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令人咋舌的「神聯」,打了誰的臉?
——武威南城門樓南側對聯之惑
文/程勰
在古代,許多文人墨客都會在很多場合對對子,那麼在做對子的時候有什麼要求呢?首先字數要相等,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使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但是情況是極其少的;其次,對聯是允許同一個字多次出現,但是要儘量避免同一個字在上下聯中同時出現;並且對聯中,上下聯相對應的字或詞的詞性要相同;同時,上下聯的結構也應該相同,這裡的結構指語法結構;除此之外,上下聯節奏也應該相同,就是說,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須一致。
這篇文章本來早就應該來完成的。朋友多次邀我看看南城門樓南側的對聯,朋友何以執意要我去看,顯然並不是朋友閒極無聊,應該是對聯本身的問題引起了朋友的質疑,為印證心中疑惑,故特來相邀。然而對我而言,本就不是惹是生非的年紀,很多事情已形成了不想再談、有意沉默的秉性!所以遲遲沒去看,也就遲遲沒有寫文章。
但當我看到《武威日報》兩位熟人的煌煌之作後,似乎刺激了我的某根神經,我發覺那副對聯,在熟人筆下竟然可以不顧硬傷胡吹冒聊,那種強烈的互利共榮傾向,那種置章法格式於不顧而一味粉飾其謬的做法,實在令我心生不妥。因為目下,受疫情反反覆覆的影響,南城門遊客少,丟人尚在一定範圍內!而在今後,倘若遊客多了時,如此正式地高掛在武威南城門樓的對聯,就如武威人的臉面一般迎來東西南北的遊客,到那時,這幅醒目的對聯,恐怕會丟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臉!
著名古典詩人、楹聯高手武建東先生就因武威南城門樓南側「對聯」而寫了好幾首諷刺詩,省詩詞學會會長張克復先生也關注了這副「驚世之作」,寫了些文字,令二人最鬧心的是:此聯不是對聯當對聯掛,不是佳聯當佳聯賞!
四川大學古代文學博士王陽來我辦公室也提及此「奇文怪作」,讓我看看!我是「長懷千歲憂」的文人,眼看著熱心人都在關注著武威文化的發展與進步,而我,如何還能繼續沉默下去?至此,我不得不援筆為文,提出我的疑惑了。雖然這麼多年來,隨著時間的月磨日刓,我也漸漸地變的「世故與麻木」了;雖然,我也知道,過於認真會被某些「文化人」憎恨或最差也被認為是憤青,有抵脰求勝的壞性情,但是,我還是忍不住,還是把自已對這副對聯的感受與意見表達出來,坦率而無畏地「說三道四」了;雖然如此,我還不得不說武威文化中潛伏著的「鄭屠」或「牛二」會因我的「道四」與「說三」而做出對我不利的驚世駭俗之舉,擔憂是大大的有,但還是說說的為好!為了不讓武威文化走下坡路,為了武威人的臉面,同時我也認為,對這一「驚世之作」進行細緻的分析和價值判斷,應當被視為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先把這副「神聯」請出來,為了更便於分析它的問題,為每一字都注了音:
原作:
關山憶夢回,車馬相交錯,人煙撲地桑柘稠;
雪映祁連白,吹笛岸花香,只將詩思入涼州。
注音版:
關guān 山shān憶yì夢mèng回huí,車chē馬mǎ相xiāng xiàng交jiāo錯cuò,人rén煙yān撲pū地dì桑sāng柘zhè稠chóu
