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導演的眼中,威尼斯電影節似乎沒有坎城電影節的地位高,因此,每年的影展宣發上,坎城電影節的聲量總會很大。一方面是因為坎城很會自我炒作,因此它的電影商業化更完整;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威尼斯電影節對華人特別垂青,太容易得到反而不珍惜。坎城電影節創辦都快百年了,參展的眾多華語電影中,金棕櫚獎只給過《霸王別姬》一部,所以中國影人格外較真。
就像有人說「坎城是個高級版的名利場,是販賣藝術的地方,並不是藝術電影的烏託邦。」相較於坎城影展爆出來的女星假摔、比基尼裸體、導演放鴿子以及情色交易,威尼斯電影節更加純粹一些。
坎城電影節雖然創辦之初它曾頒給《八部半》這樣的藝術片,但現在我想它不會把金棕櫚頒給一部在各地影院沒人看或者不予上映的電影。像近些年的《寄生蟲》《小偷家族》《我是布萊克》等片,不可否認都是好片,但也都是有商業特質的,其票房在任何地方都是不菲。
可是相比於坎城的不斷商業化,威尼斯電影節一直有著一種獨立於世界各大影展的特質,某種意義上講,它有意地避免商業化,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威尼斯電影節的追求在當下各類影展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非常可愛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它更甚於坎城的原因。它評選的片子也很少與其他影展重疊,如《伊萬的童年》《羅生門》《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等片,在未得獎之前幾乎都是無人問津,足以見得其品味的獨特性。
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電影人拿出參展片子都是藝術片,自然不會被坎城影展認可(個人認為《霸王別姬》還是有商業特質的),自然會被威尼斯電影節垂青。侯孝賢的《悲情世界》、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就2005年到2007年間金獅獎連續三年頒給華語導演。在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僅有四位導演拿過兩座金獅獎,其中張藝謀和李安就佔了兩個名額。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而坎城電影節在14年後創辦第一屆,柏林電影節則是19年後創辦第一屆,也因此,它有一個名頭——「電影節之父「。在創辦之初,它的宣言便是」為嚴肅電影而生,為創新電影而活「。雖然說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威尼斯電影節評獎呈現出極端的政治取向,但是二戰後它有了深刻反思,並進行了一系列革新精神。
」為嚴肅電影而生,為創新電影而活「這塊金字招牌,在擺脫法西斯控制之後,威尼斯電影節一直奉為圭臬。隨後十年中,它進行自我革新的同時,也為那場戰爭做出了反思。同時代的各大電影節都娛樂至上的時代,它顯得獨闢蹊徑,金獅獎的獲得者大多為反戰題材,如《羅維雷將軍》《大戰爭》《通過萊茵河》等,《伊萬的童年》更是威尼斯電影節發掘的經典之作。
如果說《羅生門》改變了日本電影格局,那麼,威尼斯電影節則改變了《羅生門》的歷史定位。要知道《羅生門》在日本上映之初,惡評如潮,認為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爛片,票放慘澹,這讓生性敏感的黑澤明跌入谷底,遭遇到了事業的危機,整個人一蹶不振。可誰知道,這樣一部被公認的「爛片「送到了威尼斯電影節居然獲獎,之後立刻引起關注,被捧為影史經典,也讓黑澤明起死回生。
除此之外,新浪潮左岸派也是威尼斯電影節發掘的。當年《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這部片子根本無人知曉,直到它獲得金獅獎,才被人們極大關注,而新浪潮左岸也因此進入到電影圈的主流視野。可以說,威尼斯電影節引領了其他電影節的藝術取向,在《去年在馬裡昂巴德》之後,新浪潮左岸派的阿倫雷乃、瓦爾達、帕索裡尼、安東尼奧尼等導演被坎城影展、柏林影展關注並給予了肯定。
坎城電影節我一直認為它就是一個圈內人的名利場,每年這些人聚在一起,進行著炒作或者交易,藝術性相較於威尼斯電影節是在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坎城電影展只對內部影人開放,影迷幾乎沒有參與的可能。它所有的新聞都是通過媒體炒作,就像是密室洽談,由於觀眾無從知曉,總是好奇裡面發生了什麼,因此它的新聞關注度總是很高。
相比於坎城影展僅限於圈內人狂歡,威尼斯電影節實在親民許多。它的影展是公開化的,影迷只要花五歐元就可以進入會場觀影,它還特地把紅毯安排了一個公共區域,觀眾不僅可以圍觀走紅毯,自己也能在紅毯上轉一轉。與某個明星偶遇,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
總之,如果你是圈內人,想要炒作自己或者做電影交易,那就去坎城電影節。可如果你是一個普通觀眾,或者真正追求電影藝術,那麼威尼斯電影節是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