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凌晨2點,大連理工大學一位研究生自縊身亡。在這之前,他在微博上留下了自己的遺書。
在他的遺書中,沒有憤怒的指責,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敘述。但正是這樣一份毫不偏激的遺書,卻透露出濃濃的絕望,讓人心情十分沉重。
導師沒有問題,沒有壓榨,沒有打壓,最多也就是喜歡和學生聊聊行業背景和發展前景,導師也沒有不讓他畢業,甚至還為他爭取只發相對簡單的專利。
而學生本人也沒有問題,沒有懶惰,沒有缺少規劃,一直在努力的學習,一直在努力地做實驗。
學生本人也非常友善,沒有指責任何人,只是客觀描述了學習和科研的痛苦。他的遺書甚至有詼諧的成分,顯現了這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年輕人。
唯一的問題是疫情浪費了半年時間,修儀器浪費了一點時間,溝通不暢導致了一部分工作白做,但前者是天災,後者在科研工作中也絕不罕見。
看起來哪裡都沒有問題,但人還是走了,說明必然是有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壓力,承受不住壓力才是崩潰的根本原因,儘管不知道哪件事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位同學讀研是為了逃避找工作,但沒想到剛考上研究生,就業形勢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想儘快完成實驗,完成畢業論文,然後專心備考公務員。
然而實驗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無用功造成的沉重壓力摧毀了他最後的意志,直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至於他的願望,是希望來生成為一隻貓,只因為貓不需要承擔如此沉重的負擔。
在這件事之前,在一個論壇上也曾經看到過一個研究生的自述,這位研究生的情況和大連理工的這位同學也有相似之處,同樣是為了逃避就業而選擇讀研。
這位同學也是一樣,在實驗室怎麼都出不了成果,完全一樣的條件,完全一樣的操作過程,但就是能夠得出不同的結果。
一段時間,這位同學也相當崩潰,他甚至覺得讀研就是勞改,3年起步,表現不好還要加刑。勞改的罪名也很明確,找不到工作。
有段時間他特別理解武俠小說中的悲情人物,比如喬峰,比如張翠山,死了或許也解決不了問題,但活著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但他運氣好,導師收了個小師妹,開朗的小師妹給了他極大的鼓舞,才最終從這種頹廢中走了出來。
事實上,並不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壓力才這麼大,現在的學生壓力普遍都非常大。中學生跳樓也已經不是偶然事件了,儘管都有各自的原因,但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是學業壓力太大。
中考,50%的人可以讀高中,儘管高考有80%以上的學生可以考上大學,但985全國平均錄取率不到1%,211全國平均錄取率不到10%。要擠進這前10%,又談何容易。
當考大學,甚至是考985,211成了學生唯一的出路時,從初中甚至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背負上了沉重的壓力,這種壓力一直存在,一直伴隨著學生成長。
這種壓力從未消失,不但沒有消失,隨著中考和高考的臨近,反而會越來越沉重。現在學生中抑鬱症患者數量急劇上升,也和這種壓力不無關係。
讀研也好,讀博也罷只不過是這種壓力的持續,當個體承受不住這種壓力時,悲劇也就自然發生了。
學霸是不是有這種壓力?或許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絕大多數考上大學的學生都不是學霸,他們只是普通學生,他們是靠勤奮,靠努力,靠頂著壓力一步步前行才走到這一步的。他們必然存在這種壓力。
有點學生到了大學完全沒有學習的欲望,只想完全放鬆自己,本質上是對這種壓力的一種反彈,也是心理上對這種壓力的一種排斥和抗爭。
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部提出的對學生減負的政策無比英明,但遺憾的是,政策對了,但配套的措施太少,簡單說,除了上大學,並沒有給學生其他的出路。
也許哪一天,學生和家長能夠開開心心地去讀中職,中職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技工也能得到廣泛的尊重,也能體面地生活,這類的悲劇才會從根本上得以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