雪xuě映yìng祁qí連lián白bái ,吹chuī笛 dí 岸 àn 花huā香xiāng,只zhī zhǐ將jiāng jiàng qiāng詩shī思sī sāi入rù涼liáng liàng州zhōu
首先可以明確,這副對聯依次出現了六位詩人的詩句,分別為高適、溫子升、元稹、胡釴、岑參、李益。由此可知這是集句聯。
就對聯的創作手法而言,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自撰聯,另一種就是集句聯。集句聯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集」在這裡做「聚集」、「集合」解。集句聯的範圍很廣,可以集詩、集詞、集駢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經典,甚至連成語、白話、俗語,也可集。寫集句聯應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規則:
一、不管集一人之句,還是集兩人甚至多人句,必須含意深刻,思想貫通,對仗合理,渾然天成。如果內容上缺乏有機的聯繫,即使上下聯對仗工整也不能叫對聯,而只能叫句,如:袁安臥雪;仁傑望雲。兩句都有典故出處,從詞意、聲調看對得較為工整,但內容卻不相關,沒有任何內在聯繫,不能表達一個中心思想,韻味索然,只對而不聯。
二、同一作品中的現成對句不能算集句,只能算摘句。
三、不能修飾和改動原句中的字,否則,不能稱為集句,而只能稱為仿改聯。
四、上下聯文字和意義忌重複,即使部分合章,也是不允許的。
這些都是對聯在創作與發展中必須遵守的規則。2010年中國楹聯學會頒布了《聯律通則》,其說法與上面四點要求在內涵上是一致的,在此一併明確出來:
一、字句對等(上下聯字數相等,斷句一致)。
二、詞性對品(上下聯對應字詞性相同,虛實相對)。
三、結構對應(上下聯對應詞語結構關係一致)。
四、節律對拍(上下聯節奏音步和諧一致)。
五、平仄對立(即上下聯平仄相對。一般遵循仄起平落和兩兩交替的馬蹄韻的規則。一聯之內或按古韻,或按今韻,不得混用)。
六、形意相對(上下聯形式對偶,意義相關)。
就讓我們依此標準細細看看這副對聯的硬傷吧!
「上聯」三句詩共十七個字;「下聯」三句詩共十七個字。乍一看,意思很好,字數相等,無可挑剔。可倘要從楹聯創作的要求來看不免大吃一驚:字數雖然相等,但是斷句是否一致?詞性是否相對?結構關係是否一致?看下面的分隔便一目了然:
(上1)關山憶夢回 (下1)雪映祁連白;(整句不對)
(上2)車馬相交錯 (下2)吹笛岸花香;(整句不對)
(上3)人煙撲地桑柘稠 (下3)只將詩思入涼州;(整句不對)
關山-雪映(不對);
憶夢回-祁連白(不對);
車馬-吹笛(不對);
相交錯-岸花香(不對);
人煙-只將(不對);
撲地-詩思(不對);
桑柘稠-入涼州(不對);
山與映:一個名詞一個動詞不相對;
憶夢與祁連:動賓結構與名詞不相對;
回與白:動詞與形容詞不相對;
車馬與吹笛:名詞與動賓結構不相對;
相與岸:副詞與名詞不相對;
交錯與花香:形容詞與名詞不相對;
人煙與只將:名詞與副詞結構不相對;
撲地與詩思:動賓結構與名詞不相對;
桑柘稠與入涼州:名狀結構與動賓結構不相對。
根據上下聯字詞相對應關係分析來看,此聯的特點是上下聯每一句都是各有各的美好,但呼應不起來,與對聯中對偶藝術這一關鍵要求無半點瓜葛!
