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8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錢成)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健康方面的問題,「減肥」就是其中的一大熱門話題。在這股減肥熱潮的帶動下,相關的產業也隨之興起,這其中代餐產品的銷售尤其火爆。數據顯示,2019年,僅天貓和京東等電子商務渠道的代餐產品銷售額就超過10億元,增長率超過35%。而2020年代餐市場的整體規模更是有望突破1000億元。
對於代餐,消費者褒貶不一。有人極力「種草」,說真的靠代餐成功減肥了;有人認為代餐營養單一,長期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也有人稱,代餐口感太差,很難堅持吃下去。那麼,代餐減肥真的靠譜嗎?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肥胖人口已超過2.5億人,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與此同時,人們對自己身體各項數據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減肥似乎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口號。在減肥大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依靠代餐來減輕體重。
所謂「代餐」,是指取代部分或者全部正餐的一種食物,諸如壓縮餅乾就是早期的代餐食品。而現在的代餐產品主要是指減肥代餐,代餐常見的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等。
代餐(圖片來源於網絡)
家住北京的趙先生告訴記者,此前身高一米八一的他體重超過了100公斤,一直想快速減肥,在朋友的推薦下,他開始通過食用代餐粉衝劑的飲料減肥。他說:「早餐是正常的早餐,但是吃的比較少,午餐和晚餐是代餐,吃代餐的時候其他什麼東西都不吃,就喝一杯。」趙先生說。
這種把代餐粉當午飯和晚飯的日子,趙先生堅持了兩個多月,體重也從100公斤降到了90公斤。不過趙先生表示,在此期間自己時常感覺飢餓,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並不好。他說:「這種東西非常容易反彈,因為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只是單純地少吃東西。吃時間長了,整體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非常差,比正常吃飯差很多,所以我感覺不太對,就不吃了。」
在告別代餐後,趙先生的體重又從90公斤反彈到了115公斤。除了趙先生這樣希望迅速減輕體重的人士,代餐食品還受到了很多年輕女性消費者的青睞。
消費者侯女士告訴記者:「我是在今年2月份開始接觸代餐的,因為發現自己變胖了,就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有代餐這個東西,買回來吃了一個多月。」
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平臺的數據顯示,代餐的主要消費人群已經從90後變成了95後,他們中大部分消費者年投入金額都在3000元以上。從銷售體量及消費者人數上看,均有著穩步增長,呈現大於50%的增長率。該負責人說:「新銳商家加上一個巨頭進入,整個品類出現高速的增長。其中以代餐奶昔為例,整個代餐奶昔比去年同期增長500%,頭部位品牌更是達到800%以上的增長。」
代餐(圖片來源於網絡)
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關鍵詞「代餐」,發現相關產品五花八門,品種多樣。代餐食品的銷售除了立足傳統電商平臺,也在深度布局社交自媒體,通過朋友圈、短視頻以及各類APP策劃線上活動,打造品牌IP,吸引年輕人。
很多企業在宣傳自己的代餐產品時都聲稱既能減肥瘦身,又能飽腹營養。事實真的如此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代餐減肥的原理其實就是減少能量的攝入,同時帶來飽腹感,久而久之就起到了一定的減輕體重的效果。朱毅認為,可以在應急等時刻食用一些質量合格的代餐產品,或者用營養代餐產品配合正餐一起食用,從而達到既營養均衡又健康減肥的效果。
「我們吃飯不僅僅是為了不讓肚子餓,更重要的是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有充足的營養,使我們的整個人體機能處於一個健康的狀態。但現在的減肥代餐,由於良莠不齊,有一些不正規的,長期代替正餐食用很容易因為營養單一導致身體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所以代餐不能餐餐吃,代餐不能代替正餐。」朱毅說。
朱毅表示,目前國內和國際上沒有代餐產品的強制性標準,因此,目前的代餐市場魚龍混雜,經常會在營銷的過程中出現虛假宣傳等情況,亟待加強規範和管理。她提醒:「要警惕代餐食品當中的『坑』,第一是非法添加。你吃了這個東西好像是瘦了下來,但它裡面其實是違規添加了比如減肥藥或者是瀉藥一類的東西,會讓你覺得有很好的減肥體驗。第二,有一些代餐產品,其營養結構不夠科學合理。第三,我們自己在食用代餐食品的時候,沒有什麼專業的指導。這三點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食用代餐食品的健康隱患。」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營養科主治醫師趙敏表示,如果不存在疾病或者特殊環境、特殊崗位需要,消費者還是應該首選日常的膳食,食用天然食物,並且有幾類人群要著重注意代餐的食用。「比如腎病患者,一定要慎重選擇高蛋白類的代餐點。另外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人群,即患有胃腸疾病的這一人群要控制膳食纖維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