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決策過程。小到每天什麼時候起床,吃什麼早餐,出門該穿什麼衣服,都需要你做出決定。大到你要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樣的人走入婚姻殿堂,更需要你深思熟慮,做出選擇。所有這些,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策略思維。
沒有策略思維,你可能連地攤都不會擺
最近「地攤經濟」突然成為朋友圈和各大平臺的熱詞,地攤經濟的大火,是因為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看到這些,一些人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呼朋喚友準備大幹一場。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情,看似簡單的擺地攤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賣什麼、選擇什麼地方賣、價格怎麼設定、什麼時段賣等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需要有策略能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沒有計劃的心頭一熱很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
擁有策略思維=擁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阿維納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以約翰·J·F·謝拉德命名的經濟學「大學教授」在《策略思維》一書中提到,企業經營沒有戰略的指導是漂浮不定的,而沒有策略的指導,就幾乎什麼都不能成就。
而對於孩子來說,策略也影響著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學習,生活和交際等都需要策略思維。策略思維對於孩子今後學業,個人發展和家庭幸福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策略意識是知識的一部分。策略意識是靈活運用的知識,能夠有效地控制認知活動。要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作用遠遠大於知識。從思維過程看,策略是智能作業系統,能夠引導大腦活動的方向,也影響大腦活動的有效性。當孩子在掌握了一項策略後,表明他已經了解這些事物的關係和基本規律,這也表明他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
從孩子一生的發展來看,在入學、就業、創業、日常工作、人際交往、家庭生活等各個階段都面臨策略意識問題。策略意識成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甚至可以讓情況轉危為安;策略意識失誤,可能會錯過機會,影響人生的幸福和發展。
如何培養孩子的策略思維
1、 豐富孩子的知識。一個人越了解某領城的知識,他在解決這個領域的問題時形成有效策略意識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對孩子來說,知識的學習宜廣不宜深,掌握廣泛而豐富的知識,能使孩子在生活面前形成屬於自己的有效策略。
2、注重實踐經驗。生活中有任性的孩子,通過哭鬧讓父母接受不合理的要求,實際上也是孩子在生活實踐中發現這些策略的有效結果。他發現這種策略可以達到目的,而一旦他發現這種策略可以達到目的,就會自覺運用,形成習慣性反應。要讓孩子擁有策略意識,需要通過放手讓孩子做事,積累經驗,變生為熟,化熟為巧,並且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出規律,找到最佳策略方案。
3、讓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要教育孩子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定勢,而是如何在可選擇的策略中選擇最合適的策略,根據情況的變化,如何改變原來的策略。因此,對於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情況,必須有意識地啟發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解決。例如,給幼兒講《烏鴉喝水》,可以問孩子,除了「填石頭」,還有能喝到水的其他方法嗎?如果沒有足夠的石頭怎麼辦?
4、父母可以啟發孩子的擴散思維,或對幼兒進行各種思維變式練習,如「能說出多少種鉛筆的用法」等。同時,也要注重幼兒在生活情境中的學習,幫助幼兒找出最有利的線索,形成靈活有效的策略。
5、讓孩子參加家庭計劃,如星期天要做完的事有:參加集體活動,外出吃飯,買衣服,拜訪老人,怎麼安排才合理?讓孩子有「想想之後再做」「想尋求最好的方案」的意識和習慣。
野趣夏令營每年的課程都會設置培養孩子策略思維的課程,如地壺球、真人波比足球、棍網球等等。老師們會在活動開始前讓孩子們進行小組討論,出場的順序、明確每個人在團隊中所處的角色和職責、商量戰術。在遇到問題時,老師也會讓孩子們自己尋找解決方案。孩子們可以在玩的同時就可以提升自身的策略思維能力。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一環扣一環的漫長博弈」。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洞悉周圍人的行為習慣,對自身行為做出有效預判,指導自己做出正確決策。這樣我們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加沉著大氣、收放自如。
文獻來源 |
早早社:《如何培養孩子的策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