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方超張玉上海報導
因持股5%以上股東違規減持公司股票,德爾未來科技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爾未來」,002631.SZ)近日引發外界關注。
8月13日,德爾未來發布公告稱,其近日獲悉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王沫在未披露減持計劃的情況下,於2020年8月6日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1萬股,而根據有關規定,王沫的證券帳戶該次股份變動屬於違規減持行為。
不僅如此,此前高喊「雙主業」發展戰略多年的德爾未來,當下也陷入跨界遇挫的尷尬之中,德爾未來此前發布的公告稱,其預計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約400萬元~600萬元,同比下降90.17%~93.44%,除此之外,德爾未來的2019年業績也並不樂觀,其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23.24%。
在業績下滑之外,德爾未來的雙主業戰略推進情況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其2019年財報顯示,家居行業營收佔比達到98.71%,而新材料行業營收佔比僅為0.66%,相比2018年,後者營收金額與營收佔比雙雙下滑。
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此前致電致函德爾未來,其董秘回復稱:「按規範運作指引的規定,在半年報前一個月應避免調研及採訪。」
「三費」成本上漲
淨利潤下滑幅度超九成,德爾未來的一紙預告引發市場關注。
相關信息顯示,德爾未來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蘇州吳江區,其以地板業務起家,但在此後先後進入定製家居、石墨烯新材料等領域,天眼查顯示,德爾未來法定代表人為汝繼勇,第一大股東為德爾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3.33%。
7月15日,德爾未來發布公告稱,預計2020年上半年盈利400萬元~6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0.17%~93.44%。
對於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德爾未來解釋稱,2020年第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及公司上下遊企業復工延遲,交通限制導致人員返崗受阻以及原料、產品無法正常運輸,銷售門店未能開業」。
在第一季度業績受到疫情波及外,德爾未來表示其已在第二季度及時調整戰略方針,開展各種營銷活動,並在公司內部推行「降本增效」的各項措施,「目前基本消除疫情的不利影響」。
而梳理可發現,除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下滑外,德爾未來近年來還遭遇營收增速大幅下滑的尷尬。
Wind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德爾未來的營收分別為16.00億、17.68億、17.98億元,同期增速分別為41.42%、10.49%、1.66%,對比可發現,德爾未來的營收增速近年來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
除此之外,近年來,德爾未來歸母淨利潤的波動幅度也較大,2017年~2019年,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0.86億、1.04億、0.80億元,同期增速分別為-55.17%、21.22%、-23.24%,在上述三年時間內,德爾未來的歸母淨利潤堪稱「過山車」。
對於營收增速下滑等問題,記者此前致函德爾未來,但是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其正面回復。
而同樣在2017~2019年間,德爾未來的三費支出逐年增長,Wind數據顯示,分別為3.18億、3.59億及4.25億元,佔同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9.86%、20.31%、23.64%,其中最為外界所關注的卻是「暴增暴降」的財務費用。
在上述期間,德爾未來財務費用增速分別為963.97%、-482.80%、287.41%,對於2017年、2019年的暴增,德爾未來分別解釋為「主要系手續費增加所致」「主要系報告期內發行可轉債計提利息費用所致」,而對於2018年的大幅下降,其解釋為「主要系存款利息增加所致」。
主業毛利三連降
除了營收增速下滑外,2019年德爾未來的家居業務毛利率為31.21%,同比下滑1.45%,而起家業務——地板業務營收佔比也呈現出逐年下滑之勢。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德爾未來地板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58.61%、48.31%、43.73%及43.47%,同期其密度板業務營收佔比也呈現整體下滑之勢,分別為3.72%、4.93%、3.00%及1.79%。
除了地板業務營收佔比逐年下滑外,該項業務的毛利率也表現不佳,2016年~2019年,德爾未來地板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3.39%、33.18%、31.75%及31.27%,同樣呈現逐年下滑的態勢。
在地板業務營收佔比、毛利率雙雙下滑的同時,德爾未來的定製家居業務則呈現出「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德爾未來的定製家居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35.67%、43.63%、49.41%及50.79%,在2018年實現對地板業務的反超後,2019年,德爾未來定製家居業務又將對前者的優勢進一步拉大。
對於業務重心是否已逐步轉向定製家居業務等,記者此前致電德爾未來,其相關工作人員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我們一直在做的是家居產業,地板業務及全屋定製業務,都是屬於大家居業務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德爾未來董事長汝繼勇曾在2015年表示,「我們在地板這個主業上面本身做得非常優秀,主業上面的增長這幾年都保持在30~40%」,但顯然,無論從行業環境還是德爾未來自身,地板業務高速增長的時期已成過去式。
而德爾未來近年來大力發展的定製家居業務,由於受房地產行業環境等影響,該板塊增速已呈放緩之勢,2019年,國信證券研報就指出,「定製家居經過快速增長,2018年二季度至今收入增速顯著下滑」,此外還呈現出「定製家居企業集中上市,資本加持推動擴張加速,競爭加劇」之勢。
跨界新業務遇挫
除了「此消彼長」的家居業務外,外界更關注的是德爾未來「雙主業」戰略的推進情況。
相關信息顯示,早在2015年年報中,德爾未來就表示,其確立了「智能互聯家居產業+石墨烯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雙主業的發展戰略,「進行新興產業布局,打造石墨烯新材料新能源應用產業鏈,培育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拓寬公司的未來發展空間」。
在隨後的時間中,德爾未來通過收購、新設等多種途徑,先後進入鋰離子電池隔膜、石墨烯等領域,汝繼勇就曾表示石墨烯產業是德爾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之一,「我們會全鏈條打通」。
而在這種「熱情」之下,德爾未來在2015年確立「雙主業」的同時,也將公司名稱由「德爾國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現名,彼時的解釋是基於企業「戰略轉型升級和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
但幾年時間過去,德爾未來的「雙主業」戰略卻持續引發外界質疑,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9年,新材料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1.7%、0.86%、0.9%及0.66%,近三年來的營收佔比甚至已低於1%。
「繼續推進公司『智能互聯家居產業+石墨烯新材料產業』雙主業發展戰略」,德爾未來在2019年年報裡仍如此表示,「將石墨烯新材料的相關儲備技術逐步轉化為適用於消費者的產品,拓寬公司的未來發展空間」。
記者注意到,德爾未來在2019年報中表示,在技術轉化方面,其旗下公司廈門烯成公司利用石墨烯體積小、高效吸熱儲熱的性能研發了一款適合廣泛人群的石墨烯恆溫杯,「增強了公司核心競爭力」。
但在天貓「烯成旗艦店」,銷量最高的為198元的「石墨烯強力型活性炭包」,共有65人付款,而上述的「烯成石墨烯溫水杯」價格為599元~799元,但截至8月13日,月銷量為0。
《2018-2019中國石墨烯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報告研究的滬深兩市石墨烯概念上市企業中,「2019年上半年,有16家企業歸母淨利潤增長率為負」,其同時指出,石墨烯產業各項下遊應用尚未完全打開,產業發展仍存在較大壓力和不確定性。
對於「雙主業」推進多年,新材料業務營收佔比仍微乎其微的原因等問題,記者致電致函德爾未來,其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不方便接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