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對外擴張,並創立帝國的帖木兒,為何會在東徵明朝時失敗?

2020-12-16 清風南岡

在元朝剛剛建立時就出現了分化的端倪,蒙古帝國的分裂已成定局,而元朝也走了蒙古帝國一樣的老路,由於採用分層制度,所以各地諸侯還是相當有軍事實力的。與後來的明朝不同的是,元朝始終沒有進行削藩,各地諸侯的實力日益增強,當時在西北地區就出現了較多的伊斯蘭信徒的分支,並逐漸與中央分離。

到了元朝末期他們更是獨立王國,毫不顧忌國家的危亡,自稱汗國。但當明朝大軍趕到時又紛紛表示臣服,雖然早期明朝有很多內部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這些地處西北的獨立國家便暫時得到了喘息之機,但這讓一個人看到了機會,這個人便是帖木爾。

這時有著深厚伊斯蘭文化的帖木爾早已當上了國君,但帖木爾遲遲不予出兵,並不是因為明朝軍事實力太強,而是帖木兒要處理突厥統一的問題,而這樣一來他便錯過了出兵明朝的最佳時機,到了出兵明朝的時候,那些過去的內應也早已不在,自己也最終死在了行軍路上。

一、統一突厥是帖木兒的首要目標

對於早先蒙古貴族不遠萬裡前來求援,其實不少蒙古帝國的分部都是願意出兵前來抵禦明朝的進攻的,可奈何實力差距太大,另外國家財力有限無法長期增援也是一個原因。於是明朝統一西北早已成了定局,但部分地區依舊是藉助地理優勢企圖能夠徹底獨立,於是開始與蒙古帝國的其他分部開始聯繫,最終實現相互呼應,方便貿易的同時,也建立一個軍事上的同盟。

而在這些來自西北的蒙古貴族的求援信中回應的比較多也是帖木兒及其諸部,因此討伐明朝其實早已是目標,可是目前帖木兒還不能直接出兵明朝。由於突厥分支眾多,且尚未統一,所以統一突厥各部才是帖木兒目前的第一目標,只有站穩了腳跟才能與明朝長期抗衡,當然自幼就學習伊斯蘭文化的他,自然也就以聯合出兵討伐明朝的理由希望其他突厥諸部也能出兵。

其他突厥汗國不僅拒絕出兵,還越來越防著他,也是在他意料之中,所以這也是他統一突厥各部的一個理由。當然蒙古帝國內的軍事同盟雖然無比脆弱,可名義上的法律責任還是在的,這也成了帖木兒順利統一突厥的一大理由。

二、帖木兒並非想復興蒙古帝國而是想爭取更多利益

不少來自西北的蒙古貴族的求援信其實早在元末農民起義就沒有斷過,可是這些救援的大軍為何遲遲不來呢?一方面是元朝外交上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蒙古帝國本質上就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走向分裂是遲早的事,因此在元朝出現內亂的時候,其他的汗國並不是想著如何救這些地處西北及內地的蒙古貴族,而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

帖木兒也一樣,他出兵元朝本質上並不是為了救援,而是為了分割蒙古帝國的遺產。當然這也給了他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出兵統一中亞和西亞有了藉口,當然他得了這麼多也不會在乎地處西北及內地的蒙古貴族的利益,相反出兵正是為了與明朝談判。如果奪取蒙古帝國曾經的所有領土,那麼他當之無愧就做到了統一蒙古帝國,而其中能得到的利益也不是出兵元朝能換來的。

當年蒙古帝國統治大半個亞洲其實並沒有做到國力增強,反而因為各地猜忌而導致離心力越來越大,最終讓帝國不堪重負,一一覆滅。帖木兒自從做國君開始就十分重視商貿,當然蒙古帝國不少分部都是以商貿為主的國家,所以他們對利益特別敏感,而奪取商貿的主導權也是國家利益的重要體現。所以帖木兒從出兵統一突厥開始起就希望控制整個西亞的貿易主導權,這樣才能實現根本的國家利益

當然在統一整個突厥以後,對東方的滲透就不可避免,但實際上帖木兒卻是希望能夠控制貿易的起點,這樣一來整個絲綢之路落入帖木兒之手,便可通過貿易的主導權來逼迫明朝同意割讓其部分領土,將蒙古帝國過去的領土範圍割讓出去。

