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花園是失智長輩照護的重要空間,充足的日照以及自然的景觀環境對失智長輩的病情緩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為失智老人設計提供一個較為舒適和自在的生活環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失智老人認知能力的退化,減輕老人失眠的症狀,另外通過花園內的一些感官刺激,可以緩解老人的情緒,使其心情舒緩,通過環路設計還能對失智老人的遊蕩行為上予以滿足。對失智花園細節進行「療愈性」設計,除了能增強失智老人的安全感,還能減少護理人員的負擔,同時讓老人在庭園中感受到親切、自由、活力的居住氛圍。
正如和睿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失智機構的療愈性空間營造對於失智長者的作用至關重要,花香四溢、色彩豔麗的康復花園則最具天然療愈效果的場所,那麼康復花園又有哪些設計的要點呢,接下來和睿將聚焦失智康復花園展開詳細介紹。
◇基於失智長者需求的設計手法◇
失智症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 失語、 失認、 視空間功能損害、 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表現為特徵。要想做好失智「療愈性」康復花園設計,首先要了解失智患者心理與行為特徵,以此提供針對性的康復花園環境。
>>(1)生理特徵
除一般所了解的記憶障礙、行為能力等功能受損外,失智症患者往往伴隨著視覺障礙,視覺呈現平面效果且色彩分辨力弱;其次觸覺與感知能力也差,對於臺階、坡度等無法清晰識別。再者失智患者一般還具有時間、空間定位障礙,無法分辨方向與時間,經常出現迷路以及晝夜、四季不分等生理節律紊亂問題,因此在康復花園空間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失智長者的特點。此外,失智長者在不同階段還表現為不同的症狀,具體如下圖所示:
>>(2)心理特徵
根據相關研究,失智長者除了一般表現的抑鬱、暴躁、易怒、妄想等心理與精神特徵外,其認知水平在其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具有不同的表現。
>>(3)設計思路
當考慮到失智症早、中、晚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失智患者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也不盡相同,在失智花園設計時,應根據失智長者的病情階段及特徵,採用差別化的設計思路進行規劃。
◇失智療愈花園的設計策略◇
與自然環境的接觸,可以延緩失智老人病情發展,康復花園還具有療養與緩解症狀的效果,可以減輕老人的精神壓力,改善其睡眠障礙和攻擊行為等。通過失智照護機構中的「療愈性」感官花園設計,採用多樣形式,如室內花園、陽光露臺、室外花園、蔬果及植物種植等,不僅增加老人與自然相處的機會,也可以創造舒適的休閒與交流空間。
>>>(1)兼具安全性與活動性
失智康復花園內設置合理的感官刺激及康復活動設置,休閒空間及漫遊道路設計簡單明確,不易迷路,吸引長者走出室內參與活動,使花園具有生氣。比如花園中可以設置餵鳥區、籃球架、種植區等活動區域,可以引導失智長者更多參與集體活動與社會交往,有利於其情緒的改善。
>>>(2)趣味性與吸引力
康復花園設計時可以在創造安全環境的基礎上提供部分趣味性及挑戰性的空間,以激發失智長者對於探索康復花園的好奇心,如可以在康復花園中設置了部分隱蔽具有探索性的路徑,為長者提供挑戰自我的可能。
>>>(3)「療愈性」環境設計
考慮到失智短期記憶受損,但長期記憶尚存,因此可以將長期記憶作為與失智患者溝通的橋梁,利用回憶材料來幫助他們在懷舊中進行自我整合,逐漸認識和肯定自身價值,緩解不良情緒,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失智花園中布置刺激記憶的要素有助於喚起失智患者的記憶,如利用一些圖片、舊物件、熟悉的植物、雕塑等都可以作為刺激來觸發患者對過往的回憶。
>>>(4)「如家」的熟悉感
失智康復花園中熟悉的布景,可以為長者創造引發親切如家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中的事務,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自信心。比如讓失智長者參與花園的種植和打理,給花草澆水、照看盆栽、飼養小動物等,通過花園的人格化使長者感受到「泛家庭化」的親切感。
◇療愈性花園設計要點◇
>>>>(1)過渡空間設置
花園與室內應保持視線通透,公共區域儘量採用大面積玻璃的形式,一方面長者在室內可以觀察植物四季的變化,同時也可以吸引失智長者從室內走向室外,參與活動;
建築門口通向康復花園的過渡區作為室外景觀空間延伸,應設置有活動座椅,方便長者休息;
康復花園可以採用簡易門設計,可以輕易打開,避免長者因開門產生焦躁,讓人有一種回家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引發長者入內的好奇心;
花園外側通過高大植物將居所與繁忙的街景、停車場和其他會讓人增加焦慮感的景觀阻隔,儘可能減少令長者焦躁的因素。
>>>>(2)漫遊路徑設置
失智老人不同於一般老人的活動行為就是漫遊,在室外要提供安全的漫遊路線,「8」字形的設計路線不封閉,且始終可以讓失智老人回到起點,避免了老人漫遊遇到阻礙的而產生焦慮;
道路設計要簡單明了,道路上不應有臺階,斜坡的坡度不能超過2%。環線道路可防止人迷路,與主園路成90°角的次級園路不會引起人困惑,主次園路應在寬窄和鋪裝上有所區分;
提供部分挑戰性路線設置,但注意應相對隱蔽,供早中期失智患者使用,注意路線不應致使失智症患者迷路,同時提供部分探索路徑,可結合假山與水景進行設置;
環路邊界可以給人安全感,用牆、樹籬等材質區分場所,為花園創造柔軟的邊界線,將建築與景觀平緩過渡,並起到遮蔭效果;
漫遊環路中地標與導視的設計應儘量簡單,方便失智長者理解,避免出現抽象的圖形,以免引起長者的困惑。
>>>>(3)水景植物設計
康復花園中建議設置小面積水景,水深不宜超過20釐米,同時水景與路面應具有清晰界限,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使空間層次更豐富,視線更舒朗,有利於人沉思和冥想,安撫失智長者情緒;
芳香植物對患者有一定的康復作用,如可以通過設計蔬菜園、草藥園以及一年生植物的種植園,使患者參與園藝活動,改善病情;
通過採用失智長者熟悉的植物和材質也可以創造熟悉的環境,喚起過往記憶,產生「如家熟悉感」;
在康復花園內放置部分花園裝飾物、盆栽植物及其他獨立的構築物,最好設計成可移動的,可以根據不同活動改變他們的功能;
抬升花床使失智老人即使在室內依舊可以觀察到植物的季節變化感受四季,室外也可以不需彎腰就可感受到植物的觸感和氣味;
康復花園內花臺旁邊配置工具箱、 木材及肥料便於長者開展園藝活動。
>>>>(4)富有溫情記憶的空間設計
文化與活動可以喚醒記憶,可以失智長者的地域與時代背景,將一些傳統元素加以應用,在花園中添加日常生活元素保留過去的記憶,如在花園中添加晾衣繩,以此為長者帶來生活化的居住氛圍,也可以將座椅設置成公交車/火車等車座椅等,為失智長者創造生活化的場景。
(花園內木屋)
(花園內晾衣架)
(熟悉的牆繪)
通過對失智花園進行「療愈性」設計,為長者提供有自尊、有意義的活動設施和場地,如散步、 賞景、 運動、 園藝、休憩和社交等活動,並且創造親切、活力的環境,對於改善失智症病情的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