另外,平仄相合,音調和諧,是對聯藝術的創作規則。傳統習慣是平起仄落,即上聯末字用平聲,下聯末字必須用仄聲。在實踐中,對聯所遵守的平仄規律與律詩所遵守的平仄規律是一致的。一般上下聯的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不必嚴格要求,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必須要相合。
文字定四聲,分平仄,是南朝沈約開始幹的。他把文字讀音的清、濁、升、降、短五韻,以清韻為上平聲,濁韻為下平聲,升韻為上聲,降韻為去聲,短韻為入聲。其中上平下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為仄聲。從那時以來,凡寫作韻文者,莫不以它為準繩,其後雖經過一些變化,但至宋劉淵編定的詩韻(世稱平水韻)問世以來,所有寫作舊體詩詞和對聯用的平仄聲律都依照它,一直沿用至今。
該韻分上下平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共一百零六韻。我們手上拿了它,想知什麼字是平,什麼字是仄,翻開一看,即可明了。凡入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龍、侵、覃、鹽、鹹等三十個平聲韻的字都是平聲,其餘七十六韻都是仄聲。
南城門樓南側此「驚世之作」從楹聯「仄起平落」要求看:此聯中最後一個字「稠」chóu 在律聲中屬「平」聲;周:zhōu 在律聲中屬「平」聲。可見無論從平水韻(古韻)還是今韻來看,上下聯末字均為「平」韻,這便是不成為對聯的又一硬傷所在。
我們再看看這副對聯的平仄:
上聯:
關guān 山shān憶yì夢mèng回huí,車chē馬mǎ相xiāng xiàng交jiāo錯cuò,人rén煙yān撲pū地dì桑sāng柘zhè稠chóu
下聯:
雪xuě映yìng祁qí連lián白bái,吹chuī笛 dí岸àn花huā香xiāng,只zhī zhǐ將jiāng jiàng qiāng詩shī思sī sāi入rù涼liáng liàng州zhōu
從平水韻(古韻)看---
上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下聯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從今韻看————
上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下聯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可以看出這副對聯在平仄方面的幾處硬傷:
馬mǎ與笛dí出韻;
交jiāo與花huā都是平不相對;
煙yān與將jiāng都是平不相對;
地dì與思sī都是仄不相對;
從以上分析可知,這不是對聯卻當對聯看,不是佳聯卻當佳聯看!明明是鹿,可為什麼要說是馬呢!看來武威文化人中,類趙高者多矣!
綜上所述,集句體出現於宋代,而大興於明代,成為文人炫彩使意的重要文學體式,常稱為「巧體「。而集句聯,要求集詩句而成,另則符合對聯之語意、對稱、格律等諸多要求。南城門新制對聯,上下聯共六句,出自五代至清1500多年間高適、溫子升、元稹、胡釴、岑參、李益六位詩人的詩句,創意不可謂不新、用意不可謂不創,一新一創,大有滋味可言。但以對聯之標準而觀此聯,不禁讓人噴飯,兩兩十七字中,竟挑不出一詞相對者,稱聯而不對、言巧而失體。巧而不對之聯,掛於城門樓這一歷史文化地標,不知其最終所彰顯的是涼州城文運之盛還是文運之衰?真實評判恐怕不會趨向正面。
另有二點,其一,所選六人語句,遠不如「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有名,且關聯性幾不可見,放之不熟悉之人,恐怕斷句都成問題,不能誦讀之聯,能成功否?
其二,涼州城自漢武帝之軍威之威、盛唐揚一益二涼三之盛、涼州會盟之要,在其聯中皆不可見,內容在格律、語意之中,更見氣勢之差、概括力之弱,恐怕這樣的對聯掛在城門樓上,蒼白而無力,畫龍點睛之不可談,反流於畫蛇添足東氏笑顰緣木求魚之嫌。鐵架木匾,不只為增添辛丑年之年味,更有長久懸於城門樓供萬姓瞻仰之意,這樣文弱、意差、律誤之聯,恐怕難以匹配製作者之良苦用心吧!還是趁早去了為好!
最後為了便於讀者更清楚了解實際,我把這幾句詩之出處也綴於文後,以饗讀者:
上聯:
1.「關山憶夢回」出自:
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
作者:高適 (唐)
人幽宜眺聽,目極喜亭臺。
風景知愁在,關山憶夢回。
只言殊語默,何意忝遊陪。
連唱波瀾動,冥搜物象開。
新秋歸遠樹,殘雨擁輕雷。
簷外長天盡,尊前獨鳥來。
常吟塞下曲,多謝幕中才。
河漢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2.「車馬相交錯」出自:
涼州樂歌
(北魏)溫子升
遠遊武威郡, 遙望姑臧城。
車馬相交錯, 歌吹日縱橫。
3.「人煙撲地桑柘稠」出自: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西涼伎》
(唐代)元稹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
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
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
……
下聯:
1.「雪映祁連白」出自:
涼州 (清) 胡釴
何日開此疆,英雄漢武皇。
諸番分兩界,一道出中央。
雪映祁連白,飛塵大漠黃。
由來形勝地,矯首意蒼茫。
2.「吹笛岸花香」出自:
梁州陪趙行軍龍岡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得長字)
(唐) 岑參
誰宴霜臺使,行軍粉署郎。
唱歌江鳥沒,吹笛岸花香。
酒影搖新月,灘聲聒夕陽。
江鍾聞已暮,歸棹綠川長。
3.「只將詩思入涼州」出自:
邊思(唐)李益
腰懸錦帶佩吳鈞,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
為饗讀者之興,我再附上兩副現代人集聯名句,並將分析也附於後:
1.
