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賽季,全世界足球專家就都指出:國米要看到最好的埃裡克森,需要提升一些環節的球員水準。
所以,從國米官宣阿什拉夫加盟時開始,人們就期待著看到兩人聯袂出場,想看看阿什拉夫是不是「解鎖」埃裡克森的鑰匙。在國米第三場季前賽裡,兩人如願首發搭檔,藍黑軍在梅阿查球場7-0痛擊意乙中上遊球隊比薩,丹麥人和摩洛哥人雙雙大放異彩。
國米前兩場季前賽,分別是5-0勝盧加諾、7-0勝卡拉雷塞。
但這兩戰,首戰阿什拉夫打上半場,埃裡克森打下半場。次戰兩人都沒首發,所以24-98連線,一直等到今天。
此戰,國米3412,埃裡克森在勞塔羅盧卡庫身後出任前腰,阿什拉夫出任右路飛翼。
比分7-0。簡單描述7個進球。
第一球,國米弧頂處連續傳倒後塞入禁區左路,佩裡西奇低平傳中,盧卡庫門前包抄破門。
第二球,勞塔羅傳入禁區,盧卡庫「架炮」,加利亞爾迪尼弧頂處勁射破門。
第三球,加利亞爾迪尼助攻,勞塔羅破門。
第四球,阿什拉夫助攻,埃裡克森弧頂處勁射破門。
第五球,勞塔羅憑藉個人能力,扣過後衛後在禁區左路勁射破門。
第六球,巴雷拉直傳,阿什拉夫右路突破低平傳中,勞塔羅成功戴帽。
第七球,丹布羅西奧前場右路精確傳中,埃裡克森前插頭槌叩關。
7個進球中,不乏精彩傑作,例如勞塔羅上演的「米利託式進球」等等。
但顯然世人更關注的是:第三球、第四球、第六球都有埃裡克森與阿什拉夫的連線配合。
一個進球是阿什拉夫突破後「倒三角」傳到弧頂,助攻埃裡克森打出招牌式的破門。
另外兩球異曲同工:都是埃裡克森傳給阿什拉夫後,國米實現提速,完成「守轉攻」,打出精彩快攻後破門。
比較典型的是國米第6個進球:對手前場進攻丟球,埃裡克森在本方禁區內一記長距離分邊球傳到右路,球提前量很大,阿什拉夫幾個健步衝上去得球後,將球橫敲給中路的巴雷拉,自己高速前插。巴雷拉心領神會,一記直傳,阿什拉夫就取得突破,然後輕鬆助攻勞塔羅建功。
如果把這種精彩的快攻比喻為一幅畫,阿什拉夫的突擊就是畫布上最具震撼力的色彩,而埃裡克森扮演的角色,是「構圖」。
這種快速轉換打出來,國米大帥在場邊喜笑顏開。
必須指出:比薩畢竟只是意乙水平,此戰畢竟只是熱身賽,不能草率的下結論。
但至少,在埃裡克森與阿什拉夫首次聯袂出戰的這67分鐘時間裡,兩人確實「調高」了所有看客的胃口——他們是理論上的絕佳搭檔,讓人們無比期待,新賽季當這兩人同時出現在球場時,國米能踢出令人心跳加速、熱血沸騰的好球。
投奔國米以來,阿什拉夫兩場熱身賽都有極為精彩的發揮,他證明自己絕非浪得虛名。
埃裡克森也用此戰的表現證明他改變境遇的雄心。儘管與他有競爭關係的森西確實狀態很好,但丹麥人也不遑多讓。
不過,國米也需要認清事實:要想看到這兩名擁有很強攻擊力的球員同時出場,球隊先得解決一個難題:攻守平衡。
上賽季國米嘗試3412效果不佳,不是因為孔蒂對埃裡克森有成見(相反,孔蒂很少稱讚個體球員,可他對埃裡克森這樣替補也不鬧情緒、出場就認真踢的球員屢送讚美之詞,幾次說他「絕對的好小夥子」)。
是因為國米現有的這幾名後腰,要麼矮,要麼瘦,要麼糙,有腳下的沒力量,有力量的沒腳下,無法在球隊打3412時保證攻守平衡。
上賽季孔蒂打了4場3412,試遍了各種後腰組合,丟了6個球,意杯慘遭淘汰,意甲丟分導致尤文成功「飛遠」。變回352後,球隊啟用一票工兵,反而靠防守穩住戰績,拿到亞軍,並殺入歐戰決賽。
這都是事實。
在意甲這片江湖,進攻出色的球隊可以贏口碑(比如「真藍黑」亞特蘭大),但如果一支球隊追求的不是口碑而是勝率,就必須有強硬的防守。
國米輿論環境惡劣,幾場不贏球一定會「地震」。指望像亞特蘭大一樣拿季軍也能贏得舉世喝彩?指望靠進球多滿足球迷的欲望?指望靠「性格足球」徵服那些以羞辱國米為職業的批評家?這不可能。
埃裡克森也好,阿什拉夫也罷,都擁有進攻端極強的威力,這不假。
但是,怎樣讓他們同時出場釋放進攻威力的同時,還不犧牲球隊的攻守平衡?這是一道不好解的難題。
如果能解決,那新賽季國米的「24-98連線」,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