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一年一度置辦年貨的時候到了。農村也進入一年來最幸福也最忙碌的時光,通過紅紅火火的線上「年貨節」,臭鱖魚、黃牛肉、大閘蟹、芡實果……這些農家美味走上了新年的飯桌。
特色「土味」香飄網際網路
「現在家裡最重要的事就是置辦年貨啦,已經在網上買了挺多,香腸、鍋巴、粉絲、花生糖……質量都蠻不錯的。 」1月13日,蕪湖市民侯琛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她經常在網上購買生鮮、醃製品、糕點等,春節快到了,網購更頻繁了。侯琛拿出一包炒米糖,笑著說:「這是農戶家自製的,朋友買後覺得好,直接把連結『甩』給了我,味道好得很! 」
春節臨近,防疫之弦不可鬆懈,有關專家、機構紛紛呼籲民眾減少不必要的出行或聚會,我省多地也倡導不舉辦大規模人群集聚性會議和活動。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不遠行、家裡蹲」的方式過年,不去人多擁擠的地方聚餐,買原料在家做「大餐」,安全又健康。
線上買年貨成為流行模式,各電商平臺在春節賽道全力奔跑。記者瀏覽發現,自1月初開始,淘寶、蘇寧等各大電商平臺紛紛開啟「年貨節」,隨著短視頻、直播等廣受大眾歡迎,抖音、快手等平臺也加入 「大戰」。除了酒水、服裝等產品,各地特色農產品被推薦在頁面顯眼位置。
「歡迎進入直播間,臭鱖魚是我們黃山的特產,口味很獨特,現在3條包郵118元,每條鱖魚8至9兩……」1月14日,在抖音的一個直播間裡,畫面中央,兩個漁戶正快速地給鱖魚去腮清理,右下角的小窗口裡,主播不斷介紹著。記者點擊右下的購物車看到,這樣的臭鱖魚套餐已銷售近萬份。
隨著「80後」逐漸成為家庭和社會消費的「頂梁柱」,「90後」成為消費增長的主力軍,他們構成了線上「年貨節」消費的主力軍。
從哈爾濱寄來的紅腸,從西安寄來的涼皮……家住合肥市廬陽區的「90後」侯若冰對各地特色美食如數家珍。 「吃特色美食,就得要原產地寄來的,最正宗! 」侯若冰說,八九年前,剛開始網購時,很少買食品類產品,一方面,網上的特色美食不多,另一方面,自己也擔心有質量問題。 「現在網上的美食越來越多了!這不,我不久前剛從『年貨節』上買了點農家自製的香腸,父母很愛吃,說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我打算再多買一些,過年的時候蒸一蒸就是一道菜,方便又美味。 」
村裡備貨忙出「幸福感」
1月12日,深冬,寒風陣陣,走進黃山市西溪南鎮竦塘村小黃牛養殖基地,這裡卻是一片熱火朝天。工作間內,十幾名農戶正忙著清洗、排酸、包裝……爭分奪秒,沒有一句閒話。
「臨近春節,這訂單一個接著一個,你看,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都在基地義務幫忙! 」竦塘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李小雲笑著告訴記者,一年忙到頭,能掙多少錢,就瞅著這年關時候。 「春節時的收入要佔全年的五成左右呢!從去年初算起,現在賣了近60頭,預計到除夕前後,能賣出去100頭。 」
每年春節前是農產品生意最紅火的時段,這個時期,許多家庭開始訂購年貨用於款待客人。李小雲一邊將產品裝盒一邊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備貨比往年更忙,因為疫情,人們更傾向於購買國內產品,線上訂單激增。「這幾年,產品銷售量連年攀升,線上銷售已經佔總銷售量的8成,顧客線上訂貨,基地安排發貨,便捷又安全。 」
在明光市古沛鎮樓張村,年近五旬的盧淑利是村裡的紅人,去年,他在明光市商務局和人社局的幫助下當起了主播,在直播間裡為鄉親們吆喝帶貨。「主要賣咱們女山湖裡的大閘蟹,也賣毛刀魚、銀魚、芡實果、土雞等一些土特產。」盧淑利說,去年一年光大閘蟹就賣了十幾萬元。
除了直播間,老盧還在微信平臺經營了一家微店。他告訴記者,很早以前他就開始在微信上賣水產,積攢了不少女山湖水產的「忠實粉絲」。 「咱女山湖水質好,水產自然也好,受歡迎。最近微店裡有不少老客戶諮詢水產價格,為過年做準備呢! 」
近年來,朋友圈、小程序、電商平臺等逐漸成為農產品上行的渠道,電子商務在我省農村快速發展。特別是2017年以來,全省農村產品上行網絡銷售額連跨 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臺階,2019年網銷額達到536億元,同比增長31%,新增農村電商經營主體8100多個,培育年網銷額超1000萬元農村電商企業272家、年網銷額超100萬元農村電商品牌436個,「電商企業+基地+合作+農戶」模式帶動4萬多名農村群眾實現增收。春節即將來臨,正值農產品消費旺季,線上「年貨節」紛紛開啟,是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好時機。
冷鏈物流守住「安全線」
線上「年貨節」中,農產品的熱銷是農產品上行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了3975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5倍。
雖然越來越多的農產品 「觸網遠行」,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部分農產品沒有成熟的品質控制標準體系,農產品上行仍面臨著標準是否合規、質量是否安全可靠等問題。
對消費者來說,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放心購買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在消費升級趨勢下,人們更偏好於消費高品質的健康食品。如果農產品缺乏品質把控,質量安全難以保障,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省經濟研究院宏觀部主任竇瑾認為,推動農產品上行,重中之重是要將農副產品變成商品。「當地有關部門應擔負起責任,從源頭上把好質量安全關,整合區域農業資源,統一產品標準、統一生產規範、統一品牌運營,才能在保證品質的同時,提高品牌知名度,讓產品持續暢銷。 」
保證農產品本身的質量還不夠,還要保證產品能「高質量」地送達消費者手中。
侯若冰坦言,自己在搜羅美食的道路上,吃過不少虧。 「有一次,我在網上買了5斤專門用來烤著吃的紅薯,結果快遞在路上耽擱時間太長,拿到手時有將近一半紅薯已經發黴不能食用。雖然後來找客服協商索賠了,但自此以後,在網上買生鮮產品時,我再也不敢在小店鋪買了,以免再遇到這種事兒。 」
採訪中,一些農村電商負責人也透露,由於缺乏冷鏈體系,水果、生肉等產品在夏天時不得不停止線上銷售。
面對保質期較短的生鮮類產品,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減少農產品流通損耗,保障居民消費安全,尤為重要。去年9月,省政府印發 《農村電商提質增效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改善基礎設施,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冷鏈物流設施項目建設;發展引導資金安排2000萬元支持產地冷庫、大型消費城市公共配送冷庫以及冷鏈物流信息化等項目建設。對涉農電商企業租用冷凍冷藏相關流通設施設備的,給予租金20%、最高20萬元的補助。
「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我建議要在完善產後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基礎設施上多下功夫,減少『斷鏈』隱患。 」竇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