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湘妹陀逛吃攻略!關注湘妹陀,帶你玩轉長沙及周邊吃喝玩樂購~
在長沙有著這麼一座古樸的建築群,它曾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百年歷史記憶,相信許多人都曾慕名去那打過卡。
這座淺黃色、中西合璧式的門樓及建築群,過去可是承載了長沙一段轟轟烈烈的工運史。「八小時工作制」最早便是從這裡發聲。它——就是裕湘紗廠。
裕湘紗廠始建於民國初年,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它位於長沙市河西銀盆嶺的湘江河畔。裕湘紗廠的這座大門還曾與武漢國棉六廠、石家莊紡織廠的大門齊名,號稱全國紡織「三大門之一」。
作為長沙保存最好的「工業遺產」,裕湘紗廠2002年被列為長沙市近現代保護建築;2005年被列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還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今天,湘妹陀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咱們的長沙裕湘紗廠,百餘年來它是如何度過了自己的前世今生!
前世——崢嶸歲月
裕湘紗的前身為經華紗廠,後更名為湖南第一紗廠,它可是咱們長沙輕工業發展的重要項目工程之一。
1912年,辛亥革命熱潮掀起,湖南都督府參議吳作霖提出「痛外貨之充斥,生民之窮困」,申請創建紗廠。隨後,吳作霖向財政司籌措金銀,在長沙河西銀盆嶺購買土地興建廠房,並訂購了安利洋行的紡紗機、德國商人的發電機、電動機等,製造出「君山」、「嶽麓」品牌棉紗,暢銷省內外。
當時,3000餘名工人每天在織布、成包等部門工作,分日班夜班,按周輪休,生產的棉紗在長沙各大綢莊和國貨陳列館均設有專店分銷。經過十多年努力,紗廠規模不斷壯大,業內名氣進一步提升。
然而在1938年,一場「文夕大火」摧毀了部分原廠房、機器設備,廠房也被迫遷至懷化市黔陽縣安江鎮,實屬可惜!1943年,湖南省政府、湖南第一紡織廠等多家單位合作投資,組成了三湘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公司通過各項決議,最終決定在銀盆嶺原湖南第一紡織廠舊址復建,於第二年元旦正式投產。在輕工業的鼎盛時期,原湖南第一紡織廠又更名為裕湘紡織廠。
裕湘紗廠舊址的建築群都是臨江而立的,它包含工廠門樓、鐘樓、辦公樓、倉庫、棧道、碼頭等。裕湘紗廠門樓為凱旋門式建築,方形的門樓,四角各由兩根圓石柱支撐,石砌拱門,三層樓簷外挑,構造莊重。
當年裕湘紗廠貨物主要通過湘江航運完成,麻石臺階是其交通要道,穿越門樓,沿寬46米共33級的麻石臺階拾級而下直到湘江。可見當時的水運對於裕湘紗廠來說極為重要!
今生——不負芳華
百年歷史的裕湘紗廠雖淡出輝煌的過去,但拱門樓、棧道和碼頭,仍在無聲地講述著長沙人那段自強的歲月。
為了將裕湘紗廠打造成為高品質的長沙地標性旅遊休閒景點,2009年長沙市政府斥資上千萬元重修裕湘紗廠老門樓及部分建築,並作為景點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2016年長沙百年裕湘紗廠再次啟動保護性修繕工程。此次修繕按照「整舊如舊,保持原貌」的方針,對紗廠老辦公樓進行結構加固、地板鋪裝、外牆油漆粉刷等施工,恢復其民國時期的原有風貌。
如今的裕湘紗廠,仿佛又重新煥發了生命!這裡不僅時常有旅遊愛好者,還自帶文藝復古氣質,廠內的建築細節裝飾既有工業屬性,也有現代文藝風格,不失為長沙一個拍照打卡的好去處。
與此同時,裕湘紗廠也逐步發展成為了湖南金融文化的發源地和長沙文化潮流中心!
裕湘紗廠自北向南的紗廠辦公樓、門樓和紗廠倉庫格局被分別設置為商務會所、門樓和藝術展覽廳三大板塊。
在商務會所和藝術展覽廳的臨江面,還新修了約1000平方米的看臺,以便於市民更好地觀賞沿江風景和納涼。
大門的左側辦公樓也已成為荷蘭、匈牙利、德國、法國等6國籤證中心,這樣一來,長沙人走向世界的步伐也越來越便捷了。
大門右側辦公樓,現為湖南省海事局海事博物館。
紗廠碼頭現在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中心內河帆船訓練基地。
百年裕湘,幾經沉浮,裕湘紗廠獨具內涵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已經成為了長沙工業的活化石,它的那段長沙工業發展的記憶也被長沙人永久珍藏。
因此,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裕湘紗廠都應該是咱們長沙人永遠的驕傲。
你去過裕湘紗廠嗎?對於長沙這樣一個擁有百餘年歷史氣息的打卡地,你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分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湘妹陀逛吃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