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若菩薩,自有財物,性慳惜故,貧苦紅塵無所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吝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菩薩,自己有財物,生性吝嗇,有貧苦眾生,沒有依靠,來乞求施捨,卻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給他們所求之物。或者有想聽法的人來求法,卻吝惜不說,這就是第二重罪。吝嗇使心靈荒蕪。
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錢,但更需要情誼。小氣冷漠,會使自己成為孤獨的人。對金錢不能揮霍無度,也沒有必要太過吝嗇,能給予別人也是一種幸福。
生活中,有人稱吝嗇的人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這隻說明了吝嗇行為的一個表象,實質上吝嗇來自於他們內心的冷漠,他們過分看重自己的財物,甚至可以為了蠅頭小利而六親不認。
然而,當他們抱著自己辛苦守下來的「財富」的時候,也許那時才會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貧窮。
吝嗇會讓人失去很多,包括工作、事業,甚至家庭。吝嗇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其實人大都有自私的一面,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
所謂禮尚往來,人家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這當然好,就算是回敬一分,也不為過。如果只想著得到,絲毫不願付出,就會遭到「吝嗇」的評價。
吝嗇者的價值觀是很明確地,尤其是對金錢財富。有的吝嗇者很會算計,以求自己儘可能少付出,多獲得;有些吝嗇的人,知道一毛不拔不好,會有損於人際關係,於是,他們就採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別人的恩賜的策略。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鼓勵自己,是不利於生存和發展的。我們現在來看看吝嗇行為具有的特點:
1.自私性
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水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
2.冷漠性
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處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3.封閉性
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從吝嗇的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吝嗇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們應當消除吝嗇心理。要消除吝嗇心理,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自我嘗試:
一、領悟法
即從精神之中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只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要克服吝嗇心理就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會使自已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更上一個層次。對金錢的消費應該有尺度,有所計劃,不能揮霍無度,無所節制,但也沒有必要太過吝嗇,不必每用一枚銅板都得摳算出它的分量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