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畫卷,田野心中的這幅畫是「杭州絲綢之路」。多年來,他以絲綢為幕,文化為席,勾勒出一幅幅帶有傳承和創新等一系列精神符號的美麗畫卷。
在與田野的交流中,筆者被他骨子裡的那種執著深深感動。他像麥田的守望者一樣,在傳統文化創新領域,默默求索、實踐,從而立到知天命,從傳承到創新,一路走來,「雖無大成」,卻滿滿收穫。
「無大成」或許只是田野謙虛、不浮誇的說辭。不過,按照他的話講,能尋得融「專業、愛好、事業」於一體的文化產業之路,且能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重塑中華民族脊梁、利於後人正心的事業裡貢獻一份力量,遠遠超過「有無大成」了。
電話另一端,田野的聲音略顯厚重,卻又不失磁性,歲月的年輪是否在他的臉上留下痕跡,筆者不知,但從他的言談中多少能夠判斷出,他是一個情感細膩、豐富,精神富足的人,但內向和不善言辭的性格卻在渾然不覺間展露。
杭州絲綢之路董事長田野
那麼,田野究竟是誰?他對他所創立的企業有著怎樣的感情呢?
十幾年風雨堅守,只因一份熱愛
1970年,在北國冰雪之地,中俄邊陲小城黑河的一處小村子裡,一個鄂倫春族小男孩呱呱落地,他成了全國8196個鄂倫春人的一員。大學畢業,他在江蘇省總工會職工科技活動中心工作,兩年後下海,並於2004年4月8日創立了杭州絲綢之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簡稱「杭州絲綢之路」),隨後,他又先後創辦了絲綢之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創辦杭州錦繡工坊工藝品有限公司。
據他透露,杭州絲綢之路是國內最大的絲綢文化產品開發企業,為傳承東方文明,再現東方繁華,企業將現代數碼技術和傳統絲綢工藝相結合,以絲綢為材質,以中國書畫為表現形式開發出絲綢文化禮品,成為具有傳承中華5000年文明的文化禮品;同時,為促進各地域文化的傳承、普及和發展,企業長期致力於各地特色文化產品開發、與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整合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品服務文化需求,打造文化品牌。此外,杭州絲綢之路成立至今,擁有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專利共23項,相關文章著作權等數十項。擁有先進的數碼提花織造技術、進口愛普森高清噴繪機、書畫複製高溫轉印機、臺版裝裱機等行業先進設備。
短短一段文字,概括了企業的目標方向,以及以科技創新為主的核心要素,也詮釋出了這位創始人將近20年的堅守和熱愛。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筆者問杭州絲綢之路現狀如何時,他答道:「這個領域並不大,但在同行業、同從業者中,無論從成立時間、所做產品、市場佔有率來看,還是從渠道、客戶認可度來看,都是不錯的。」他表示,杭州絲綢之路完全是從零開始起步,縱觀歷史,雖然這樣的產品有很多,但和杭州絲綢之路的工藝以及創意設計手法截然不同,包括市場營銷的手段,都是處於傳統的手工藝品和非遺產品,不能量化,不能市場化,不能創新,而自己恰恰想通過實踐來改變和推動它。於是決定做這件事。
選擇「傳統文化創新」的理由
筆者情不自禁地問他,創業道路千千萬萬,為何選擇這條路?他回答,2000年前後,說起傳統文化、工藝美術品,甚至是中國地域文化或者國學,可能關注的人,或者說關注到自己的興趣愛好裡面的人極其少,彼時,還不叫非遺傳人,只是叫匠人、工藝大師。
「當年,很多老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慢慢的失傳,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呼籲了好多年,倡議了好多年。我內心非常理解馮老先生的苦心,因為我也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這些年一直鍾情於對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手工藝的熱愛,我始終覺得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包含了中華民族的血液裡邊的智慧,我們的倫理道德,中華文化在真正的復興。」
他強調,趨勢也好,認可也罷,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一種必然。
2004年,第一屆文化產業博覽會在深圳舉辦,讓田野眼前一亮,有那麼一瞬,他突然覺得興趣、愛好、專業,包括有些情懷都在裡面,因此他願意為此做些事情。田野告訴筆者,專業、工作和愛好完全是三條線,但幸運的是,他恰好找到了把三者融合在一起的並且是自己願意做的事兒。
機緣巧合的是,在杭州,田野剛好接觸到這樣的技術,於是他組建團隊,開始了一段漫長的「傳統文化創新」的求索路。
