹陽市武功縣,探訪團先後走進陝西綠益隆農林、武功縣南仁健康果業專業合作社、陝果集團武功獼猴桃生產基地,通過直播、代言、短視頻等方式,助推陝西獼猴桃銷售。
  • 哈爾濱璞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簡介
    哈爾濱璞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座落在雙城區希勤滿族鄉愛強滿族村正黃旗六屯,成立於2016年7月,四年來隨著合作社的不斷發展,管理也更加民主規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加突出。近年來,合作社在理事長劉國宏帶領下,依託拉林河畔平坦肥沃的黑土地、北緯45度「黃金玉米帶」的特有生態資源,採取滿族傳統耕作方式。
  • 錦州義縣宏興穀子種植專業合作社、義縣稍戶營子宏興米業擴建竣工
    日前,義縣宏興穀子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宏興米業加工廠擴建升級竣工慶典剪彩儀式在蔡家屯村隆重舉行,通過加強合作交流,購置先進設備,將合作社和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聯動發展新模式。義縣宏興穀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9年,與宏興米業加工廠展開深度合作,由宏興米業為社員、百姓提供谷種及技術諮詢並回收,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蔡家屯村有100多戶農戶入社,種植面積1800多畝,每畝產量可達700多斤。
  • 揭秘武功獼猴桃的種植經驗251特殊標準技術
    【獼猴桃產業網】咱獼猴桃人必關注的微信公眾號!每天為各位朋友推送獼猴桃市場報價信息,獼猴桃供應,採購信息,獼猴桃種植技術,農事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技術,各類農業新聞資訊,各類物流倉儲等優質,實用內容,歡迎廣大獼猴桃人關注! 獼猴桃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與陪伴......
  • 陝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百強示範社達到310家!有你們社嗎?
    此次認定是由專業合作社申請,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推薦、省級審定產生的。新認定的百強示範社中寶雞市15家佔比26.32%,榆林市9家佔比15.79%,鹹陽市共8家佔比14.04%,這顯示了各地對農民合作社規範發展的重視程度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水平。
  • 祥雲遷喜樂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幫助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祥雲縣禾甸鎮新澤村委會十一組於2019年6月6日以"黨建+合作社+貧困戶+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成立了祥雲遷喜樂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掛牌營業。
  • 富強鄉鳳山村:探索靈芝種植,拓寬致富路
    7月9日,在富強鄉鳳山村靈芝種植基地內,種植戶吳雲傑正在看靈芝長勢情況。吳雲傑響應鄉裡號召「打造中草藥之鄉」,經過同學介紹,了解到靈芝的效益可觀。本著試試看的想法,他開始嘗試種植靈芝。富強鄉鳳山村靈芝種植戶吳雲傑:我同學先泡點水讓我嘗嘗,我一喝給我苦的,這啥玩應啊。
  • 青州市王府街道鳳山村:打造鄉村旅遊「新地標」
    青州市王府街道鳳山村深挖文化資源,多元融合發展,持續推動鳳凰臺田園綜合體上檔升級,聚力打造青州西南片區鄉村旅遊「新地標」。鳳山村地處王府街道西南邊界,是一個依山傍水且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村,同時也是山東省生態文化村、山東省森林村。
  • 【媒體印象】勤學善用新農民——記長春市正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媒體印象】勤學善用新農民——記長春市正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明亮 2020-12-04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線上線下同步唱響「獼猴桃之歌」|舜陽紅心獼猴桃從「一點紅」奔向...
    上虞香獼紅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建根介紹,這一品種由於糖度高、口感好,成為上虞舜陽紅心獼猴桃的當家品種。早在2001年3月8日,葉建根從四川引種近18畝紅心獼猴桃,點燃了上虞舜陽紅心獼猴桃的星星之火。如今,全區舜陽紅心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2萬畝,成為上虞「四季仙果」大家庭的重要成員。
  • 篤定前行|鳳山村:聚力打造青州西南片區鄉村旅遊「新地標」
    王府街道鳳山村將以全市旅遊發展大會為契機,深挖文化資源,多元融合發展,持續推動鳳凰臺田園綜合體上檔升級,聚力打造青州西南片區鄉村旅遊「新地標」,為全市旅遊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02 堅持多元融合發展,提升鄉村旅遊整體水平要想從眾多的鄉村旅遊景點中脫穎而出、做大做強,特色文化內涵是靈魂,產業融合、多元發展是出路。為此,鳳山村將在一門心思做精做優核心景區的同時,推動旅遊與現代農業、民宿、康養、研學等融合發展,把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打造成鄉村旅遊發展的「雙引擎」。
  • 漢源縣隆森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啟用中文域名:「麻口水.網址」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和飲食的健康,對健康的產品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對花椒的品質也更加關注,從而漢源縣隆森種植專業合作社全力打造線上花椒、農副產品商城平臺與網際網路結合,響應國家號召,提倡「網際網路+」新模式電商平臺「麻口水.網址」和「四川漢源花椒.網址」。
  • 靠品質出圈憑實力走向世界 眉縣做大做強獼猴桃「綠色」產業鏈
    12月 19日,「消費扶貧e起來」陝西獼猴桃主產區全媒體宣傳營銷產地行活動走進「中國獼猴桃之鄉」眉縣。由主流媒體記者、網紅主播、微博大V等組成的探訪團走進眉縣金橋果業專業合作社、金渠鎮寧渠獼猴桃標準化示範基地、陝西千裕酒業、陝西齊峰果業自動化分揀線和電商包裝車間,通過直播、短視頻代言、媒體報導等方式,探訪眉縣獼猴桃的高品質創新發展之路。
  • 收入保險:農村種植專業合作社穩賺不賠「大殺器」,了解一下
    今天,我們聊的主題是:收入保險:農村種植專業合作社穩賺不賠「大殺器」,了解一下。期待聽到您不一樣的認知與高見!千百年來,農業生產這一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我國一直就是一個弱勢產業,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時至今日——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水平基本上還處於一個靠天吃飯的狀態。
  • 「示範農機合作社」上海青角稻米專業合作社
    上海青角稻米專業合作社「荒地」上闖出來的「糧先鋒」作為上海青西農機管理站的經營主體和服務載體,上海青角稻米專業合作社專注於稻米生產,從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入手,到發展綜合農事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倉儲加工,從名不見經傳的糧食收儲公司發展為當地規模大、效益高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一個擁有「青角」和「青角薄稻香」2個商標、年銷售大米近萬噸的農業生產經營市場主體
  • 「亮點」多地村黨組織優化合作社發展形式促增收|資源聚起來 抱團...
    編者按復工復產以來,合作社在幫助貧困戶有序恢復生產、解決就業難題、發展特色農業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合作社更好適應當前農業發展形勢,發揮更大作用?山東日照市東港區、貴州綏陽縣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依據當地實際調整合作社發展形式,更好帶動農民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