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0日17時10分訊(吳潔 李婷婷 何婷)課堂上,講授多門應用經濟學核心課程;科研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胡兵在應用經濟學領域碩果纍纍,但他依舊沉迷應用經濟學,彎下腰,俯身「鑽」進研究室裡進行研究。
胡兵說,「科研是我的工作,但現在已變成我的一種習慣,就像人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一開始研究,我就『停』不下來了。」
胡兵生活照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科研成為我同吃飯、喝水一樣的習慣」
2006年從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畢業,同年7月來到重慶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已十四年。但胡兵對應用經濟學的熱愛只增不減,科研工作也逐漸變成了他如同吃飯、喝水一樣的日常習慣。
14年,5000多個日夜,120000多個小時,作為重慶市重點學科應用經濟學方向帶頭人,胡兵大部分時間都撲在了講臺和實驗室裡,他將應用經濟學知識應用到現實,就現實中的經濟現狀和出現的經濟難題給出專業的解決方案,同時做好科研工作的傳、幫、帶,為青年學術骨幹提供切實幫助。
這些年,胡兵陸續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主研各級各類課題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2部。他的研究成果曾獲重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重慶市發展研究獎、商務部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優秀論文獎。
而最近,胡兵又把目光對準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貿易效應及政策研究。他和團隊正探究在現今國際局勢、國內環境下,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倡議會對我國及世界各國的貿易產生哪些影響,從而從應用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中肯的建議。
「教學治癒我的孤獨」
對胡兵來說,科研工作中總是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和重新來過,他也偶爾感到孤獨。但幸運的是,教學 「治癒」了他的孤獨,和學生們的相處給予他溫暖,並為他在應用經濟學繼續深挖提供了前行的力量和新鮮的活力。
生活中的胡兵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在重慶師範大學胡兵主講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課程,而這些都是應用經濟學專業的核心課程。
胡兵介紹,本科階段的大部分學習偏理論性,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所以剛接觸這門學科的學生往往會覺得晦澀難懂。針對這個情況,胡兵則常常用情景化的、生動化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經濟學的「奧秘」。
開學第一課,胡兵總是這樣向學生們說「大學可能是你第一次鄭重地做出選擇,而從現在起你面臨的選擇將越來越多。這時候,你得知道『目標函數』,再列出『約束條件』,你就能更好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胡兵用形象比喻告訴學生們生活中處處都是應用經濟學,吸引學生的興趣。
「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知識的共同探索者。」胡兵一直堅信這點。在他的課堂上,他與學生之間是「對等」的關係。胡兵從日常情景和簡單假設出發,讓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推導出應用經濟學理論和模型。
而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時,胡兵又常常說「我們之間不是單獨的教與學關係,而是在『合作』、『探討』。」他把論文指導看成一個自己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還經常找學生「開小灶兒」,給學生論文選題、實施提出中肯建議。
其中就有一位學生給胡兵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學生平時成績優異,綜合能力突出,但他在論文選題時也「犯了難」。胡兵主動找了他,仔細詢問後才知道他的選題遠遠超出了當時他的知識儲備和駕馭能力。
這時,胡兵趕緊給他提了個醒,讓他靜下來思考選題的可行性。思考過後,這位學生及時更換了適合自己的選題,全神貫注「攻克」這道關卡,最終出色地完成了畢業論文。
這次幫助也讓胡兵獲得了「意外之喜」。在指導畢業論文過程中,胡兵和這位學生的思想不停「碰撞」出火花,學生不斷湧出的新鮮想法和獨闢蹊徑的思路,也給胡兵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
而這次與學生「親密接觸」也讓胡兵看到了現在學生們越來越多元化的個性特質,給之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轉換的思路。
對此,胡兵調侃「畢業論文這道關呀,對於師生雙方而言,是一種『折磨』,也是一次『收穫』。」
胡兵本人不善言辭,但不影響學生們喜歡「黏」著他。直到現在,畢業多年的學生遇到難題還喜歡來找他請教。他還是那句「老話」,「遇到問題我們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應用經濟學這片土地上,胡兵澆水施肥,為重慶市的應用經濟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而於胡兵而言,科研、教學充實著他的生活,也將長久地豐盈著他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