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美團CEO王興調侃中國男足跑不過清華普通男生的言論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足球圈相關人士紛紛開啟互懟模式,前國腳李毅表示已卸載美團。中國男足腳下不行,嘴炮不輸。有球迷評論:「我們也想卸載中國足球。」
有評論說:「拿著全中國體育人最高的薪水,沒有給國家帶回哪怕是亞洲冠軍的榮譽,中國男足怎麼就說不得了?面對社會人士的評價,難道不應該好好反省一下嗎?」
幾天後,北大教授王小東也蹭了一波熱度,談起了國足,認為,即便國足回回拿世界盃,貢獻也不如北大清華,而且北大清華除了違法亂紀進監獄的,也都要比國足貢獻更大。
面對種種言論,足球界的大腕們也做出了回應,解說員黃健翔就對王興的言論提出了質疑,董路也回應到「正常人騎車有時候也比美團騎手快。」
疫情影響,世界足壇受到衝擊,無論是俱樂部還是國家隊在前不久的時間才逐漸比賽,但國足最近卻以這樣的方式闖入了大家的視野,成為了近期的熱議話題,中立鈞今天就從上面二位的角度出發,解析一下二位的問題以及國足的問題。
職業運動員們的訓練方式和營養攝入是我們正常人無法理解的,小編曾有幸見到過NFL休斯頓德州人隊的體能訓練手冊,就只是體能,有50頁的pdf,每一頁幾乎是這樣的。
對於球員們來說,他們在這樣的要求下訓練了幾年甚至數十年,絕對不是一般人能跑過的,如果跑過了,也有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球員放水:取決於跑步時的態度,也許球員們一聽跟大學生跑一跑?那也許一開始就不會認真跑。如果這是一場很重要的體能測試,他們肯定會卯足了勁發揮,但如果只是跑著玩呢?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就沒有太大必要爭勝負,畢竟只要你想,你就可以一分鐘只跑十米,也許學生們都不會太在意,卻被某些人大做文章。
2.球員屬性:足球界有很多球員不靠速度踢球,足球運動員也不是誰跑得快誰就踢得好,你叫皇馬門將庫爾圖瓦和一名業餘的田徑運動員賽跑他也許還真跑不過,或者叫克勞奇,卡羅爾這種高大型前鋒過來也沒有多快,你總不能說:「這球員跑步太慢,踢球肯定不行。」這麼說來,博爾特豈不是地球上足球踢得最好的?
網上有很多人都有提問,如果我校隊踢國足,能贏嗎?這種問題問出來,只能回答不輸十五個以上就算你贏了。
職業運動員在運動方面和我們不在一個維度,拿他們和我們比運動簡直是降維打擊,國足成績不好,輸球是因為他們遇到了更好的球隊,更好的球員,而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比的。
北大教授的觀點是國足沒有清華北大貢獻大,這句話能從一名教授嘴裡說出來有些荒唐。縱觀人類歷史,知識推動了社會發展,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足球?十九世紀才誕生,只是我們生活中的調味劑。
早期球隊隊照
北大清華以及所有大學的任務,是向社會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造福於國家與人民。國足的任務是贏得比賽,滿足我們的感官體驗,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換一個角度來說,兩者的功能性完全不一樣,沒有可比性。簡單來說,知識對於人類的貢獻不是足球可以比擬的,而大學,正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換個角度說,如果大學對於社會的貢獻沒有足球大,那這個大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你輸了,你說什麼都是藉口」。造成這些事情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國足的成績實在讓人有些難以接受,除了偶爾可以為我們帶來一點點振奮人心的消息以外,大部分時間都伴隨著輸球和失敗。「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打平就能出線」這些話語球迷們聽到了心裡五味雜陳。可以設想一下,國足如果是一支世界強隊,不一定像巴西法國那樣,哪怕水平能達到哥倫比亞;瑞士隊這樣的水準,都不會有前文兩位的言論。
我們常說國足何時崛起,但國足沒有太輝煌過,所以也不能說崛起,作為球迷,我們能做的也只有支持、鼓勵,即使是罵過國足的球迷們,出發點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不是為了罵國足而罵國足,球迷們都希望國足好,從人種來說,日韓球員們有許多都在歐洲豪門球隊取得了成功,我們也有範志毅,孫繼海這些曾經的優秀球員,黃種人肯定能把球踢好。戰術上來說,我們也請過不少名帥執教國足,但用處不大。足球的受眾?也許是很大的問題,義大利足球學校的孩子們,六歲就開始接受頂級聯賽戰術薰陶,拉瑪西亞青訓營中有一大批球技出眾的兒童,倫敦城的足球場密密麻麻,這些我們都沒有。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希望,武磊在西班牙人隊站穩了腳跟,還能在對陣巴薩的比賽中進球,學校裡踢球的孩子們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著,對於我們這代90後來說,「國足要寄託於下一代」這句話已經聽了十幾年了,但我們除了繼續聽這句話,還能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