此江若變作春酒;
問餘何事棲碧山。
此聯為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來採石遊覽,參觀廣濟寺時所題,系集李白詩句而成。
上聯出自李白《襄陽歌》:
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發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下聯出自李白《山中問答》:「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一生愛好詩酒,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各地名山勝水,無不流連。廣濟寺位於太白樓之西,始創建於三國吳赤烏二年,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香火極盛。此聯題於此處,無論從李白詩意,還是結合當地景致,都十分貼切。
2.
有句思謫仙,爭看爐火照天地;
此山騰傲氣,豈憚鼻息吹虹霓。
此聯為太白樓二層「李白紀念堂」橫匾兩側楹聯,系趙樸初先生自撰自書。
上、下聯中各嵌進李白詩一句。
上聯中「爐火照天地」出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八:「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下聯中「鼻息吹虹霓」出自《古風其二十四》,原詩為諷刺鬥雞之徒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霓,行人皆怵惕。」 鬥雞者趾高氣揚,吹出的氣息都能衝上天,使路邊的行人膽戰心驚,可見其小人得志之態。
趙樸初先生在此登臨,心中不由想起李白描寫冶煉工人勞動場面的詩句,仿佛看到被爐火映紅的冶煉工人的臉龐,看到鋼花飛濺的壯觀;而翠螺山因為有太白樓在,也沾染了李白的傲氣傲骨,又怎怕那些得意小人的不可一世。全聯巧妙地嵌入李白詩句,表達自己對一代詩仙的崇敬、懷念與嚮往,堪稱佳作。
以上兩聯,都是現當代人遵循對聯之要求,特別是集句聯之規則而創作的名聯,無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精妙絕倫!不像武威南城門樓之「神聯」,可謂邯鄲學步,買櫝還珠而矣!
作者:曾在甘肅省武威市中國人民解放軍84808部隊邱少雲生前所在連隊服役對武威市有著濃濃的情誼,那裡有我曾經的青春血汗與人生,那裡有過為天馬故鄉武威奉獻與奮鬥精神!
甘肅程勰近照
【作者簡介】程勰,甘肅武威人,男,1972年11月出生,群文副研究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武威市政協委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甘肅省心理諮詢師學會副秘書長、涼州區心理諮詢學會主席。甘肅省第二屆、七屆基礎科研成果獎獲得者;新浪籤約作家,中國起點中文網盛大文學專欄作家,《當代校園文藝》籤約作家,《小作家選刊》特邀編輯;曾任《走遍甘肅》雜誌主編;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論文、雜文、書畫評論、新聞作品若干;其中散文《老樹》入選2013年度《中國散文精選三百篇》;中篇小說《黑板上的河流》發表於2013年《貴州文學》第三期;出版教學專著《考場輕鬆作文步步高》、《中小學生作文教程》、《作文導航》;文藝評論《隴上名家書法評論》被文化部主辦的雜誌《中國民族博覽》刊登;出版長篇小說《天堂裡有沒有陽光》;文學作品集《程勰作品精選》;2015年2月出版長篇小說《向邪惡索命》;2016年4月出版長篇小說《如此有情人》;本年度正在創作甘肅省「文藝百粒種子」長篇小說項目:《黑板上的河流》。
附文一:文開昌運 聯壯雄樓
陸修遠(武威市詩詞楹聯學會秘書長)
對聯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獨有的民俗形式。用格律的嚴謹、寓意的深邃、形式的優美、文字的精巧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對聯中的春聯更與人們息息相關。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時至辛丑,武威南城樓懸掛的兩副對聯格外引人注目,不僅為春節增加祥和氣氛,更彰顯了武威人民的精神風貌。
