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記者景豔對多家兩岸婚姻家庭進行了系列採訪報導。以下是她新採寫的一篇報導,題目是《兩岸婚姻異國戀》。
和信裕豐(大連)實業有限公司王曉光和他的臺灣太太莊怡靜2010年3月結婚,到現在剛好滿4年。過去,兩岸婚姻的模式,幾乎都是單向的臺灣男娶大陸女,現在有愈來愈多臺灣女性嫁給了大陸男性,兩岸婚姻狀況呈現了越來越多的雙向交流模式。不只是大小戀,不只是名模嫁富商,不知不覺之中,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臺灣媳婦大陸女婿的平常故事,已經越來越多。王曉光和莊怡靜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們的愛情故事開始於美國。
水到渠成的留美戀情
當時,王曉光在一家華人旅行社當主管,莊怡靜是一位眼科醫師助理。他們都是碩士畢業之後留在那裡工作的。
兩人相識於一個中秋節的家庭聚會,感情升華於一個情人節的邀約。按王曉光的說法是當時大家不過是普通朋友,但恰好都沒有約,就打了個電話說要不要一起吃個飯。
按莊怡靜的說法,情人節有很多所圖的人邀約,自己就選了一個最沒有所圖的人就一起吃個飯。
從所謂無所圖到最終步入婚姻殿堂,情感的交融還是最主要的原因。來自大連的王曉光見慣了相對粗獷的東北女孩,眼前這位細膩、賢惠、溫柔的臺灣女生很快就打動了他:「我的條件其實很簡單。首先,當時年齡偏大,母親身體不好,以結婚為目的,這是前提條件;第二,要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談得來,性格合得來。」
從戀愛到結婚,曉光和怡靜經歷的是水到渠成的愛情,回想起來,兩個人說似乎沒有什麼浪漫的事情發生,但是一兩件不經意的小事也常常會讓兩個人回味不已。怡靜和曉光的生日就差一天,曉光11月15日,怡靜11月16日,結果一次不翼而飛的生日到怡靜現在還耿耿於懷。
那是婚前怡靜的一個生日,兩個人商量著回大陸時過,曉光在美國訂了當地15日的晚上11點的飛機,想著16號到大陸,沒有想到因為時差的緣故,下了飛機已經是17日了。怡靜的生日就這麼在飛機上消失了。以致於後來兩個人就商定著以怡靜的生日為兩個人共同的生日。從婚前互贈禮物到帶著雙方父母一起吃個飯,簡化的形式背後是更濃的家庭氛圍。
怡靜比曉光小一歲,結婚時兩個人都已經過了而立之年。怡靜說自己原先也沒有想到說會找一位大陸男生作為自己人生的另一半,而在美國,一切就變得自然而然,她認為除了彼此之間的吸引認同之外,還與近 年來兩岸同胞留學美國比例變化的背景有關。
怡靜說,如果在臺灣長大,接觸到大陸男生的機會會比較少,除非外派到大陸。初到美國時,大陸學生相對不多,臺灣學生與大陸學生的往來也少,而後來,大陸去美國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多,「想不接觸都不可能。」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13年《開放門戶報告》顯示,2012-2013 學年被美國高等教育機構錄取的大陸學生人數從19.4萬人增加到近23.56 萬人。比前一年增長了21%,佔赴美國際留學生的75%,在所有派遣學生赴美的國家中仍居第一位。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地區留美學生數曾居全球首位,但在1994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滑,到現在約減少三分之一。「國際教育協會」總裁資深顧問布魯門薩認為,中國大陸中產階級崛起是留美人數增加的主要動力,同時,美元匯率走低等因素也減少了學生赴美留學成本。大陸留學生比例的增加也為兩岸的男男女女增加了相識相戀的機會。
曉光介紹說,早期大陸赴美留學生多是公費的,來自北大、清華,家境比較一般的同學,他們學習之餘一般都是去打工,而不會花時間來交朋友。而且,那時,兩岸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能力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兩岸留學生也很難玩到一起。隨著中國經濟越來越好,出國越來越多,大家的交往顯得越來越平等,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還經常會互相參加對方舉辦的新年聯誼等各種活動。
期待一起慢慢變老
一次偶然的回國讓曉光下決心留在了大陸,怡靜也就跟著先生回到大連,開始了她全職太太的生活:「沒有辦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到目前為止,小朋友在美國生活的環境會好一些,但是,我和我爸媽的想法都是先生在哪裡,太太就得在哪裡。當我們有了小孩子之後,我又比較傾向於自己帶小孩子。先有老大緊接著又有老二,就沒有時間工作了。」 曉光說:「這部分,是她作了犧牲。」
