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足在國際足聯排名第73位、在亞洲排名第8位。坦率講,在國際足壇是不折不扣的"不入流球隊「,在亞洲足壇,如僅看排名或許能勉強躋身二流,但如果具體分析球隊現狀、後續發展及亞洲其他球隊情況,國足的定位就不堪入目了。以國際正式大賽的標準來看,亞洲國家的足球綜合實力大概能夠這麼分:
第一,無庸置疑,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伊朗隊,長期以來,一直以強大的實力,出色而穩定的戰績,處於亞洲頂級。伊朗就不用說了,已經找回了波斯鐵騎的感覺,這個職業聯賽並不怎麼發達的國家,卻有著最發達的國家隊,離歐洲強隊也是距離最近,有得一打的,嚴格地說,應該是一檔中的一檔,由於日本韓國在留洋方面的巨大成就,補充了自己國家隊的不足,算是各有千秋吧。
其次,沙烏地阿拉伯、烏茲別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敘利亞和朝鮮隊,應列為亞二流,泰國和近年異軍突起並有持續強勁後力的越南隊有望躋身二流行列。烏茲別克斯坦實際算得上十年來的新軍了,早先在亞洲並沒有太出彩的成績,沙特這老牌強隊,總算也是緩過神來,回到亞洲強隊的老路之上。
接著,卡塔卡隊自取得世界盃主辦權以來,通過歸化外籍球星和強化青訓,也是實力突飛猛進。卡達實際上強在青年級別球隊,以及世界盃的帶動,國家隊倒是經常進十強賽,往往力不從心,阿聯一直實力不差,還是缺口氣,朝鮮完全看狀態,打得順是一檔,打得不順是三檔甚至更靠後。
再接著,國足目前大概就是和西亞那些不死不活的球隊差不多吧,聯賽還能踢一踢,靠外援撐撐門面,國內球員大面積不濟,這和80年代曾經露把臉的科威特倒是很像。
進入九十年代後,施拉普納雖然率隊榮獲亞洲杯季軍,但隨後世預賽小組未出線,與當時的亞洲六強開始出現一定的實力差距。到了戚務生時期,曾一度在友誼賽上連克桑普多利亞、格雷米奧等歐美強隊,創造了所謂"工體不敗"的神話,好像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但到了亞洲賽場,先是被日本隊相馬直樹的一腳似傳似射打懵,爾後雖然依靠阿聯幫忙,幸運擠掉烏茲別克小組出線,但最終在2:0領先的情況下,慘遭沙特翻盤淘汰,二十多年來第一次亞洲杯止步八強。在97年世界盃預選賽上,主客場對伊朗的兩場比賽,被對手狂灌8球,球網被打成篩子,創造了國足史上最大恥辱。與亞洲諸強實力差距逐漸拉大,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也被當時的體育界權威何慧嫻女士準確定位在亞洲二流。
進入新世紀,神奇大師米盧率國足破天荒地殺入韓日世界盃,重新雄居亞洲前列。但眾所公認含金量稍顯不足,其一,韓日兩隊未參賽;其二,成功避開沙特、伊朗。要知道,當時國足的真正實力還是低於上述四隊的。如果說已躋身亞洲一流,稍缺底氣。
從此之後,每況愈下,別說世界盃出線,就連亞洲區小組賽出線都成了南柯一夢,成為了徹頭徹尾的亞三流。
以中國男足目前的實力,碰上亞洲一流的日本、伊朗、澳大利亞,勝率基本為0;碰上二流的四支球隊,勝率不會超過20%。亞洲三流這裡排了9支隊伍,有點龐大,不過這9支隊相互交鋒的話,相互勝率大概都在50%左右,誰也不能穩贏誰。但中國隊是一支很不穩定的球隊(當然,面對一流、二流是絕對的穩定,穩輸嘛),踢得好可以贏三流裡的這些隊伍,踢得不好的話,連四流、五流、六流球隊也敢輸。
最後,剩下的就是泰國和越南算得上東南亞小虎,總體實力上還是差得太多,武裡南算是在給泰國掙回希望,其實還是足球市場狹小,但隨著經濟實力上升,這倆小虎的上升空間還是極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