懸掛於武威南城樓正面的對聯,文辭考究、內涵豐富、寓意深遠,集歷代詠武威詩詞而成,搭配精巧,氣象十足。在撫今追昔中字字可觸摸這座千年古城的厚重和滄桑。聯曰:
關山憶夢回,車馬相交錯,人煙撲地桑柘稠;
雪映祁連白,吹笛岸花香,只將詩思入涼州。
此聯單邊三分句,上下聯共六分句。分別選自晉唐到清代邊塞詩人傳世佳作。
此聯起句就以著名邊塞詩人高適五言排律《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中「關山憶夢回」句總攬全局。此律為高適等文人在宴會現場拈韻抓鬮得一「雷」字後用「十灰韻」一氣呵成。創作雖不在武威,可高適在離開武威之後依然掛念在武威的時光,雖是關山難越,終究抵不過對武威的魂牽夢縈。「憶夢回」的開局為讀者留下無盡遐想,讀過之後讓人不禁思索究竟為什麼?什麼地方如何牽掛?於是後兩句便告知答案,原來是一個「車馬相交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
車馬相交錯(北魏 溫子升《涼州樂歌》),車水馬龍中一派繁華躍然紙上。把武威這座名城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地位表現無疑。人煙撲地桑柘稠(唐 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 西涼伎》)。因有車馬交錯的繁華在先,故而人煙撲地便來的自然流暢,更遞進一層描寫農桑有序、物產富饒、百姓生活在武威安居樂業。如斯勝景繁華在武威千古不易,時至新時代,「稠」的何止桑柘。
上聯由「夢回」虛筆轉實景遞進,宏觀、大場面描寫之後,下聯便承接這種宏大場面,繼而鏡頭聚焦至武威母親河——石羊河的花香,用工筆刻畫細節後放飛思緒,由實寫轉虛筆。讓這副聯在疏密相見、虛實結合中給人意味深長,餘韻無窮的滋味,著實令人賞心悅目。
下聯「雪映祁連白」(清 胡釴《涼州》),解釋人煙撲地富饒之地原因的同時,更以大視角俯瞰武威。南城樓正對祁連,終年皚皚白雪讓這座西部古城更加雄壯厚重,因為有雪,故而成河,便可人煙撲地。吹笛岸花香(唐 岑參《梁州陪趙行軍龍岡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得長字》),《涼州詞》曾有「羌笛何須怨楊柳」,試看涼州石羊湯湯,潤澤兩岸。視角從一眼千裡聚焦笛岸,通過吹笛、花香兩個關鍵詞的捕捉,便生動準確的展現歷代武威人民樂觀、積極的生活勞作態度和自古風景如勝、如今生態優美的和諧畫面。詩者,心之言之聲也。當杯酒難澆塊壘要詩,當愉悅難抑情緒要詩,只將詩思入涼州(唐 李益《邊思》)的要義在此。詩思放飛於此便恰是時候。但詩思又不止步於此,雄壯的《涼州詞》,邊塞詩風,雄渾遼闊的熱土以及不折不撓、奮勇向前的無畏精神今天依然在放飛,放飛到永久……。
另一副聯,懸掛於武威南城樓北側。這聯雄渾遼闊、大氣磅礴,對仗工穩、聲律和諧。不僅凸顯武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的重要地位,更繼往開來彰顯當代功業。聯曰:
故都雄州,四郡重開追禹跡;
秦隴襟要,五涼迭謝復神州。
下筆即高遠,從五涼故都、壯哉涼州的四字句興起,並依時間、空間雙線平行推進。既闡明涼州從漢武開疆、張騫出使西域肇創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偉大戰略中,武威發揮出的重要優勢;又從驃騎西徵、設立河西四郡之開疆拓土的千載偉業到聯通歐亞縱橫萬裡包容、創新的當代豐功。無論從跨越千載的時間還是縱橫萬裡的空間,二者總對武威青睞以待,惠澤河西的第一縷玉關春風總是先吹過雄壯的武威南城樓。
上聯之「句眼」當屬「重開禹跡」。何為「禹跡」?就字面分析當從兩個方面講。
第一,從疆土說。相傳夏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後因稱中國的疆城為禹跡,所以《書 立政》中便記載:「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尚書 孔傳》:「以升禹治水之舊跡。」《左傳 襄公四年》:「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等。故而,禹跡二字既通過空間鋪排出廣袤、宏大的河西走廊以涼州為起點延伸到一帶一路、亞歐大陸。