從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場女性轉變為一位家庭主婦,從美國到中國,從南方的臺灣到北方的大連,怡靜說自己剛開始真的有點不適應,沒有人際交往圈,吃不慣東北的飯菜,但是,在家人、朋友及政府部門的關心體貼之下,通過一些「太太會」、兩岸聯誼活動,以及先生本地的交友圈,怡靜也慢慢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據臺灣內務部門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至49歲適婚的臺灣人中,女性未婚比率40%,其中有五分之三的未婚女性坦承「遇不到理想的適婚對象」。女性初婚年齡不但向後延,更呈現學歷愈高未婚比例愈高的情況,女性人生價值的方向相對比較多元,例如家庭、婚姻、社區等,而男性生活重心會偏向於事業。近些年來的網絡調查數據顯示,相對於更加強調「君子遠皰廚」的男性來說,願意為老婆煮飯,更懂得怎麼疼老婆的男性更受歡迎。在不少臺灣網站上,關於臺灣女嫁給大陸男的討論激增。類似於「臺灣女嫁大陸男幸福指數相對較高」的話題,PTT上幾乎每天都有。在莊怡靜眼裡,自己的老公也具有這樣的長處,雖然家裡請了阿姨,但先生偶而還是會露上一手。怡靜很肯定地說:「他很會做飯。東北男生會比較大男子主義,就是什麼事都希望他來作主。我基本上是不大關心,很多事都隨便,兩個人現在共同的目標和專注力都在孩子身上。現在感覺也還不錯,他已經算是東北男生裡面很細心的了。」
曉光的家境還算不錯,父親在外從事建築工業,母親1992年因遭遇車禍而下半身失去了知覺。為了照顧母親,曉光和怡靜在距離父母家很近的地方租了房子。有時間就會過來陪陪長輩。他們說,和老人相處的法寶就是順著老人的心意,不然老人不開心了大家也都不會開心。怡靜的母親現在臺灣,因為先生往生了,就和怡靜的姐姐住在一起,順便還幫助曉光和怡靜帶大女兒,怡靜就大約每三個月回臺灣一次,既是給小寶寶打預防針,也是順便看看母親。曉光說,現在去臺灣要比以前方便多了。
有人說,所謂婚姻就是兩個相愛的人,在經歷平淡,折磨,厭倦之後相依為命的感覺。 也有人說,婚姻就是兩個人的鬥爭與妥協,在「較量」之中,影響著對方,也受著對方的影響。和大家看多了的電視劇不同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不可能永遠是那麼小資、浪漫又高雅,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磨出了對彼此的依戀,嗅著彼此熟悉的味道走了下去。儘管是兩岸婚姻,曉光和怡靜對於未來的期待和大多數為人父為人母的小夫妻沒有什麼不同。
曉光說自己的性格比較急,喜歡做事乾脆,但太太比較慢熱,就容易有些小摩擦,但不會影響感情。他的理想是50歲退休,以後不為錢工作而為樂趣工作。太太的責任就是把小孩子照顧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 地成長。
兩個孩子都具有雙重國籍,怡靜希望小孩子先在大陸接受教育,以後再到美國去,讓她們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環境、教育方式,「讓她們去試,不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來這麼大。」
在對兩岸婚姻家庭浮光掠影的採訪中,我常常會問他們彼此之間做過的最讓對方感動的事情。這其實是很多夫妻內心裡都很想問對方的事情,只是有的人問有的人不問,有的說有的人不說。但是,我相信任何一對夫妻腦海中都曾經有過那樣一幅深深烙在腦海中的畫面,有過那樣一個心弦撥動的時刻,不經意但常回味。
王曉光:「我太太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她會突然愛兩個女兒超過愛我。因為她對女兒及對我媽性格的包容,讓我們這個家庭很和諧。她能夠為我來到這邊,放棄那邊的生活環境,讓我非常感動。」
莊怡靜:「一個具有大大咧咧民族性的東北人,會那麼細心地照顧我,放下身段,對這麼一個大男人來講也是不容易的。我在懷老二的時候,妊娠反應很強,東北菜吃不習慣,他就馬上幫我訂機票讓我回臺灣,公婆也必須忍住思念,配合著讓我把老大帶回去,等過了好幾個月再一起回來,這是需要包容的。」
雖然太太沒有工作,但是王曉光會把自己掙的錢都交給太太,讓太太安心。怡靜戲謔地說:「我們之間有什麼讓人感動的事嗎?我怎麼都不記得?」
曉光深深地看了太太一眼:「不是才剛開始嗎?等我們80歲的時候坐在一起再談感動哈。」
正如一首歌的歌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年邁時的手牽手,夕陽下的肩並肩,願這樣的畫面永遠定格在風清雲淡、落霞滿天的美好婚姻結局當中吧。(方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