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的應身有三十二數及三十三數之說。貼近民間的說法為三十三觀音化身,玉雕觀音也多以此三十三應身為造像基準。
觀音心性柔和,儀態端莊,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災解難,遠離禍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在《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中說,世間觀音相皆是觀世音的應身而非本相。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4]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玉雕觀音是玉器中最常見的題材,觀世音者,世人稱念此菩薩名之音而獲救,故云:觀世音者,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拔苦與樂之意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相,唐朝以後常做女相,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或譯作觀自在,古譯作觀世音,唐朝因避諱太宗李世民的「世」,故略稱為觀音。所以現在和田玉雕刻中仿唐的觀音一般雕刻成為男相,而且高檔的觀音的墜飾也常雕為男相,可能有追本溯源的意思。
觀音心性柔和,儀態端莊,佩戴者可消彌暴戾,遠離是非,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災解難,遠離禍害。俗語說「男帶觀音女帶佛」,就是希望男士們能借觀音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多一些象觀音一樣的慈悲與柔和,自然就得觀音保佑平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