第二,從功業說。從夏禹治水的功績,蓋含為華夏文明作傑出貢獻的人和事。北周庾信《周宗廟歌》之六:「功參禹跡,德贊堯門。」唐人章孝標《上浙東元相》詩:「何言禹跡無人繼,萬頃湖田又斬新。」武威,從古到今,在歷史各個時期從軍事、外交、文化藝術、佛教傳播等方面都有傑出的人、傑出的事。漢家軍威、五涼政權、邊塞詩風、西夏文字等無一不是禹跡之風。載入史冊的一帶一路、脫貧攻堅、八步沙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當代愚公精神更是利在千秋的偉績。這一項又一項當代「禹跡」,展現了武威人民攻堅克難、積極向上的精神。
下聯從武威歷來「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戰略地位說起,歷代封建王朝更迭中,武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漢唐如是,五胡十六國的五涼更是。每一次封建政權的更替都使蒼生苦不堪言,漢逐胡騎、揚武功軍威;兩晉紛爭,五涼政權維護安定……在當代,武威人民戰天鬥地,治荒漠、保生態、扶貧困、促民生。幹群合力建設著一個「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
兩副對聯迎新歲,百萬初心共克艱。武威,正昂首闊步走進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兩副對聯既傳承武威文脈,又獻上美好期許和祝福,祝願百萬武威人民幸福安康,祝願祖國繁榮昌盛。
附文二:古都雄州 秦隴襟要
李元輝(涼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古都雄州,四郡重開追禹跡;
秦隴襟要,五涼迭謝復神州。
這是武威南城門樓北側懸掛的一副對聯,為已故著名書法家徐萬夫先生題寫。
上聯「古都雄州」中的「古都」,是指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先後出現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五個地方政權,除西涼外,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四個政權均曾建都於姑臧(今武威)。隋末唐初,佔據武威的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也曾建立大涼政權。「雄州」,是化用清代沈翔《涼州懷古十首》中的詩句「山開地闢結雄州,萬派寒泉日夜流」,指武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下聯「秦隴襟要」,出自明末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編撰的歷史地理巨著《讀史方輿紀要%uB7陝西十二%uB7涼州衛》:「然則涼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實秦隴之襟要矣。」指武威地理位置險要,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副對聯中的「四郡重開追禹跡」、「五涼迭謝復神州」,則直接引用了清代福建長泰縣人葉先登的詩句。
順治十五年(1658年),54歲的福建長泰縣人葉先登任陝西布政司參議、分守西寧道。分守西寧道,又稱涼州分守道,建於明代成化末年,為陝西布政司分司機構,治所在甘肅武威。掌管涼州、鎮番、莊浪、永昌、古浪五衛所官庫錢糧、屯田水利等事宜,道員由陝西布政司佐官參政、參議出任。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掌管範圍除上述五衛所之外,又增擴紅城子堡。明隆慶元年(1567年),莊浪衛劃歸莊浪兵備道管理。清代沿襲明制,繼續設置分守西寧道。順治年間,分守西寧道還兼管馬政。
這是葉先登人生歷程中唯一一次來到武威。那年,葉先登在公務閒暇之餘,登上武威北城樓,極目眺望,看到大好河山,想起漢武帝、霍去病、張騫的英雄事跡,想起大禹治水、設置河西四郡、五涼更替的歷史傳奇,不禁詩興大發,遂賦詩一首,這就是《登武威城樓漫興》。全詩如下:
乘暇聊登北郭樓,武皇威略耀千秋。
祁連冢並凌煙峻,博望槎從天漢遊。
四郡重開追禹跡,五涼迭謝復神州。
