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核酸了麼?」似乎成為北京百姓日常最關注的話題。北京市疫情勢態進展牽動著每位市民的心。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穩步推進,核酸檢測正在成為精準防控的重要環節。
自6月11日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快速反應、主動作為,嚴格落實各項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強調:「大家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採取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科學、精準、有效抓好防控工作,為首都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
人民醫院主動配合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尤其在提升核酸檢測能力上,對空間、設備、人員等進行進一步布局,以滿足北京市疫情防控「應檢盡檢、願檢盡檢」原則,並有利於及時發現院內感染風險,實施精準管控。
百餘名醫護人員支援北京市核酸篩查工作
按照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統一部署,繼6月17日抽調15名護士支援大興區核酸採樣工作後,6月23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又有4批共94名醫護人員集結出發,緊急支援北京市各城區核酸採樣工作。此後,醫院還在陸續派出醫護人員出發支援。
醫護人員集結出發
醫院選取臨床經驗豐富熟練採樣操作的資深醫護人員,並進行系統規範的防疫培訓,組建百餘名醫護人員的核酸採樣支援梯隊,隨時待命應召出徵。時間緊任務重,不同批次的隊員有的是半夜12點,有的是清晨上班路上,有的是工作崗位接到醫院通知,來不及休整準備,交代好臨床工作就緊急集合出徵。
社區街道室外取樣與醫院採樣有很大不同,戶外炎熱的天氣,排滿眾多待檢人群,僅展覽路核酸採樣點,6月23日當日就要完成萬例核酸採樣工作。
社區街道室外取樣
醫院貼心準備了防護物資、飲料、巧克力、降溫貼,並就核酸採樣工作中自身防控和注意事項等再三提醒和叮囑。全體隊員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哪裡都是戰場,我們多做一份核酸檢測,就是在為首都防疫工作作貢獻,熱點累點沒什麼。」這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支援核酸檢測醫護團隊的心聲。
酷暑中 核酸採樣是這樣完成的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東南側總是引人注目。諮詢、排隊、掃碼、檢驗人來人往卻秩序井然,這裡是醫院鼻咽拭子採集處,是核酸排查的重要關口。六月的北京連續高溫,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揮汗如雨地工作著。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東南側鼻咽拭子採集處
「叔叔,請坐,身體稍微後仰,抬起頭。」「馬上就好,有一點難受,但不疼,您別怕。」24歲的血管外科護士小高,是核酸採集團隊裡年齡最小的。標準利落的動作、溫和堅定的話語,顯然已經是個「資深專家」了。這樣的話,她一天都要說無數次,一邊向患者講解如何配合採樣,一邊迅速地完成採樣操作。每採一個樣本後都進行一次嚴格的手部消毒,保障每一名患者的安全。幾個病人檢查後,用75%酒精溶液噴灑檢查區域,每天定時會進行全面消殺。
「我們的護士都經過了系統的培訓,無論是操作還是感控流程,都一遍遍強調,各小組長逐一考核隊員,以確保安全防護,精準採樣。大家休息時也會交流,如何操做更快捷,如何讓患者不適感更少。」醫院門診科護士長鄭小偉介紹道。
和醫護人員同樣忙碌的還有外圍負責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護理部主任王泠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這裡,和藹細緻地對患者做好疏導解釋工作。「核酸檢測工作是醫院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我們從各科室抽調有經驗的護士組成梯隊備戰,每個班次完成一周的取樣工作。」王泠說:「疫情防控期間,既要保障發熱門診、急診、門診等一線科室的運行,又要完成北京市和兄弟醫院各項支援任務,還要保證醫院的核酸採樣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我們的護士就像戰士,哪裡需要就毫無怨言地到哪裡去,特別令人欽佩。」
從一月份開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就開始了抗擊新冠疫情的戰鬥。發熱門診承擔起核酸採樣工作,堅守疫情防控的「前哨」陣地。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發展,核酸排查成為防控重要環節,4月20日開始,醫院核酸採樣工作安排在門診樓南側,根據感染防控要求,在室外開展工作。六月的北京連日高溫,在室外的工作更加困難。正午地面溫度達到40多度。護士們在室外採樣點身著防護服作業,體力更加成倍消耗……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全身流汗,內衣都溼透。
醫院非常關心關注核酸採樣工作,為避免人群聚集,拉起隔離帶標註一米線;兩天時間搭建起遮陽棚,為醫護人員和患者遮風擋雨;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專門購置空調扇、噴霧扇,儘可能地改善工作條件,在確保感染防控的條件下,儘可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王泠、鄭小偉、護士長孫東東,經常買來冷飲、降溫貼提供給大家。「我們的護士們非常不容易,我沒法說哪一位特別優秀,而是全員都特別優秀。不管是輪崗、還是輪流吃飯、喝水,還是加班加點,大家毫無怨言、從不抱怨,都是彼此關心、相互幫助,特別令人感動。」孫東東說道。
「我們辛苦點沒什麼,只要北京市疫情能夠好轉,只要醫院裡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平安,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採集天使」們如是說。
