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本周如期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預計本屆MWC預期為西班牙創收超過4億歐元。
雖然1月CES剛剛落幕,不過MWC上的黑科技真不少,其中VR/AR成為一大亮點。筆者在展會上的感受是,最酷的黑科技盡在MWC,但最炫的黑科技體驗可不在那兒。
這種VR體驗在展會上已經不新鮮了,不是嗎?
在哪兒呢?又是怎樣一種體驗呢?從MWC展館驅車十幾分鐘就來到了巴塞隆納的加泰隆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MNAC),谷歌的Project Tango的最新體驗——聯想Tango原型機室內導航遊覽就在這裡!
藝術和科技完美結合,這裡再合適不過。
聯想Tango最新原型機配備了三個甚至三個以上的攝像頭及系列傳感器和晶片,無需聯網和GPS即可為周圍的環境進行有景深的精確3D建模,這就好比將人類的視覺帶入行動裝置,讓智能移動終端也擁有了人類對空間和運動的感知能力。
屏幕上的藍色虛線就是Tango為你設計的導航路線,這樣的AR就猶如身邊有一位現場導航員。當然這只是一款原型機,真正的商用機芳容還猶抱琵琶半遮面呢。
觀看藝術品時,點擊屏幕藝術畫作上的不同虛擬圈點即可了解藝術品創作背景和局部看點,屏幕AR可以根據持有Tango者距離藝術品的遠近自動調節,就如人眼視覺。
其實在聯想Tango原型機的眼裡,周圍的世界是這樣的。它配備特製的傳感器和軟體,每秒可進行1500萬次3D測量,這樣才能夠結合實時監測的位置和方向,利用大量數據繪製出周圍世界的3D模型。
記得1月CES上聯想Tango展示的還是視頻,而2月MWC就可以在實景環境下呈現真實體驗,商用上市步伐提速。
據悉,由谷歌、聯想、高通聯合打造的世界首款Tango商用機,將會在今年夏天問世。這款神秘大殺器據稱應該是一款超過6英寸屏幕,且具有移動通信能力的平板電腦,隸屬於聯想Tablet系列。
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在博物館、大型商場的精確室內導航,還能夠在增強現實AR、精確測量中一顯身手。到時候你可以在自家通過它來虛擬擺放家具,在3D遊戲中暢快淋漓,在陌生環境下得心應手,在更多行業也可發揮更多充滿想像空間。
這樣一款在全球都具有顛覆性創新意義的黑科技移動終端,居然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名字,著實讓筆者欣慰。為什麼會是聯想和谷歌、高通合作推出全球首款Tango商用機呢?
其實,聯想的平板電腦在全球一直穩居第三位。第一的蘋果自然不會和谷歌合作,第二的三星卻由於近年來在產品創新上的遲緩不斷丟失份額,而聯想在平板上的創新和行業定製化能力上的業績著實讓筆者吃了一驚:
據聯想集團全球平板電腦副總裁Jeff Meredith介紹,在全球平板電腦整體市場下滑10%的情況下,聯想平板在去年取得了唯一增長,且在商用行業平板市場全球僅次於蘋果,在中國還連續數個季度超過了蘋果位列第一。
聯想的YOGA 3 Pro平板剛剛拿下了「2016CES創新獎」,是不是和一般平板不同?
唯一增長的勢頭,商用定製化的能力,綜合的創新表現,看來對於谷歌Tango的商用實現,只能選擇聯想。至於這款黑科技產品問世後,是否可以超越蘋果,就要看谷歌、聯想和高通三大巨頭的了。
說到平板,筆者必須多念叨幾句,也許我們平時總關注手機和電腦,平板的發展會有怎樣的趨勢呢?Jeff Meredith判斷,今年全球主流的40多個平板電腦品牌至少會消失2/3,整體市場仍然呈現下滑趨勢。這是因為:
與手機更新換代18個月的周期相比,平板的換代周期可能會超過30個月。
智慧型手機大屏幕化擠壓了平板市場的市場空間。
像Tango這樣的創新型平板還沒有商用,新的需求沒有呈現。
平板作為消費娛樂使用的市場已經疲軟,而其作為生產力工具的商用平板需求還需要得到進一步滿足。
MWC上,聯想還展出了一款即將上市商用平板MEPOS,取代收銀機。
看來在Tango平板這種黑科技產品沒有普及之前,商用平板就成為拉動整個平板市場的唯一力量。IDC報告數字顯示,2015年商用平板市場出貨量接近752萬臺,2018年預計會達到930萬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3%。而據筆者判斷,聯想之所以成為主流平板企業中唯一獲得增長的企業,也在於踩對了商用平板的節奏。
那麼,平板電腦和PC一樣都屬於「夕陽」行業嗎?在MWC展臺上,筆者發現了聯想中國區大客戶事業部移動互聯行業應用總監王磊,他的回應頗有意思:在MWC展會的各家展臺上,你就能發現答案。
你會發現,「數據採集小尺寸,數據展示大尺寸」的共性規律,平板仍是剛需。
如果以發展眼光來看未來,你還會驚訝的發現新一代的「00後」正逐漸失去對鍵盤的依賴,他們可以在觸屏上直接進行快速輸入,信息接收和輸出的習慣竟與我們大相逕庭。
再深挖下去你還會發現:Wintel架構平板並非緊耦合應用,客戶體驗要自己做而不是交給微軟和英特爾,因此更適合共性市場。而具備定製化優勢的安卓平板,也更適合行業定製化的商用市場。
平板會為黑科技而瘋狂,也會為商用需求而發燒。
翔snowman 原創出品
公眾號轉載需註明來源
科技茱比莉
有視角的科技觀察 有態度的科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