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璐 通訊員 粟青梅
在長沙,有這樣一家醫院,她實行「一院三址」的運行模式,從兩院合併到新院建成,12年間,幾經變遷,成長為一所總佔地面積達180餘畝、開放床位1700餘張,擁有骨傷科、臨床藥學、針灸康復科、肛腸科等多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專科的綜合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不忘醫療服務初心,牢記人民健康使命」,這顆冉冉升起的醫療之星用這份始終堅守的信念,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一份感恩之禮。金秋九月,記者走進了這家醫院——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
急救禮:
讓患者不僅「送醫快」,而且「治得好」
2006年9月,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星沙新院建成開業。2007年初,在政府主導下,始建於1958年的原長沙市中醫醫院與始建於1959年的原長沙市第七醫院成功合併,自此,醫院本部、南院、東院「一院三址」的格局正式形成:本部設在星沙,主要承擔長沙市東部和長沙縣區域範圍的醫療急救任務;南院(長沙市骨傷科醫院)為原長沙市中醫醫院,地處繁華的南門口;東院為原長沙市第七醫院,位於火車站附近。2009年,醫院成功晉級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位於星沙的醫院本部,填補了長沙縣沒有大型醫院的醫療空白,迅速成為該縣醫療中心。為加強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2007年,以醫院為依託的長沙縣120醫療急救中心掛牌啟用,經過多年發展,一張以縣域5家醫院和5家中心衛生院及30個鄉鎮衛生院連接起來覆蓋全縣的急救網絡已經形成。近5年來,有效接警76747次,救治病人56938人次,應對突發事件901人次,協助110有效處置1101人次,救治三無病人746人次。
「急救人群中,腦卒中患者佔很大比例,他們的救治更是與死神的賽跑。」9月5日上午,接受記者採訪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腦卒中中心醫療總監段繼新帶領其團隊剛剛成功救治一名急性腦卒中患者。56歲的徐先生(化名)患糖尿病高血壓病多年,且有腦梗塞病史兩年餘,9月4日晚12時許起床時摔倒,未予重視,次日8時許家屬發現其失語、右側偏癱、口角歪斜、流涎,才急忙呼救,通過120急救車來到醫院。醫院立即啟動腦卒中綠色通道,段繼新主任帶領團隊為徐先生行支架取栓,順利為其開通閉塞的基底動脈,術後徐先生神志恢復,言語及四肢活動尚可。
段繼新主任介紹,多年來,在醫院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神經外科得到了飛躍發展,先後成為長沙市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主委單位、長沙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及長沙市神經外科質量控制中心掛靠單位。科室以規範化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及椎管內腫瘤、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及椎管內畸形、血管內(介入)及顯微手術治療腦血管病為特色。開展了多種高難度手術,在治療過程中不斷規範診療流程,積極建立通暢的重症腦外傷、腦血管病的急救綠色通道,保證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手術及系統的專科治療。目前醫院重症顱腦外傷、腦出血的救治能力已經達到省市領先水平。
幫扶禮:
讓醫療援助出得了國門,也下得了基層
「剛到馬尼拉機場時,一位接我們的僑社首領就急切地向我陳述他的病情,希望得到中醫治療,次日,我通過『四診合參』給他開了中藥,幾天後在我們離開馬尼拉時,他的病已通過內服中藥而痊癒。」這是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卿照前出訪菲律賓時寫下的「醫生手記」。
2016年9月,國務院僑辦委託長沙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選派6名中醫專家參加中醫關懷訪問團,赴菲律賓、斯裡蘭卡和印尼為海外僑胞開展義診活動,卿照前和醫院南院針灸科主任熊健應邀參加。隨後的2018年、2019年兩年間,卿照前還兩次參加湖南僑辦組隊的「中醫關懷團」,前往澳大利亞和歐洲多地,為當地僑胞進行義診等服務。目前,醫院走出國門的中醫專家有近10位,讓傳統的中醫藥文化走向海外,傳播得更深遠。
與此同時,醫院的幫扶工作不僅僅停留在義診等「授人以魚」上,更在於「授之於漁」。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文漫紅,先後兩次參加援非醫療隊,在獅子山工作整整6年。2015-2017年,醫院還先後派出副主任醫師譚一菁、主治醫師鄒志鴻、楊亮赴非洲進行醫療支援。
將醫療援助推出國門,也要讓其「沉下」基層。十餘年來,醫院深入周邊社區、村鎮、企事業單位、敬老院等處為居民開展健康教育講座、義診等活動共計400餘次,惠及民眾4萬多人,發放健康教育資料20餘萬份。