通過賣掉瓦剌諸部來換取貿易的實際利益,這些被分裂的蒙古諸部也不讓明朝省心,所以倒不如把他們出售出去,可這在朱棣看來是侵犯了明朝的底線,於是毫不猶豫的在西域建立起了多道防線,這給帖木兒的遠徵大軍帶來了巨大挑戰,可惜隨著他的死,遠徵明朝也隨之結束,由此蒙古帝國再次統一的夢想也就此破滅。

三、商貿利益是促使帖木兒發動統一蒙古帝國的根本

在元朝滅亡前,中國一直是以商貿為主體的國家,而元朝正因為根本性的改變了南宋的生產經濟結構而埋下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種子,又大規模採用鈔票,所以在貿易上更加佔有優勢。

原本希望大規模在其他蒙古帝國分部購買大量黃金穩定國內金融環境的時候,紙鈔大規模貶值使得國內產品更加廉價化,這同樣刺激了中亞各國的購買慾望,這時帖木兒就希望控制生產的源頭,這樣一來就徹底控制了貿易的主導權。

可是元朝滅亡的速度遠比他想像的要快,最終他還是走了先統一突厥再出兵明朝的方法。但他似乎並沒雨佔到多少便宜,當然這與他留下的兩個隱患有關:

第一是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雖然表面臣服,可實際上控制著與歐洲貿易的橋梁,在帖木兒死後便迅速崛起為新的軍事強國。二是聯通非洲的埃及,埃及當時也僅僅只是表面臣服而已,所以帖木兒的統一不穩固是造成其沒有享受貿易紅利的根本原因。當然他發動統一蒙古帝國的戰爭絕不是為了維護過去蒙古帝國的利益做為出發點,而是出於希望控制商貿主導權在東西雙方來獲得更大利益。

他對明朝施加壓力從根本上來看還是希望通過控制產品生產地來獲得商品的定價權,從而藉助自身的貿易優勢來完成國家財富的迅速擴張,這在過去元朝建國以後的幾十年內就有體現。由於控制商品定價權而處於貿易優勢一方,這樣也能使國家財富迅速擴張。

除了經濟上的原因外,佔領蒙古草原其實對帖木兒而言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優勢,這無疑加強了他的正統地位,同時他也能加強伊斯蘭文化的擴散,在元代之所以伊斯蘭文化沒有有效擴散到中原主要還是當時地處西北地區的諸侯們財力較弱沒有形成文化的有效擴散

而帖木兒依靠雄厚的國家財力便能輕而易舉的形成文化的有效擴散,同時伊斯蘭教的滲透本身也是有利於進行商貿的一大利因,文化的互通也會促進貿易的密切化,這也是帖木兒一直推崇伊斯蘭文化擴散的原因之一。

這種在戰爭前的文化滲透並沒有對中國造成有效的文化動搖,相反這倒是對印度造成了相當的文化入侵,這也是後來伊斯蘭教在南亞紮根的主因,雖然在地理上印度更方便於地處西亞的帖木兒進行貿易或文化交流,但本質上來說卻是文化根基的脆弱性使得印度不免被伊斯蘭化,但即使長期滲透也僅僅只局限於西北地區,所以在戰前的文化滲透上帖木兒並沒有達到過預期效果。

雖然在文化滲透上一直沒有預期的效果,可是帖木兒在文化滲透和商貿上已經讓西北地區固化了,這一片地區始終與中亞維持貿易往來,直到清代才徹底控制,相反明朝之所以沒有能徹底將西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區納入正式的領土實際上也是有畏與帖木兒率領的蒙古大軍造成二次糾纏。

因為明朝早期就將蒙古草原的勢力進行了分裂並進行了有效管理,但管理成本還是非常高的,所以明朝不願意在西北再次開闢第二戰場,這樣會使得明朝的財力越來越不堪重負。另外明朝早期也希望與中亞地區維持商貿,這樣一來不僅能維持國家正常收入還能有效地避免衝突,所以明朝其實是吸取了唐代與突厥衝突的教訓,通過維持商貿來實現共贏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朝就徹底放棄了西北地區,相反明朝依舊會派出大量兵力前往西北地區駐紮。一方面是維護貿易利益,另一方面卻是有效避免中亞突厥的軍事騷擾。當然對於這些地處邊疆遊牧民族的軍事騷擾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問題,可是帖木兒統一突厥以後,至少在西北地區的邊疆問題其實簡化了不少,當然這也是明朝最願意看到的,因為對於帖木兒地處的中亞各國而言商貿利益實際就是國家利益的根基。

