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阿里巴巴一份發布的官方文件裡提到「未來十年是網際網路創造新品牌的10年」。並且他們認為新消費品牌的崛起是中國市場上未來5到10年裡既成的事實。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周邊就能發現,最近這些年新興的消費品牌突然以前所未有的熱度出現在各種網絡平臺上。火爆的喜茶、千億市值的泡泡瑪特還有完美日記都在各自的領域脫穎而出。新品牌的出現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網際網路行業,電商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支柱級產業,對新品牌的崛起又會起到怎樣關鍵的作用,需要被認真審視。
新品牌的崛起
隨著Z時代登上消費的舞臺,整個市場因此而改變。
和以前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不同,剛剛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者對個性化的需求格外高漲,這就倒逼品牌注重多元化、定製化和品牌價值的建設。在這些新的需求的刺激下,一大批面向未來的新消費品牌就誕生了,
完美日記、花西子、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喜茶、元氣森林...這些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且無一例外受到了市場的極大關注。特別處在2020年末這個特殊時間點,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新品牌的崛起勢不可擋。
根據某調研機構的數據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關注度在十年間從38%提升到了70%。值得注意的是力挺國內品牌的是一些年輕人,其中00後和90後佔到了一半左右。其中促使Z世代購買國牌的動力之一就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消費群體的變化才是助推國內新品牌崛起的最主要動力。
目前年輕群體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再盲目追求外國牌子,而是喜歡一些新銳潮牌。而這些成長與網際網路的品牌並沒有沉浸在流量塑造的熱度泡沫中,而是從自身產品出發,根據用戶的精細化需求做到了精細化設計,在品牌塑造和產品品質方面也比較看想年輕人傾斜。例如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喜茶、元氣森林等。
這些不斷湧現的新品牌,最開始的發展很多都是從個最初的一個非常小的品類或者直接就是從一個單品切入市場。然後通過品質傳播和網絡營銷迅速佔領消費者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做到的僅僅是消費者的分級。在目前的消費品類當中,最後市場歡迎的恰恰是很多細分品類的品牌。這些品牌重點聚焦一些單品,成功後就迅速通過差異化、微創新、新渠道,打出自己的特色,佔領消費者認知。因此新品牌往往有比較強的粉絲粘度。
年輕一代另外一個消費偏好就是顏值即正義。有行業從業者就表示年輕一代消費者特別重視包裝,不管線上還是線下,可以在3秒-7秒憑外表決定購買。這就倒逼新品牌也開始重視美學設計,因此美學思維正在重構流量增長乃至整個新品牌的商業邏輯。甚至可以說,品牌前期在沒血設計上投入的錢,就可能為後面的推廣省下不少錢。
電商助推品牌崛起
作為中國三大電商巨頭之一,拼多多自然也看到了新品牌崛起的趨勢。因此早在兩年前拼多多就推出了「品牌計劃」。然後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演變,今年拼多多對品牌計劃進行升級再造,推出了「新品牌計劃」。
根據「新品牌計劃」,拼多多計劃通過建立聚焦中國中小微製造企業成長的系統性平臺,在5年內扶持1000家行業工廠。讓用戶買到「世界名牌」代工廠的產品,而且要做到物超所值。和兩年前的品牌計劃相比,新品牌計劃的著眼點主要從之前的工廠轉變為扶持整個產業帶。
根據行業統計機構數據顯示,自新品牌計劃實施以來,已經有1500多家企業參與定製研發,累計推出定製化產品4000多款,訂單量突破4.6億單,僅在今年三季度,定製化商品的日均銷售量就超過200萬單。
「拼多多的品牌計劃更像是一個扶持計劃,當有新的品牌加入拼多多品牌計劃後,拼多多就會進行系統性幫助,在選品、產品運營、廣告投放方面都進行了指導和流量的傾斜。」店寶寶電商研究院張斌表示,店寶寶是國內電商軟體服務行業的老牌企業,至今已經服務過上千萬淘寶店主,其主要通過提供電商運營工具、貨源、培訓等服務,幫助想在電商領域創業的人開網店。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我們會持續加大對新品牌計劃的投入,包括百億補貼、站內流量傾斜、幫助新品牌企業定製推廣,讓消費者看到國貨企業的實力,推動國貨品牌崛起。」
目前這個時間節點,全球尚未擺脫疫情的陰影,但是經歷過這次疫情的洗禮,新的全球市場一定會面臨很重要變化。新的國際市場不像以前僅僅是經濟、貿易、投資、金融方面的市場,還將包括數字經濟、雲計算、5G、機器人帶來的進步。因此,這也可以看成是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歷史機遇。而通過電商渠道,我們本土生長出來的新品牌也一樣可以走出國門,成為國際化品牌。
新品牌的困境
雖然目前國內新品牌遇到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這並等同於新品牌的發展就一帆風順,未經波折。最近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媽媽出了所謂雙11系列商家指南,但裡面給出的一些調查研究結果卻讓人有些意外。
這份文件指出,天貓入駐品牌2019年開始爆發,在短短一年內居然翻了快兩番。到了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有部分品牌從平臺撤出,數量有所下降。但很快,隨著線上經濟的復甦入駐天貓的品牌再次迎來井噴,到2020年7月,已經超過22w。但是和品牌爆發相反的是,新品牌的而成活率相當的低。
根據天貓的數據,2017年4月入駐天貓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居然不到50%。2018年入駐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只有46%,2019年入駐的新品牌,1年存活率大概在30%左右。
一方面是新品牌不斷刷新各種銷售榜單,另一方面卻是極低的生存率。我們不禁要問,那些屬性銷售榜單的新品牌,他們做對了什麼呢?經過比對,發現了這些表現良好的新品牌他們的身上的一些優點,首選這些新品牌都明顯在著力打造品類豐厚度,為品牌拓展人群滲透率,尤其是在入駐早期。其次是高增速的秘密往往來自第一時間搶佔了新賽道,享受了品類增長紅利。最後是這些高增速品牌的廣告投放金額是同期入駐品牌的1.32倍,並且,他們的投放滲透率也較同行優秀。在這三個因素影響下,導致這些品牌超越其他同期新品牌成為競爭勝出者。
新品牌在生長過程中要想取得穩步發展,首先就需要了解自己的用戶,了解用戶的消費偏好。在同一份報告中,被阿里標記為「新品牌重度易感人群」的人數初步達到了約6000萬。阿里數據顯示,這個人群撐起了一眾新品牌的半邊天,累計貢獻了新品牌50%的GMV。
雖然新品牌有著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新品牌的存活率依然比較低。每年有超過22w新品牌追逐這6000萬的「新品牌重度易感人群」,分到每個品牌身上只有不到300,競爭依然非常激烈,兩極分化的局面也越來越明顯,只有活下來的品牌才有機會享受國牌崛起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