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一些不文明或不合禮儀的事情進行批評指責時,當事人常常會甩出一句話,我又不是聖人。言下之意是說,我不是聖人,我做不到你們所說的高尚,你們的這些道德標準只能對聖人起作用,對我們一般人無疑是對牛彈琴。
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分析一下當事人的心理。他能講「我不是聖人」,說明他是了解聖人的,是知道一點聖人的修養境界和標準原則的。再者他否定自己不是聖人,說明已經意識到自己離聖人境界和標準還有很大距離。還有他認為自己是普通人,不能把聖人的標準強加到他身上,他做不到。
我們數來數去,古往今來中國的聖人也沒有幾個,最大的聖人是有著「至聖先師」之稱的孔子,在他之前有堯、舜、禹、湯、周公、伯夷、叔齊、伊尹、柳下惠、老子等,在他之後有孟子、子思等。如果算上其它領域傑出代表的話,當然也包括史聖司馬遷、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醫聖張仲景、酒聖杜康、茶聖陸羽、武聖關羽等。
說來也是,看看上面這些聖人,我們在他們面前根本算不了什麼,不管你是步入了多高職位,不管你是創造了多大財富,不管你是有多大聲名,我們都沒有資格和他們相提並論。不僅在才能上不可企及,而且在品德上也是望塵莫及。就像子貢稱讚他的老師孔子那樣,「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24》)他們像天一樣,已經成為一種象徵,一種精神,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
那聖人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從字面上看,《說文解字》曰: 聖,通也。通,達也。那麼聖人可以理解成通達之人,既通天達地,通古達今,也通人達才,通時達變,還能通權達理。
司馬光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
葛洪在《辯問》中說:「俗所謂聖人者,皆治世之聖人,非得道之聖人,得道之聖人,則黃老是也。治世之聖人,則周孔是也。黃帝先治世而後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 意思是說世俗所說的聖人,都是指那些治理國家的聖人,而不是指修道成仙的聖人。修道成仙的聖人,則是指黃帝、老子這樣的人;治理國家的聖人,則是指周公、孔子這樣的人。黃帝先治理國家然後升天成仙,這是偶爾出現的能夠二者兼顧的大才之人啊。
所以聖人我們可以歸納為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通達之人,才德完備之人,有治世之才,有得道之德,因此我們人人都可以說「我不是聖人」,來作託辭,來做掩飾,來逃避道德的譴責,來為自己不夠高尚的品行據理力爭。然而如果真的人人都這麼想,那人類文明的進步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當然有人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因為很多的人僅僅只是不夠高尚,但完全還沒有達到惡的程度。他們行走江湖,我行我素的立足點是不作惡,認為這樣就夠了。還有他們認為不文明的事情多了,不合禮的事情也太多了,不是他們中的某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舉止,而是幾乎整個社會群體都這樣。他們覺得沒必要抬高自己,把自己當聖人,用很高的標準來約束、指導自己。
誠然,在今天的世俗社會中,能夠踐行道德修養,能夠主動行善避惡的人畢竟不是多數,他們往往湮沒在萬千大眾中而不為人所了解,他們也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和層次。因此當一股小的力量在時代的浪潮,在歷史的趨勢下根本無法殺出一條血路,開創一個嶄新的、成功的局面,但我們是不是就這樣束手無策,默默放棄呢?
一部《論語》,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如何成為真正的士,真正的君子,努力向聖賢看齊,讓我們不要成為小人,不要成為鄉愿,說明人性是向善的,有積極身上的力量,有循規蹈矩的正途,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也能幫助和影響他人成為君子,那我們有又什麼理由放棄追求呢?
修養很難,成為聖人幾乎不可能,但努力成為君子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用質樸的心,善良的態度為人處世就是君子,推己及人,對他人關愛,對社會關愛就是君子。能夠成為君子,就能以聖人為目標,作參照,作方向。《易·乾》曰:「聖人作而萬物睹。」有德行的聖人一出現,天下都看到了。意思是說聖人作為一個典範,萬生萬物就會追隨。因為聖人能明白人民的疾苦,能明白萬物的道理,因此他能感通天下。
被章太炎評論「譽之則為聖賢、讞之則為元兇」的曾國藩說: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他認為,要麼做聖賢,要麼做禽獸,沒有中間的道路可走。說白了,要做人,就是要做聖賢,否則,那就是禽獸了。此話看似偏激,但卻切近事理。
我們知道,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他以一介布衣寒士躋身京師翰林院,立志「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時時以「君子當以不如堯、舜、周公為憂,當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他通過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修身之道,最終名氣天下,為世人所推崇,他就是以聖賢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不要以為目標太縹緲,太虛幻,太遙不可及,如果你是個學生,你刻苦學習,努力鑽研,那你就是聖賢。再比如說一個酒鬼,如果他毅然把酒戒了,他也是聖賢。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之一員,在不同的崗位充當不同的角色,我們有我們的欲望,有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我們也有我們的認知標準,也能大概區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所以當我們立志為善,竭力避惡時,我們也成了聖人。當我們完成了一個個小善,一次次成為聖人的時候,內心一定有達成心願的喜悅和快樂。而當我們對善抱以漠不關心和視而不見的時候,對不善抱以容忍和放縱的時候,我們也許和禽獸沒什麼差別了。
你我都不是聖人,但我們大家都可以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