醫院與近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籤訂了雙向轉診協議書,開展「手牽手」活動,實行醫療資源共享,對基層醫療機構轉檢患者來檢查實施先掛帳後結算的綠色通道管理,對雙向轉診的危急、重症患者專人負責接待,全程陪同,10年來共接待轉診患者4萬餘人次。與醫院周邊40多家企事業單位籤訂了醫療協議書,對其工傷以及危急、重症患者開放綠色通道,為其提供健康支持和醫療保障。
從2010年起,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認真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分別與懷化新晃縣中醫醫院、湘西州保靖縣中醫醫院、邵陽市城步縣中醫醫院3家基層醫院籤訂了對口支援協議書,積極開展交流和合作,認真落實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人員交流等幫扶任務。近年來,共選派出內、外、婦、兒、針灸、護理專業等近200名醫務人員到受援醫院開展工作,並選派近20位專家進行半年至1年的駐點幫扶。共組織業務學習專題講座近200次,組織業務大查房、死亡病例討論70餘次,開展手術400餘臺,接受義診及諮詢6000多人次,進行健康教育宣教1.3萬餘人次。免費接收對口單位200餘名醫護人員進修學習,為對口幫扶單位捐贈相關醫療設備30餘萬元。
2016年起,醫院和芙蓉區文藝路街道、火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長沙縣金井鎮中心衛生院、果園鎮衛生院等5家單位建立「醫聯體」,通過派駐醫師「全日制」坐診、查房授課、業務指導等方式,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能力與服務水平,特別是與青竹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緊密型醫聯體合作關係。2019年,醫院作為長沙縣、芙蓉區醫聯體建設牽頭單位,基本實現了長沙縣、芙蓉區醫聯體建設全覆蓋,縣、鄉鎮(街道)兩級醫聯體單位增至30多家。
強院禮:
中醫要傳承,也要創新
「中醫依靠的是傳承,但是同時也需創新。醫院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大力培育專業人才,積極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打造了一支專家型、學者型名醫名家隊伍,推動醫院各項工作的有力開展。」醫院黨委書記鄧雄飛介紹,近5年來,醫院共選派人員到國內外知名院校進修培訓2381人次,公開招聘工作人員653人,引進專家13人,學科帶頭人3人,碩士以上骨幹138人。
本部骨傷科一病區副主任魏利成博士,就是該院培養的一名中西結合治療骨傷「創新型」醫學人才。
22歲的小霞(化名)是一名湖南女足專業守門員,在一次撲球時的高彈跳時,出現膝蓋劇烈疼痛,到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韌帶損傷,這個診斷對於小霞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我才22歲,我不想就這樣離開心愛的球場!」心有不甘的小霞四處詢問,終於通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擅長治療關節運動與損傷的醫院本部骨傷科一病區副主任魏利成。魏利成在接診後,為其進行了詳細檢查和評估,最終決定使用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韌帶重建。手術後,魏利成為小霞量身制定康複方案,通過中醫手法推拿、藥膏敷貼、康復鍛鍊等治療半年後,小霞徹底康復,滿懷欣喜地重返了夢寐以求的足球場。痊癒後的她將這位「運動傷」修復專家介紹給了很多隊友、師妹們,而通過魏利成的治療,這些足球女將們都得以重返賽場。「前幾天這群小姑娘們還來給我報喜呢,她們獲得了湖南省女足聯賽冠軍。」魏利成笑著說。
魏利成表示,韌帶重建,除了對關節鏡微創手術要求較高外,手術後的康復也尤為重要,而中西醫結合治療韌帶損傷,正是醫院多年探索創新的結果。
與此同時,中醫傳承工作也一直在路上。該院骨傷科主任醫師劉定安獲評「全國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他通過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將自己的所學傳授給繼承人, 為醫院培養輸送了大量的專業骨幹人才和行政管理幹部。目前,醫院共有「長沙市名中醫(名中藥師)傳承工作室」 8個,國家級、省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4人,張志強、劉定安、蔡進為湖南省名中醫,辛曉春、黃鷹、卿照前、蔡植、杜革術、譚迎春、雷波、趙郴為長沙市名中醫,鄧曼靜為長沙市名中藥師。這些中醫藥專家們作為學術繼承指導老師,毫無保留地「傳、幫、帶」,為醫院培養了大量的專業骨幹人才。
12年奮鬥,這所年輕的醫院朝氣蓬勃,厚積薄發。談及未來,醫院院長周繼如信心滿懷:「我們將認真落實『兩個責任』及『一崗雙責』,引領醫院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加大對已有重點專科及名醫工作室的建設支持力度;爭取到2024年,臨床醫療人員碩士研究生比例達70%以上;構建中醫院方保健服務體系;繼續推進『網際網路+智慧醫院』建設……一切的努力是為了下個十年,下個十年,讓我們再為祖國母親送上一份更豐厚的健康醫療『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