結語:帖木兒的失敗本質上還是因為在國家形成壟斷貿易前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統治機構

帖木兒雖然死於遠徵明朝的行軍途中,可是從他討伐明朝的歷程來看,其實早在元朝末期就有侵佔元朝領土的想法,只是迫於實力一直未有實現,但他在統一突厥的過程中,卻將伊斯蘭文化做到了很好的擴散,在文化擴散的過程中也將元朝的西域納入其中,也使得其實際侵略提前了好幾十年,而這種文化上的軟性侵略實際上也給了帖木兒順利進入西域提供了便利。

當然明朝在西域的抵禦更多的是為了防止類似唐代的突厥入侵,但帖木兒的大軍很顯然無法進攻到中國腹地,其真實目的不過是侵佔貿易的起點。在佔領貿易的起點後,以貿易運輸權來換取對明朝出口商品的定價權,但這一戰略顯然並沒有達成,相反帖木兒的在戰前準備所做的文化滲透卻使得西北地區成為了伊斯蘭文化的聚集區,而文化的根基也深深的扎入了這些地區,文化的滲透雖然沒能讓帖木兒完成軍事目標,卻為這些地區埋下了離心的種子

明朝早期的文化滲透使得後來在的準葛爾丹汗國找到了立足點,也讓清朝頭疼了近一個世紀,所以帖木兒當年所做的伊斯蘭文化滲透的侵略,實際也是為了長久的控制西域,並能穩固地控制貿易的起點,雖然當時明朝也有海上貿易,可是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並起不到主要作用,另外明朝出口的大多都是瓷器和茶葉,所以相比於海上貿易,陸上貿易顯得安全有效得多。

於是明朝更多寄希望於陸上絲綢之路為其帶來更多的貿易利益,同時帖木兒控制了整個商貿通路也是希望與明朝作為籌碼談判,並形成其貿易壟斷,倘若帖木兒控制了西域,那麼帖木兒將比奧斯曼帝國早上兩百年就控制了貿易要道而形成壟斷的帝國。

當然這只會更早的激發西方進行大航海運動,本質上也是希望擺脫絲綢之路帶來的貿易壟斷,但在帖木兒那個時代看來倘若形成有效的貿易壟斷便使國家形成紅利循環,在統治上也會更加穩固,不至於像過去蒙古帝國那樣在財政和軍事上都形成較大壓力,最終不堪重負而滅亡。

帖木兒的失敗本質上的原因還是在國家形成壟斷貿易前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統治機構,元朝之所以是蒙古帝國各分部中存活的還比較長的,主因還是其擁有完善的統治機構,有一套官僚制度,可在帖木兒生前卻並沒有顧及到這一方面。同時明朝在建立之初就已經擁有了一套完善的統治機構和官僚制度,在帝國穩定性來看,顯然明朝也更佔優勢,所以帖木兒雖然在軍事和文化上對明朝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可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

在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雖然有宗教作為紐帶繼續保持名義上的統治,可實際上卻早已走向了分裂,在各地貿易利益上的糾纏不清使得其凝聚力大不如從前,這也給了奧斯曼帝國崛起的機會,在不久後奧斯曼帝國並取而代之,而蒙古帝國也徹底走向了滅亡。

參考文獻:

《明史》

《中亞貿易史》

《突厥民族史》

相關焦點

  • 開國君主病逝後的帖木兒帝國:無力東徵明朝,王族被土庫曼人殺死
    公元1405年的2月18日,「瘸狼」帖木兒的生命在這一天走向了盡頭,這位大名鼎鼎的中亞之王病逝於哈薩克斯坦境內的訛答剌城,他東徵明朝的野心也在這一刻終結。
  • 蒙古歷史上的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
    蒙古歷史上的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突厥化蒙古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
  • 【蒙古帝國君王譜】帖木兒帝國(一):建立
    帖木兒帝國(一):建立 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西察合臺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首都為撒馬爾罕,後遷都赫拉特(Herat,又譯哈烈、黑拉特)。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帖木兒帝國1
    年—1507年)是中亞河中地區的蒙古族貴族帖木兒於1370年開創的帝國,帖木兒死後,其繼承人沙哈魯就朝貢朱棣了。但是,東徵明朝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還是爭奪大汗之位。正好,此時蒙古是被鬼力赤篡位的。《蒙古源流》中說他不是黃金家族後裔。因此,帖木兒作為察合臺汗國的駙馬,是比鬼力赤更有資格問鼎蒙古大汗的。史學家考證帖木兒東徵明朝是假道滅虢衝著北元殘部來的。消滅了北元,獲得蒙古本部各部落首領的臣服,帖木兒或許就能不再只當個埃米爾,就能當上大汗。
  • 大明王朝與帖木兒帝國孰強孰弱,其實相對來看,朱棣贏面更大一些
    依照朱棣的雄才大略,他不會看不到北方的帖木兒帝國對明朝的威脅,所以在他靖難成功後不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布局。 從古至明,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就算朱元璋先後幾次深入大漠追擊北元王朝也並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在蒙古高原上形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足鼎立的局勢,然而在它們的更北邊,一個龐大的帖木兒帝國在冉冉升起。 帖木兒帝國的創建人帖木兒本來是西察哈臺汗國的貴族,在1369年發動政變推翻汗王忽辛,自己創立了帖木兒帝國。
  • 畢生試圖重建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最強大的統治者,帖木兒可汗
    當帖木兒逼近莫斯科時,託赫塔米什汗率領軍隊捲土重來,帖木兒被迫返回和他再次決戰,不明真相的東斯拉夫人紛紛讚美聖母顯靈。大概是想要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託赫塔米什汗和帖木兒的決戰再次在康杜爾察河展開,然而這一次託赫塔米什汗又失敗了,帖木兒摧毀了古老的阿斯特拉罕,並截斷了大帳汗國與亞洲進行貿易的通道,大帳汗國就此徹底衰敗。
  • 【蒙古帝國君王譜】帖木兒帝國(六):皮兒 馬黑麻
    但是馬黑麻·蘇丹於1403年暴死,故被帖木兒欽點為帖木兒帝國繼承人。所以1404年遠徵中國前夕,在撒馬爾罕的宴會上,皮兒·馬黑麻作為帝國儲君被介紹給與會者。 1391年祖父帖木兒遠徵欽察草原時與叔父沙哈魯留守國都撒馬爾罕,但第二年開始的五年戰役中,他也從軍參加了,1397年底赴任阿富汗總督一職,其擁有地域的版圖大約相當於如今阿富汗的東半部分。
  • 如果將永樂大帝時期明朝的強大,用今天眼光去看,是什麼樣的存在
    只要永樂大帝對海上擴張、殖民外國有哪怕一點興趣,這支龐大的大明「無敵艦隊」,徵服奪取日本、東南亞諸國、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東非沿海等國家的領地,是輕而易舉的事。美國海軍今天的榮耀與成就,其實中國在700年前的明朝就實現了。
  • 土耳其人為何有大國心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確給了他們輝煌過去
    他以為伊斯蘭教進行聖戰為理由,鼓勵手下的武士們瘋狂進行對外擴張。然後又在物質上滿足武士階層的需求,奧斯曼按照軍功的大小,將侵略戰爭掠奪來的物資進行分配。最後又在領地不斷擴大之後,開始了一系列經濟文化制度建設。他廣泛招攬伊斯蘭教的各類學者,這其中有商人、神學家、法學家、財政學家等,奧斯曼利用這些人將帝國內的秩序打理得井井有條。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通過對外戰爭將巴勒斯坦地區控制在手裡。壓迫下的猶太人不斷起來反抗羅馬帝國,但均遭鎮壓。屢戰屢敗,看不到出路的猶太人創立了具有反羅馬精神的基督教。 在這種形勢下,默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在631年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 阿拉伯國家趁著東羅馬和波斯衰落的機會迅速擴張。東羅馬帝國不是新興阿拉伯國家的對手,連首都君士坦丁堡都差點被攻陷。幸運的是最後東羅馬雖然喪失了北非、巴勒斯坦包括聖城耶路撒冷在大片領土,但還是保住了自己的政權。