當時,田野目標清晰,把產品定位為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絲綢文化禮品。
「2000年之後,地域文化城市快速發展,硬體完善以後,本土地域文化元素和人文元素顯現,很多城市都想積極地把地域文化的厚重感表現出來,把當地的歷史古蹟,人文、文化傳說,以及館藏文物,風景名勝等傳播出去。剛好,我們將自己的工藝和中國傳統書畫形式結合在一起,變成載體。內容以特色的文化元素為主,成為政府招商引資、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包括國家大型的賽事、世界品牌活動等,依照這定位,我們既服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又滿足了地方政府的文化交流、活動,以及高端的需求。」田野娓娓道來,他在認真講述一段故事。
此外,在商業模式上,公司主要做以政府為主,渠道、代理公司為輔的B端業務,目前B端業務佔95%以上。不過他表示,希望通過模式創新,在C端能夠快速打開局面。
萬事開頭難
然而,未來是光明的,可道路並非平坦。田野經歷了創業以來的首個麻煩———在摸索中走了彎路。
「我們做這件事,沒有任何可供參考或可借鑑的對標企業,投入和學習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都很多。」不過他也表示,投入和回報不能用簡單的商業來衡量。畢竟,在當時,很難會有人說,根據個人消費喜歡或買一件高檔的手工藝品。
「從始至終,在我們所做的小範圍產品範疇裡,跟所有從業同行相比,我們對市場的理解,對客戶的服務,對創新投入的力度,對時間的投入,始終走在前面。雖然,很多產品在短期內沒有回報,或者還沒有看到收益,但我看好它的未來和市場,一定會有更大的需求。」自信的聲音從電波中傳遞。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前期持續的投入、創新、研發,既要有創意、創新意識和能力,還要結合現代的一些科技手段、方法。從這一層面來看,田野似乎領悟到了。
他說自己早已把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的內涵、精髓、基因、價值,以及個人情懷融入其中了,包括它的形式,如何通過創新、手段,創意的手法來實現。
一路走來,杭州絲綢之路為地方政府打造的特色文化產品,如果按照不同的分類,如今已有15000種。從某種程度上直接反映杭州絲綢之路持續的自主研發能力。
提到研發,田野雲淡風輕的語言裡透出一絲無奈。「企業成立之初,就有智慧財產權意識,但沒有非常重視,因為在創業初期沒有同業者,後來別人學你、效仿你,這無形中給我們帶來不小麻煩。」
從那以後,田野和他的團隊開始加大這方面的意識,從發明、外觀,以及著作權的保護。當然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道路上,也同樣感謝匯桔網的支持。
匯桔網助力,讓我一往無前
提到匯桔網,田野沉穩的語調似乎有了一絲溫柔。「與匯桔網的合作,算是一種巧合。幾年前,匯桔網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問我是否需要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合作,對方的紮實業務和耐心讓我心生好感,緊接著開始有意識了解匯桔網,當我發現匯桔網在智慧財產權領域的規模、專業性,以及後續服務確實走在前面,於是就展開了戰略合作。」
田野稱,自從跟匯桔網合作,杭州絲綢之路一直沒有換過服務商,他看重的也恰恰是匯桔網的專業和敬業,並因為匯桔網,也讓他更加注重智慧財產權。
「每次都是上門服務,甚至是晚間到訪,服務非常好,通過和匯桔網合作,我們收穫滿滿,雖然很多業務都是單位員工在對接,但三年前,通過匯桔網,讓我們順利地獲得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資質這件事,讓我欽佩不已。」田野補充道,「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與匯桔網合作的原因之一。」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合作過程中,通過匯桔網,杭州絲綢之路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確實收穫滿滿。
據了解,2013年,匯桔網為杭州絲綢之路申請了一個發明,已授權。截止到目前,有16個發明在申請過程中,其中發明公布11個,實用新型專利6個(均取得證書),發明授權1個。
筆者追問,與匯桔網合作後,在智慧財產權的認識上有了哪些變化?「與之合作後,杭州絲綢之路所有涉及創新的產品,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對產品的申請和保護,不會馬上讓產品上市,因為以前出來新品就會上市,經常被模仿、侵權。」在匯桔網的助力下,公司在創新、研發的同時,會同步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