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期間、甚至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史達林格勒戰役前後持續199天。
為了阻止納粹攻勢,人員還未完全撤出,就要求炮火轟炸的悲壯橋段,更是不斷上演。誰都知道,接下來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
因為戰役規模實在太大。戰爭期間的傷亡人數始終無法準確統計。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蘇聯還是納粹,甚至是普通的平民,都遭受到了嚴重損失,平均下來,每小時至少有400多人倒在戰場上。
納粹德國國防軍精銳,也是進攻史達林格勒的主力部隊,德軍第六集團軍近乎全滅。更有21個德軍師的番號被直接從序列中抹去。
對於納粹而言,雖然可以通過徵兵彌補兵力缺口,但沒有老兵的帶領,想要迅速形成戰鬥力基本不可能。
蘇軍方面的損失更為嚴重,近474871人犧牲,650878人受傷或被俘,合計傷亡1129619人。
至於史達林格勒自身,早在1942年9月初,納粹那近2000架次轟炸機的狂轟濫炸,居民區被摧毀近80%。
再加上後來的城內巷戰,戰後的史達林格勒,城外入眼皆是彈坑,沒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城內到處斷壁殘垣,沒有一座完整的房屋。
原本居住在史達林格勒的近60萬居民,戰後僅有7500多躲在下水道、地下室、甚至是郊區洞穴中的人才得以倖存。
食物、生活用品等必需品更是不用多說,太多有去無回的案例,讓這些倖存者就算碰到老鼠,也會毫不猶豫的抓住。
赫然人間地獄。
可問題是史達林格勒並非莫斯科,不是蘇聯首都,城內的那些工業基礎也因為納粹的狂轟濫炸而毀壞殆盡。那為何雙方寧願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也要去爭奪呢?
單從地形來看,史達林格勒所在的這一片,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四周都是平原,充其量就是伏爾加河的滋潤,讓史達林格勒的氣候比較宜人。
可這是戰爭,不是過來旅遊的。
廣闊的平原地形,對步兵行軍沒有什麼好處,但對裝甲部隊而言,卻顯然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別看二戰初期,蘇聯的T-34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以76毫米口徑火炮的優勢,一度逼得德軍三號、四號坦克抬不起頭、肝火大勝,不得已加快新型坦克的研發進程。
但因為工業基礎的落後,蘇軍在裝甲維護上落於下風,再加上戰場的消耗,比如1941年6月爆發的明斯克戰役,不到20天的時間裡,蘇聯在坦克上的損失就高達3332輛。
截止莫斯科保衛戰,所有能用的坦克加起來都不超過8000輛,其中還有2400輛部署在遠東,剩下的也還有大部分部署在內陸,真正部署在前線的,都不到2000輛。
這點其實從保衛戰初期,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那32萬人的兵力,卻僅僅只有240餘輛坦克的數據中,也能看出一二。
自此以後,蘇聯再也沒有在裝甲方面取得什麼優勢。反而德軍的裝甲優勢是越來越強,黑科技頻出,好比1942年正式服役的虎式重型坦克,一直到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都一直以強大的性能活躍在戰場第一線。
這種情況下,一旦納粹德國攻下史達林格勒,首先受到威脅的,就是1942年1月才剛打完一場艱難保衛戰的莫斯科。
兩者中間,全是平原,直線距離只有1000公裡左右。
沒有裝甲優勢的蘇聯,想要在平原上阻截納粹德軍,無疑是難上加難。
除此以外,史達林格勒的南邊,就是蘇聯最古老的油田,巴庫油田,以及包括羅斯託夫州、北高加索等地在內的重要農作物產區。
這裡還沒算圍繞頓河以及伏爾加河構建的內河航運體系,以及史達林格勒那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網。
簡單來說,一旦納粹德軍控制了史達林格勒,就等同於切斷了蘇聯石油、糧食等重要物資補給路線,掌握蘇德戰場主動權。
當然,這些資源也正是納粹德國所迫切需要的,發動#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目的,也主要就是為了這些資源。
希特勒曾對第六集團軍上將保盧斯說過,「如果我拿不到石油,那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此前的莫斯科戰役,已經讓納粹德軍元氣大傷,喪失了繼續全線作戰的能力。只能局部作戰。
而且因為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太平洋戰爭也爆發了,如果不能趁著美軍尚未捲入歐洲戰場的空檔,儘快結束蘇德戰爭或儘可能削弱蘇聯。
一旦美軍捲入歐洲戰場,面對經濟資本雄厚,工業體系同樣發達的美國大兵,已經雙線作戰、疲於應付的納粹德國該怎麼打?
蘇聯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巴巴羅薩計劃的突襲,納粹德軍的閃電戰術,起步較晚的工業體系。
讓其在1941年夏秋季就已經接連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實打實稱得上全城總動員的莫斯科保衛戰,也只是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的首次勝利。
顯而易見,史達林格勒失守,先不說在士氣上會是一個嚴重打擊,已經傷痕累累的莫斯科,也根本無力承受納粹德軍的再一次進攻。
所以,對雙方而言,史達林格勒,都絕不僅僅只是一座城市那麼簡單,而是承載蘇德戰爭未來走向的化身。
對於納粹而言,打不下也要打,一旦失敗,蘇德戰爭、甚至是整個二戰,納粹德國將再也沒有扭轉戰局的機會。
對於蘇聯而言,守不住也要守,就算史達林格勒一片廢墟,就算是丟了,就算是戰死,也要搶回來,讓史達林格勒在烈焰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