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飯館,承載著京城飲食文化與塞外飲食文化交融的厚重歷史,承載老知青們與草原人民的濃濃情意。
2018年初,我回四子王旗安排五十周年老知青書畫攝影展,路經呼和浩特,我沒有住學生安排的星級飯店,下車徑直到鐵路東街的路通賓館住下,為的是見見聞名已久、未曾謀面的北京知青馬國瑗先生。
在路通賓館後院,一條小巷中,我找到曹忠稍美館。
窄小的庭院,簡陋的房舍,門臉卻掛著二塊橫得有些霸氣的招牌,一塊上書「曹忠捎美」、一塊書寫「月盛齋」。若不是我從小隨大人逛津門勸業場時常從「月盛齋"捎些醬牛肉回家,絕不會相信塞外青城這不惹眼的小店會與京城百年老字號有淵源呀。
在這裡,品美食,聽店主人講述二百年的飲食文化煙火的傳承,講述一個北京老知青在邊疆的堅守。
月盛齋是長達二百年的京城老店,在第四代傳人時,戶部將月盛齋的醬羊肉進貢,慈禧品嘗後甚感適口,特賜月盛齋四道腰牌,以便隨傳隨到,消息傳出,京城眾人爭相品嘗,聲名大振。
京城老字號月盛齋以醬牛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不腥不羶,齒頰留香"而著稱,但從未聽說過月盛齋的稍美。在二種美食,二個招牌背後有著什麼故事呢?
馬國瑗,月盛齋第六代傳人,在那特殊的年代一一九六八年九月,作為北京知青,他來到了內蒙古烏盟四子王旗太平莊公社插隊。三年的艱辛農村勞動後,他選調到烏蘭察布盟白乃廟銅礦從事井下爆破工作。
1975年,馬國瑗與呼市知青曹豔君結婚,1984年,夫妻調回呼和浩特工作,1995年,馬國瑗從內三建技術處下崗。從下鄉到下崗,是我們那代多數人遭遇過的經歷。
選調白乃廟銅礦時會上發言的馬國瑗
從逆境中奮起,馬國瑗走上自謀職業的道路,呼鐵車站不遠的小巷中的一間店鋪成了他人生的新起點。多年來回京探親時,老父親身傳言教。老父親曾在傳授他煮肉招式時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讓他銘記終身:你要明白你是誰,你才能煮好肉。
「我是戶部街馬記的後人,我是月盛齋的傳人,我不僅要在產品的製作工藝上一絲不苟,在食材和原料上不偷工減料,在產品業銷售上以誠待客,以誠取信。"
清宮的崩盤,民國的拆遷,文化的浩劫,都沒有端掉那一鍋老湯,全憑几代人的堅守,幾代人的播種,薪火相傳的月盛齋神奇地出現在塞外青城。
沒等我們詢問另塊字號牌匾的來歷,馬兄就深情地講述一個北京知青與內蒙的情緣。在銅礦成家,又有了孩子,四十八元的工資,生活拮据時,妻子拿出全部積蓄貼補家用,嶽父母經常從呼市捎來肉,蔬菜,水果,及孩子喝的牛奶相助。
當馬兄下崗時,嶽父曹忠經營的稍美店己頗具名氣,嶽父毅然把自己獨創的稍美製作秘方傳授給女婿,於是北京月盛齋六傳人又成了呼和浩特曹忠稍美的第二代傳人。
潮起潮落,五十年過去了,當年一起下鄉的夥伴大多離開了草原,離開了內蒙古的第二故鄉,由於種種原因,一些老知青留在了這片土地上,青山有影,草原留痕,人們更不會忘記把自己的一生融進邊疆的留守老知青,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老北京有句歌謠"水牛兒水牛兒,先出犄角後出頭,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
燒羊肉,月盛齋一大招牌。制好的醬羊肉放進溫油鍋裡炸,當羊肉呈現金褐色時出鍋,切成菱形,蘸老湯調製的小料食用。
餵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燒羊肉,喜無羶味膩喉嚨。(《都門雜詠》)。在這裡我第一次品嘗了正宗的燒羊肉。
在馬國瑗的小店裡,我與居住在呼市的學生陳世貴、孫艾等相聚,趕來的還有京津滬知青的朋友朱天江,大家歡聚一堂,聊起了當年往事。
李金魁等幾位烏蘭花鎮老知青也陸續趕來相見。
內蒙藝院的賈懿老師(詩人賈漫之女)和勾金針老師(編劇趙玉衡夫人)也來到這小小飯店,頓時小店熱鬧起來了。
賈漫,原籍天津,在塞外度過一生,留下大量歌頌草原的詩作。
從左向右賈懿馬國瑗勾金針
趙玉衡,天津知青,曾在四子王插隊,《東歸英雄傳》,《悲情布魯克》編劇。在四子王旗與勾大姐開始戀愛時,提出一個問題,妳能和我永遠留在內蒙古嗎?在趙玉衡病重接受內蒙臺採訪時,他給自已下了一個定義:我是一個在天津有過生活經歷的內蒙古人。
這些留守草原的北京,天津,上海的老知青們用他(她)們的一生在草原播種文化的種子,他(她)們也如一顆顆種子在塞外深深紮根……
月盛齋,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飯館,承載著京城飲食文化與塞外飲食文化交融的厚重歷史,承載老知青們與草原人民的濃濃情意。
當我告離馬兄時,天下起了雨,馬兄託他的一位在火車站工作的顧客送我上火車,在雨中,我倆默默地撐傘走,不熟,有雨,我只聽清他了說了一句:我在老馬店吃了十七年早點了,風雨不誤!
本文作者在月盛齋與烏蘭花知青留影
初稿於 2018年06月01日
作者介紹:梁世和,天津知青,1968年9月到內蒙古四子王旗大黑河公社夏家卜插隊,1972選調到四子王旗教育系統工作,在基層任教十四年,1986年調回天津,仍從事教育工作。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述今探古」
小院歡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時代的流金歲月、逐漸泛黃卻依舊溫暖的年代故事、「80」後與父母的共同記憶、閒情偶寄談天說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綿綿+古韻悠悠)
微信號:GUYUNSHENZHOU
長按掃描二維碼添加關注
"尋找·重逢"
人世間的相聚與分離,有時隨著時代的漩渦讓人無法回頭,望盡天涯路,有時卻在驀然回首時,找到當初的痕跡。
我們近期特別策「尋找·重逢」徵稿啟示,您可以給我們投稿,講述你們當年的故事,尋找當年的夥伴;您也可以把您與朋友重逢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30號院願成為老知青相聚的平臺。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夕陽紅無限,童心再動員
(掃碼即逛小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