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學復學第一課:凝聚中國力量 弘揚民族大義
新華社深圳4月29日電(記者周科)4月27日,深圳初三高三年級學生返校開學。深圳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朱華偉教授以《凝聚中國力量 弘揚民族大義》為題,為全校師生上了復學第一節思政課。
「告別漫長的寒假,跨過諸多的不易,我們迎來了這場期盼已久的『復學第一課』,歡迎你們回到美麗校園!」朱華偉面對師生們說,「疫情逐漸平息,我們終於可以走出家門,去擁抱地平線上的勝利曙光,而為我們奮鬥的人們,已經有一些人永遠倒在了黎明之前,再也不會歸來。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生民立命者,不可使其殞歿於無聲。在此,讓我們向那些抗疫犧牲的英勇烈士致哀,讓我們向所有拼搏奮戰的逆行者致敬!」
不遺忘,才是最好的懷念。朱華偉講道,大家雖然已經從無奈和焦慮的困境中走出,但對抗疫期間那些不平凡的經歷和感受一定還記憶猶新,「當每一個鮮活的人物、動人的故事催人淚目時,當那些冰冷的數據終於急轉直下時,我們都深深體會到:一個國家多一些矢志不渝、愛國擔當的人,這個國家才會有希望;一個民族多一些無私奉獻、忠誠守望的人,這個民族才會有未來。」
——弘揚家國情懷,彰顯愛國擔當。2020年初,病毒肆虐、舉國遭難,當無數人遠離武漢,逆行的白衣天使們卻開始匯聚江城。他們就像聽到衝鋒號角的戰士,毅然加入到與死神的搏鬥之中。他們是王兵、馮效林、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非常時期,他們彰顯了華夏兒女的愛國與擔當。
回顧近代中國史和近百年黨史,愛國與擔當始終是中國有志青年的不變之魂。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僅用一年多就獲得博士學位的鄧稼先,畢業當年毅然返國。雖因長期近距離接觸核輻射使他身患直腸癌,但他仍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在鄧稼先的心中,祖國始終重於千鈞。
朱華偉在思政課上說:「同學們,當下一次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希望你們也能做那個『最勇敢的人』,保護好身邊的人,保護好我們的祖國;希望你們也像無數前輩那樣,有勇氣成為時代的逆行者,有底氣扛得起一個民族。」
——堅守平凡崗位,發揚奉獻精神。「革命的成功,不僅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朱華偉引用這段話告誡在座師生,「我們既要銘記那些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人物,也不能忘記身邊湧現出的平凡英雄:快遞哥汪勇,為白衣天使築牢後勤保障線;環衛工人潘斌伏,主動請纓參與定點救治醫院保潔;翁江夫婦,強忍父母去世悲痛,當志願者、捐獻血漿……」
朱華偉說,這些是大家在新聞報導中還能看得到的名字,但在這個病毒肆虐的寒夜裡,還有多少默默無聞的守夜者,大家連他們的姓名都不曾得知。比如在情勢最嚴峻時期依然執著堅守的環衛工人,從清晨到傍晚,從街頭到巷尾,他們在冷風冷雨中依舊無比堅定的背影,傳遞著溫暖與力量,給市民帶來無盡的安全感。這些在疫情期間默默付出的人,「英雄」的含義在他們身上詮釋得淋漓盡致,他們雖未留下姓名,但他們的事跡熠熠生輝。
「同學們,災難往往都是冰冷的,但災難中顯現的人性光輝卻極其溫暖。面對無情的病毒,那些平凡英雄和我們每個人一樣,也會恐懼、也會憂慮,但他們風雨無阻、挺身而出,維持著城市的正常運轉;他們用尋常的言行、真摯的情感,書寫了屬於當下的英雄史詩;他們的點點光亮匯成火炬,照亮了中國億萬人民邁向勝利的徵途。」朱華偉說。
——凝聚中國力量,弘揚民族大義。「感動而不反思,一定會有更悲壯的下一次。」朱華偉說,如今疫情的危機雖然解除,但是疫情還遠未結束,而且它對大家會產生哪些影響,很多還是未知數,所以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使大家更感受到醫學科技的重要性,希望這也能成為你們的追求和志向,心繫祖國、胸懷天下,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在必要時用知識和科學的力量,不僅救人民於水火之中,救國家於危難之時,更要將人類發展再向前推進一步。
「親愛的同學們,古往今來,國在不安時,哪有什麼救世主?何處是能走的路?恰如魯迅所說,其實就是一群人,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朱華偉說,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而未來中國需要更多的開闢者。你們是中國脊梁和民族希望,願你們凝聚中國力量、弘揚民族大義,在熱血沸騰的青春時光,努力學習成為有用之人,為中國夢注入強大的正能量,在新時代譜寫絢麗華章,將強盛中國的道路越走越筆直,越走越寬廣!
在久別重逢的教室中,深圳中學各班班主任還充分挖掘戰疫中的育人素材與課程資源,圍繞「抗疫人物事跡、科學防疫、生命教育」設計主題班會,通過特色教育活動和分享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情、報國志,增強學習動力,強化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