河山今日全中外,極目氛銷佳氣浮。
全詩大意是,乘著空閒姑且登上武威北城樓,漢武大帝的武功軍威光耀千秋。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祁連冢和大唐表彰功臣的凌煙閣高大峻拔,博望侯張騫乘木筏尋河源曾到天河一遊。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是追隨著大禹在瀦野澤治水的事跡,五涼政權先後更迭最後又統一於神州。今日中原與外地山河一統,眺望遠方,戰爭的肅殺之氣消除而吉祥美好的氣象呈現。全詩回望武威悠久的歷史,追慕往昔之英雄,抒發對國泰民安的歡欣之情。
順治十六年(1659年)夏,葉先登又調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冀南道。從此離開了涼州,此後再也沒有來過。雖然葉先登在涼州任職不到一年,但他留下的這一首詩歌卻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葉先登乃何許人也?據《漳州市志》《葉昊庵先生輯藁》等書籍記載:葉先登,字岸伯,號昊庵,長泰縣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清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先選弘文院庶吉士,後入翰林院,授內翰林秘書院檢討。順治十五年(1658年)冬十月十五日,54歲的葉先登外轉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西寧道。順治十六年(1659年)夏五月六日,專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冀南道。後因不畏權貴貶山東青州通判。康熙三年(1664年)秩滿離任歸家。曾主持編修《顏神鎮志》《長泰縣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逝世,享年90歲。作品集有《木天草》《島上詩》《紀遊詩集》《敝帚集》等。
讀著這副對聯,我們既能體會到三百六十多年前葉先登來到武威登樓賦詩的豪邁之情,又能領略到武威自古就是「國家藩衛,天下要衝」的風範,還能感受到武威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關山憶夢回,車馬相交錯,人煙撲地桑柘稠;
雪映祁連白,吹笛岸花香,祗將詩思入涼州。
此集聯摘六人六詩,其意涵祁連、石羊,遠景、古意,念想、悠思。上聯中「關山憶夢回」一句,出自唐代詩人高適的古詩《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一詩。公元754年秋天,朝廷派竇侍御一行人前來邊塞武威視察軍情民生。河西節度使派高適陪同,公務之餘,高適陪竇侍御遊覽武威美景。他在陪同竇侍御泛舟武威靈雲池,與竇侍御等人唱和酬酢之時,賦詩一首,表達了自己渴望仕進的強烈願望。「車馬相交錯」出自北魏大詩人溫子升的《涼州樂歌》。溫子升(495-547),字鵬舉,北魏文學家,時人稱為「大才士」,與邢勳、魏收並稱為「北地三才」。《涼州樂歌》寫出了北魏時期涼州的繁華,已成為涼州地方的千古絕唱。「人煙撲地桑柘稠」是唐朝詩人元稹在《西涼伎》中的句子。寫出了涼州人煙稠密,農桑興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下聯中「雪映祁連白」出自清代詩人胡釴的《涼州》一詩,全詩寫出了涼州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鮮明的西部邊關地貌特色。「吹笛岸花香」出自唐代岑參的《梁州陪趙行軍龍岡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得長字)》。在石羊河岸邊岸邊吹笛飄來陣陣花香,勾畫出一幅極其優美的畫面。「祗將詩思入涼州」出自唐代武威詩人李益的《邊思》一詩。此句既抒發出對故鄉的愁思和戀懷,又道出唐代涼州是一塊文化高地,是千古絕唱《涼州詞》的誕生地,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歌頌。
本文來源:武威文藝、武威文體廣電旅遊、甘粹文體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