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調查行業興衰史:中國調查記者都去哪了?

2021-01-10 TechWeb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楚團長 

過去兩天,焦慮席捲全國,除了製藥公司的資本大鱷之外,還有兩個人物被意外牽出,他們就是著名記者王克勤,以及他在《中國經濟時報》的頂頭上司包月陽。

王克勤(左)和包月陽(右)

2010年3月17日,時任《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的王克勤,發表了一篇重磅的調查報導。兩個月後,籤發這篇報導的總編輯包月陽被免職,調去僅有20餘人的中國發展出版社工作。第二年七月,《中國經濟時報》調查部被解散,王克勤被迫離職。

已經是明星記者的王克勤,找新工作並不難,他在2011年9月加盟了《經濟觀察報》,任總編輯助理。但新工作並沒有幹多久,在2012年10月,《經濟觀察報》調查新聞部也遭到了解散,王克勤不久後便再次離開。

王克勤離職時帶走足足2噸重的上訪材料 2013年2月,北京

2018年7月22日,包月陽發了一條意味深長的微博:「有時候,時間能改變一切。有時候,時間什麼也改變不了。」

在這焦慮和憤怒的一天內,57159個轉發,7401條評論,65416個點讚。

不過,這些當年衝在報導第一線的人物,得到關注的時間總是短暫的,相信不久後,他們的消息就會被淹沒在綜藝八卦和明星緋聞裡。人們只會在事情降臨到自己身上時,才會問:「那些為我們抱薪取暖的人,他們都去哪兒了?」

王克勤和包月陽的遭遇,只是中國深度調查行業的一個縮影。這個曾經堅硬和驕傲的行業,凋零地無比迅速。根據中山大學張志安教授估計,現在仍在從事一線深度調查的記者,不過數十人。

深度調查行業的興衰,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包含四部分:

1. 曾經輝煌的過往

2. 日益衰落的紙媒

3. 凋零離去的記者

4. 深度報導的未來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1. 曾經輝煌的過往

朱鎔基的「五不」很出名:不題詞、不受禮、不吃請、不剪彩、不批條子。但他給《焦點訪談》破過例,在1998年視察中央電視臺時,用籤字筆給節目組留下了「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鑑,改革尖兵」的十六個字勉勵。

朱鎔基視察焦點訪談,1998年,北京

曾有部長忐忑地對敬一丹說:「現在我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飯,因為怕耽誤了看《焦點訪談》。總理常在會上問:『你們看昨晚的《焦點訪談》了嗎?』答不上來怎麼辦?我如果有事看不成,就讓秘書看,讓家人看,再告訴我。」

那會兒權威單位都怕記者,而且特別怕《南方周末》。在南周的旗下,餘劉文扳倒了背景深厚的昆明惡霸;趙世龍在洗腳城臥底三天揭發了湖南高考舞弊案;孫保羅揪出了貴州官場一串串庸官,等等等等……

那是紙媒的輝煌時刻,江藝平時代的《南方周末》廣告收入過億,好的記者月收入過萬,要知道2000年全國城鎮員工平均工資才780元。曾經有記者這樣描述上世紀90年代南周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裡,一摞一摞的。」

在崇高的榮譽感和高薪的激勵之下,一大批深度報導記者活躍於神州大地。急速崛起的中國經濟,帶來了諸多光芒四射的成就,也催生了許多暗黑莫測的罅隙,這給深度調研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媒體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也鼓勵記者做深度報導。

那個年代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教科書式的深度調查案例,而那些諸如「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等文字,時至今日都讓人熱血沸騰。當年洛陽紙貴、一報難求的盛況,依然歷歷在目。

雪球創始人方三文,北大中文系畢業後就加入了《南方周末》,他後來說「當時我覺得,《南方周末》就是中國最好的報紙,最好的媒體,也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到現在為止,我都為當時能進《南方周末》感到幸運和自豪。」

《南方周末》前著名記者,如今騰訊的副總裁陳菊紅後來寫過一篇《離開》,她說:「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

2. 日益衰落的紙媒

2010年之後,在各類新媒體衝擊下,紙媒開始急速衰落,2012年8月微信公眾號橫空出世,傳統報紙和雜誌的收入利潤更是江河日下,總印張2011年頂峰時的2272億張,急速下跌到2016年的1267億張。

報紙出版行業收入的停滯,伴隨而來的是廣告主的離場,報紙+期刊能夠拿到的廣告投放費用日益減少。在2016年,這種廣告投放的同比下滑比率居然超過了40%,紙媒經營的困難可想而知。

而與此相對比的是,網絡和移動廣告投放正在井噴,其中網絡廣告從幾百億的規模,迅速做到了2017年的近4000億;而移動廣告也從無到有,2017年規模發展為2649億。

著名記者王志安曾經說過:「在中國,記者這個職業的天花板太低,幾乎沒什麼成長性,30歲不進入管理層或者轉行,就是失敗的代名詞。但調查記者對知識,經驗有很高的要求。不用感慨,有人願意為調查記者開出百萬年薪,人會排著隊回來。所有不付錢的感慨沒什麼價值。」

但顯然,急速衰落的傳統媒體,已經沒有了90年代的闊綽,調查記者們的大批離開,是必然的問題。當然,這不是大批優秀記者離開的唯一原因。

3. 凋零離去的記者

世界盃期間,中國僅有幾萬名註冊足球運動員的真相刺痛國人,但調查記者的數量,比足球運動員還要稀缺的多。

一直將調查記者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張志安在2011年發布了一項《中國調查記者生態調查》,直言「即使用最寬鬆的定義標準,全國調查記者也不過數百人」。

