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老楊受邀去一些朋友的公司、單位,給大家進行運動鍛鍊和營養知識講座時,普通上班族提問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
我知道運動鍛鍊很好,可是要怎樣才能堅持?
包括一些有運動習慣的老鐵,也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好不容易帶朋友來鍛鍊幾次,可為什麼他們都堅持不下來?
這個問題實在太普遍了,值得單獨寫一篇推文來講講它。
運動鍛鍊本身,確實不是一件特別值得高興的事情,像老楊已經練了八年,還時常會糾結於,昨天沒休息好,不太想練,今天事情太多太累,不太想練,隔壁生小孩了,不太想練。。。
首先咱們要明確,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把運動鍛鍊看成是一件艱難的,打心底裡不願意去做,又不得不咬牙逼著自己做的「任務」。
所以你才需要「堅持」,也更容易失敗。
這點很容易理解,我們的大腦,天然是喜新厭舊的,尤其是單調的重複再重複,比如流水線上手腳不停神態麻木的工人,比如格子間裡眼神空洞頭頂微涼的程式設計師,如果你去問他:
你快樂嗎?
那肯定會迎來他們關愛的眼神。
運動鍛鍊也類似,它的本質是通過不斷的重複重複,建立高效的大腦神經連結(這跟學習是一樣一樣的),然後動作才做的越來越熟練,越高效,從而獲得進步與成長的正向反饋。
——這才是你眼裡那些養成運動習慣的朋友,能夠「堅持鍛鍊」的真相。
那我們要怎樣讓大腦去接受,而不是排斥這種單調的重複呢?
其實並不複雜,大腦雖然傲嬌,但其實也很好騙。
(飯飯:老頭子,你不怕我以後拔你管子?~~~)
先思考個問題:
為什麼連浪漫自由主義巔峰的三和大神,也願意去流水線幹上一天?
因為他能明確預知:
幹完這一天,就能玩三天。
所以在生產線上的每個小時,都無非是讓你離這個獎勵更進一步。
這是大腦的第一重獎勵機制:多巴胺。
多巴胺的本質是獎勵,更確切地說是期待獎勵,而不是直接提供快樂。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明確你想要通過運動鍛鍊,來達到什麼目標,排解壓力?提升健康?改善形體?增強力量?還是,增強某些特定的運動表現?
每種運動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你的主目標,與這些運動的獨特價值並不契合,那麼就是低效甚至南轅北轍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排解壓力舒緩情緒,那麼瑜伽是非常好的選擇,它非常講究通過呼吸與核心的控制配合,來達到大腦與身體的和諧,這種心靈層面的東西。
可如果你的目的是減脂塑形,那麼你偏偏選擇了效率極低的路徑,明明有其他更高效的手段。
之後呢?
即使你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功課,確定現在自己選擇的路徑,就是高效的那條,但是運動鍛鍊對身體的改善,畢竟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你練三五天就有立竿見影的變化,那麼我們要怎樣度過這段開始,也是相對來說最為艱難的時間?
這裡就需要大腦的第二重獎勵機制:內啡肽,輪到它出場了,它提供的欣快感,主要是「成就感」。
運動鍛鍊的刺激過程中,本身就能產生一定的內啡肽,比如長跑的「極點」過後,人會感到振奮愉快,很顯然,它對運動的強度和時長,有一定要求,如果你每次鍛鍊都只是在劃划水,那麼肯定是無法享受到這部分內啡肽的刺激。
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的研究,人體產生內啡肽最多的區域以及內啡肽受體最集中的區域,是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那麼很顯然,另一部分的內啡肽,來自學習正確的技術動作,把動作做的越來越熟練,越高效,所得到的反饋。
這才是「堅持鍛鍊」的終極武器,相比身體的改善,技術動作的學習和進步,是肉眼可見的,從舉不起來一根20公斤的奧杆,到舉起30公斤,這個變化足以在幾天,甚至一兩次訓練裡面就發生(如果你得到正確指導的話),那麼這種成就感,已經足夠掩蓋單調重複所帶來的枯燥乏味了。
你可以問問身邊的任意一位朋友,規律運動鍛鍊一年以上的,就從來沒有一個人是要逼著自己去「堅持」,只不過他們會善用上述這些手段,來引誘大腦,讓它暫時忘卻訓練的痛苦。
很顯然,你的準備工作做的越足,耗費了更多的腦細胞去學習和思考運動鍛鍊這件事情,就越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路徑,從而享受到它帶給你的正向反饋與激勵。
老楊你太囉嗦了,就沒有簡單一點的辦法?
跑步還用學?我三歲就會跑了;
舉鐵還用得著人教?全網都是什麼動作練哪塊肌肉的視頻和動圖;
嗯,雖然大腦很好騙,可如果你騙都不願意花心思去騙它,
那麼,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