  • 強大的帖木兒帝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
    問丨帖木兒帝國曾經是中世紀後期最強大的中亞勢力。但在帖木兒死在遠徵明朝的路上之後,他的帝國處於什麼樣的狀態?最後又是因為什麼情況而滅亡的呢?一些近臣、子嗣和投靠者,也會被帖木兒派去管理某個邊區。這些人在自己管理的區域,又複製一套小的帝國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坎大哈、赫拉特、大不裡士、巴格達、伊斯法罕等地區核心城市的復興。但代價是其他更多城市的衰退。
  • 帖木兒帝國往事
    、二次世界大戰,但對帖木兒帝國,則很少與聞。在首都撒馬爾罕創立大學,漸漸取代巴格達的文化地位,成為穆斯林的學術中心。首都為撒馬爾罕(現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市)。從這幾點看,依儒家文化標準衡量,從帖木兒大帝文治武功,可稱「聖君」,比照明帝國朱元瑋,可廟號帖木兒帝國的太祖(帖太祖,哈哈),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中亞霸主兩大帝國霸主之爭,帖木兒和奧斯曼的決戰,安卡拉戰役
    統一中亞的帖木兒帖木兒在年輕時期迎娶了一位察合臺王的女兒,從而順利地走向了統治階層——黃金家族——即自成吉思汗東徵以來留下的統治階級。在早年的一次戰鬥中,帖木兒的右腿受傷,最終導致終身殘疾,所以帖木兒的外號被稱為"跛子"帖木兒。帖木兒繼續向上攀,隨後擔任了西察合臺汗國的大臣,成為西察合臺汗國的幕僚。
  • 十字軍東徵,是權力的遊戲,還是宗教的衝突?
    中世紀的歐洲人,他們還在文明的路上趕,還處於相較野蠻的狀態,主要目的就是搶奪地盤,搶佔資源,因此比較黑暗,長年累月各種大國小國混戰不斷,即便時不時冒出一個戰力彪悍的大帝國,基本上傳了兩三代就不行了,總之當時的歐洲人還沒足夠的功夫和能力向其他大陸擴張,多數情況下在窩裡鬥,忙著不亦樂乎,不可開交。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對耶路撒冷的激烈爭奪
    阿拉伯帝國與拜佔庭帝國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積極對外擴張,很快就擴張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強大帝國。638年阿拉伯帝國攻克耶路撒冷,自此耶路撒冷成為伊斯蘭教聖地。烏爾巴諾二世為了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統一天主教與東正教,於是號召西歐各國組建十字軍東徵,驅逐伊斯蘭教徒,恢復基督徒對聖城耶路撒冷的統治。二,十字軍東徵
  • 清朝疆域比明朝大1000多萬平方公裡?不存在,清朝並沒有擴張
    自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後,清王朝滅掉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政權後統治了漢族天下,接管了300多萬平方公裡的漢族江山,並且將其開疆拓土,發揚光大,最終清朝疆域領土擴張到1300多平方公裡,成為一個強盛帝國。這種說法一直是比較普遍,但是小編卻有不同的看法,想要吐露一番。
  • 折戟曼蘇拉:第七次十字軍東徵為何會失敗?
    那麼,誰來領導這次的十字軍東徵?英諾森四世最為心儀的人選就是法國國王,日後被譽為「聖路易」的路易九世。路易本人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其曾祖父路易七世和祖父腓力二世分別是第二,三次十字軍東徵的統領。▲正在打撈戰友屍體的十字軍(古斯塔夫·多累繪製) 圖源於網絡然而,由於先遣隊全部由精銳騎士組成,等於第七次十字軍東徵的全軍精華,喪於一役,這場失敗對路易九世和全軍上下士氣的打擊,不難想像。
  • 從十字軍東徵到虛擬經濟:為什麼說西方世界的擴張腳步從未停歇?
    虛擬經濟概念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歐洲的衰退和美國對於世界霸權的擴張,虛擬經濟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了。▲雅爾達會議「三巨頭」所謂虛擬經濟,在本質上並不是一種賺錢的秘訣或者是什麼方法,而已就是一種族權的思想,是美國和歐洲的大資產階級所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凋敝局面的一種聯合,這樣的聯合對外實際上在歷史上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