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麒麟中學的教師在開始線上教育前為學生寄出教材、課本和複習資料。
■南沙區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的書法老師在錄製書法微課。
■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的學生上網課除了要看視頻還要自主完成探究任務。
教學生也教家長,學知識也學「防疫」……
2月底,廣州市教育局發布了廣州市中小學(含中職)學校線上教育工作指引。全市中小學校自3月2日起(中等職業學校3月份起),按照五育並舉、家校協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線上教育,學生不返校。
事實上,從2月中下旬開始,廣州部分中小學已經各自開始了線上教育課程。「空中課堂」怎樣上課?對於這個新鮮事物,學校、學生、家長接受程度如何?新快報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內各區的部分中小學,發現在抗擊疫情的大背景下進行線上教育,促使學校、老師改變教學方式、方法。不僅教學生還要教家長,「防疫」被納入教學內容、對一線醫護人員的孩子進行特殊照顧……「空中課堂」寫下廣州教育史上精彩的一頁。
上課前給學生和家長開出一份指南
「一堂網課,熱熱鬧鬧,看似容易簡單,其實老師們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荔灣區康有為紀念小學的勞月彤老師告訴新快報記者,該校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研發開設了「有為空中課堂」。老師們群謀劃策,共同探究課程方案,確定方案,再分頭去用心鑽研網絡技術、精心收集上課的素材、製作視頻、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與每一份學生的課前學習單、布置不同形式的研究性作業以及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
作為行政人員,勞月彤除了負責自己的課程,還要加入一個年級8個班的學習群,不定時「聽課」,了解教與學的情況。「看老師是否有集體備課的痕跡、老師有否根據本班情況的個體化處理、是否(上課)20分鐘後準時下課,看學生、家長的反應等等。」勞月彤說。
「上網課」對於老師們是一次挑戰。新快報記者了解到,該校幾名新教師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學生、家長的角度出發,貼心地指導獲得了家長們的歡迎。「家長和孩子對網絡學習平臺比較陌生,因此在網絡授課前,她們提前測試好接收兩端的操作流程,再細心為學生、家長開出一份詳細的使用指南,又因為考慮到家長的難處和其他老師收取作業的問題,她們會在布置作業時,提前和其他科任老師做好溝通,儘可能達成共識。」勞月彤介紹。
廣州有學校圍繞「疫情」開展主題研學
「你對新冠肺炎了解多少?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是什麼?有什麼特徵?」近日,新快報記者走訪南沙一中(高中部),看到英語教師李桔在一堂連線高三年級學生的直播課上,就新冠肺炎這個「熱點」一連拋出3個問題。在線「圍觀」的同學們答題的同時,老師一一給出了正確答案。
南沙一中的這種做法並非個案,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廣州市內不少學校都將「防疫」納入了教學內容。
比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校長彭婭就帶領團隊推出了戰「疫」中的校本課程,圍繞「疫情」開展為期1周的「戰『疫』之未來學習」主題研學——每天研究一個專題,各年級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相應程度的學習單進行研究。
據介紹,這5個專題分別是「病毒來襲」「武漢封城」「中國加油」「世界眼光」「疫情之後」。具體包括了了解疾病與傳播途徑、關注疫情的發展動向、學會防護身體、健康生活;了解各行業的人對此次疫情的應對措施,提出自己的好建議,學會責任擔當;了解「武漢封城」的舉措,知道發生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啟動I級響應的具體內容,學會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現實問題;了解各行業的人對此次疫情的應對措施,提出自己的好建議,學會責任擔當等內容。
位於白雲區的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同樣結合疫情的熱點,設計了一系列以「疫情教育」為主題的自主探究課程,並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置對應的探究線索和內容。
校方向新快報記者展示了同學們的部分作業——一年級學生張東翔製作了一條兩分鐘的英文視頻,自己配樂、配音,結果這條視頻在網上火了一把;二年級的學生自發搜集、了解抗疫過程中真實而溫暖的英雄故事,轉向理解責任、勇氣和愛; 三年級的孩子則運用數學學習中的統計學和「位置與方向」繪製了自己家鄉的疫情動態圖,並思考「如果我是決策制定者,面對類似的疫情,我要採取什麼樣的防疫措施」。
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校長陳海淑介紹,學校的線上課程主要採用「老師錄播+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學生先觀看15分鐘至20分鐘教學視頻,剩下的時間自主完成探究任務,老師在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答疑。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尋求探究、展示成果、感悟反思和實施行動這五個步驟進行探究。從學生們踴躍反饋的作品和探究成果可以看出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能力。
醫務人員子女 獲「一對一」在線輔導
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空中課堂」與學校裡的線下課堂不同,學生待在家裡,會面對「缺少教學設備」的困難。
前幾天,位於荔灣區的何香凝紀念學校的一名班主任葉老師發現,班上有一名同學連續幾天缺勤線上學習。經過溝通,葉老師得知,由於家長工作需要,這名學生家裡的智慧型手機必須24小時給父親使用,奶奶無法協助孩子完成線上學習。發現問題後,該校教導處馬上啟用預案——「送課上門」,教導處主任梁愛宜馬上聯繫中南街社工服務站,希望得到社區社工的支持和幫助。最終,社工站安排莊雨婷社工一對一跟進這名學生的線上學習。由社工每天上、下午到家裡接這名學生到社區服務站,陪伴她進行線上學習,「讓線上學習不落下一位學生」。
全民抗擊疫情的背景也催生了一種特殊的「送課上門」服務——有一個群體的孩子得到了特殊照顧。
為解決一線醫務人員的後顧之憂,廣州大學城管委會、番禺區小谷圍街道辦事處邀請華南師範大學「青年戰疫雲支教突擊隊」為小谷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學城衛生監督所十多名醫務人員子女進行一對一的線上「定製」輔導。
小鍇的爸爸是小谷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奮戰在前線。近日,經小谷圍街道辦事處和華師團委對接,華師青年戰疫雲支教突擊隊志願者覃芷蔓與小鍇結對進行線上輔導,提供六年級語文閱讀、作文提升輔導。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年戰疫雲支教突擊隊」共召集773名大學生志願者,已有75名雲支教志願者為中山大學附屬三院、五院、六院、孫逸仙紀念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三院、大學城衛生監督所、小谷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7家單位工作人員家庭子女持續提供「一對一」在線學業輔導。
來源 | 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