與「新冠」親密接觸的150個日日夜夜
作為北京市98家具備核酸檢測機構之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20年1月27日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隸屬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的C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擁有P2+實驗室資質,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役中,臨危受命成為北京市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
副院長張俊等察看肝研所改造核檢場地
第一批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
在姜保國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大力支持下,肝病研究所副所長陳紅松研究員、支部書記封波教授和所長助理饒慧瑛教授帶領肝病研究所全體員工放棄休假時間,主動加入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工作,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核酸檢測P2+實驗室準備及新冠病毒檢測操作及安全防護培訓工作,完成了空間儀器設備物資的準備,以最快速度開始了新型冠狀病毒疑似病例診斷和檢測。
自1月27日凌晨1點14分接受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標本至今,實驗室共檢測36,798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樣本、30,115例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樣本,並於2020年2月24日獲得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認定的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確診資格。隨著樣本量的不斷增大,為了滿足醫院全員篩查檢測順利完成,醫院致力於不斷提升檢測能力,檢驗科派出檢驗技術人員支援並肩奮戰。晝夜不停的檢測,日檢測量高達2800例。
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隨時可能「遭遇」陽性標本,因此生物安全防護容不得絲毫馬虎。在穿戴嚴格執行三級個人防護要求的情況下,他們克服了防護服的厚重,悶熱,克服了N95口罩的呼吸不暢,克服了護目鏡和雙層手套帶來的不便,規範操作過程,保證檢驗結果均能及時、準確。
白班的檢驗人員在新冠實驗室工作9個小時,中午只有不到一小時吃飯休息時間,夜班的檢驗人員在新冠實驗室連續工作10個小時,整夜未眠,每當他們從新冠實驗室出來都是全身溼透。從春節到至今,五個月時間,每一名檢驗人員每天都直接與病毒短兵相接,與病毒進行著面對面的鬥爭。他們奮戰在「隱形」的戰線,如高明的偵察兵,火眼金睛地檢測出狡猾藏匿的病毒;他們把實驗室當戰場,不顧感染風險,為疫情處置提供科學、有效、準確的數據支撐。
48小時改造完成的新增核酸檢測實驗室
6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剛剛新增的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的核酸檢測實驗室改建完成,正式投入使用。首批3000份樣本即將送達。
新增的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的核酸檢測實驗室
6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決定將位於白塔寺院區的原GMP實驗室改造,建設成為專門用於新冠核酸檢測的實驗室。多個部門聯手行動,在48個小時內完成全部改造、設備安裝、流程優化等工作。實驗室內部設有試劑準備區、標本接收區、核酸提取區、擴增及產物分析區和高壓滅菌室組成,每個區都設有獨立緩衝間,各區之間設有傳遞窗,「傳遞窗」裡配備有紫外線滅菌等。實驗區域按照生物安全以及核酸擴增實驗室要求進行了部分改造,布局合理,潔汙路線清楚,人員分工清晰明確。採樣後的標本到達實驗室後,將經過「標本處理」「病毒滅活及核酸提取」「病毒核酸擴增」「擴增產物分析」的過程,來判定被檢測者是否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再結合臨床症狀等,為臨床確診提供實驗室依據。每個步驟的操作過程都是需要獨立分區專人負責,加之實驗室內部配備負壓層流,能有效保證生物安全,避免交叉汙染,最大限度地確保檢測工作人員的安全及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姜保國、王天兵等察看改造專門用於新冠核酸檢測的實驗室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實驗室負責人王輝介紹說,新實驗室投入使用後,每天可檢測6000至7000份樣本。實驗室已經做好全面準備,隨時進入工作狀態。一旦啟用,這裡將24小時工作,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人員分多批次且多套設備連續工作,對樣本進行核酸檢測。預計到端午節時,北大人民醫院加上原有實驗室檢測單日核酸檢測能力將過10,000份;待設備進一步完善後,最大日檢測量將能達到13,000份。醫院副院長王天兵指出,從接到任務到改造完成,人民醫院僅僅用了48小時,實驗室投入使用後,對北京的疫情防控意義重大。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遵循「加快核酸檢測,應檢盡檢、願檢盡檢」的疫情防控要求,全力以赴提升核酸採集檢測能力,為北京市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場硬仗,貢獻最硬核的力量。
沒有人生而無畏,只是他們選擇了勇敢;沒有人生而無私,只是他們選擇了奉獻;醫者天職使然,天使職責所在,向守護人民健康的「人民」戰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