而到了2017年,當年尚能找到334名調查記者的張志安,在撰寫《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時,僅僅聯繫到175名調查記者。六年時間,調查記者的人數又幾乎腰斬。

河南《大河報》的一位調查記者曾說過:「2000年的時候,記者的工資達到五六千、六七千,當時鄭州的房價是一千多,可想當時的收入是非常高的;現在鄭州的房價每平米1~2萬了、多的3~4萬,現在記者的人均工資才四五千」。

曾經調查記者是天之驕子,如今他們的工資,只抽得起嬌子。報導了三聚氰胺的簡光洲2012年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們珍重!」

記者身處時代前沿,他們極其敏銳的察覺到行業興衰的轉折,當網際網路無可阻擋的崛起時,不少記者便奮不顧身的撲了上去。

報導過雞西礦難、焦作錄像廳失火等重大事件的李玉霄,在2006年投入騰訊的懷抱;打造了《臥底番禺傳銷》、《揭開傳銷絕對秘密》等傳銷系列的傅劍鋒,也在2011年告別記者生涯,成為騰訊新聞中心的副總監。南周頭版編輯方三文頭也不回的去了網易,隨後創辦了網際網路投資社區雪球。

《21世紀經濟報導》的一代稿神郎朗,能用稿費在廣州買房的男人,寫過一篇廣為流傳的《一個10年老記的心聲:我為什麼要離開》,解釋自己為何離開紙媒「為了人生不留遺憾,為了不在平媒大船沉沒中跟著沉淪,我必須走出這關鍵的一步。」

馬雲說員工離開,要麼錢沒給夠,要麼心委屈了,記者們主要可能還是心委屈了。

被譽為「中國揭黑第一人」的王克勤,當年打扮成農民,把筆記本和相機藏在麻袋裡,嘴裡叼著煙,開著拖拉機,突破封鎖報導了定州徵地血案,其中曲折艱辛聞者落淚。但當他站上央視的領獎臺時,這種榮譽感和自豪感也是無可取代的。

不過這種榮譽感並不能當飯吃。這個硬的像刀一樣的漢子,四次因為各種原因被報社勸退,長期只能拿底薪,出門調查大多坐公交,更是曾被人打電話威脅要來「接」他老婆孩子,一家人在荷槍實彈的警察保護下度過了好幾天。

所以,這個曾經號稱要把調查記者做到80歲的人,後來去做了公益,幫助他調查過的塵肺病人。

2003年連續報導了孫志剛案和非典情況後,南方都市報的總經理喻華峰、總編程益中因涉嫌受賄被帶走,差點被辦成鐵案的他們被放出來後,漸漸淡出了紙媒。喻華峰創立了本來生活網,程益中加盟了樂視體育香港公司。

名單上還有很多人,比如孫保羅、郭國松、朱德付、餘劉文、譚庭浩、趙世龍、簡光洲、付振中、陳峰、鄧飛、龍志、劉建峰、朱文娜、景劍鋒、傅樺、仇子明、樂倩、楊瓊文、盧廣……

他們具體的遭遇,這裡就不做細述了,原因想必不難明白。

而那些受惠於調查揭黑的網民,也並沒有堅定地站在調查記者一邊,反而在近些年一波接一波的汙名化記者和妖魔化媒體的風潮中,向他們投去了冰冷的石塊。在轉發包月陽微博的那57159個人中,又有多少個沒跟風罵過記者呢?

因此,對於大部分艱難掙扎的調查記者而言,他們的左耳,可能響著周華健的那句歌: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而他們的右耳,則可能是李誕的那句話:

人間不值得。

 4. 深度報導的未來

1894年,美國GDP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隨之而來的不是民主、文明和健康,而是腐敗、剝削和汙染。貧富差距拉大,底層人民焦慮,社會心態浮躁,環境汙染嚴重,食品衛生糟糕……馬克吐溫用辛辣的筆觸將這一切記錄在了他的名著《鍍金時代》裡。

工廠的保護者,Bernhard Gillam,1883年

面對社會的種種亂象,「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美國調查記者們掀起了扒糞運動(muckraker),也稱黑幕揭發運動。

1905年,25歲的調查記者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 Jr.)以打工的名義,臥底芝加哥的一家屠宰場七個禮拜,目睹了病死豬肉製成香腸的瘋狂噁心景象,將其寫進《屠場》一書中,引爆了美國人的輿論。

據說,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讀《屠場》時正在吃早餐,當讀到香腸中混進死老鼠時,大喊一聲「我中毒了!」把吃了一半的香腸扔出窗外,後來再也不敢吃肉,變成素食主義者。

厄普頓·辛克萊,CBS,1942

《屠場》一書,直接促成了美國國會通過了《純淨食品與藥品管理法》與《肉類檢查法》,美國食品和藥品從此慢慢安全起來。

懷著推動美國社會進步的目的,美國調查記者們再接再厲,寫出了2000多篇揭露社會各界醜聞的文章,從市政腐敗到經濟壟斷,從藥品摻假到僱傭童工。在調查記者看來這個看似發展迅速的社會,道德的血液明顯跟不上肌體的成長,社會實際上藏著令人髮指的罪惡與黑暗。

揭露假醜惡的扒糞運動有沒有摧毀美國人民建設美好未來的信心?沒有。這些揭短反而使美國社會上下達成了改革的共識,諸多影響深遠的制度都是在那一時期建立起來的。

扒糞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社會作用,調查性報告成為美國的新聞傳統。水門事件、越戰等美國歷史的重要時刻,都有調查報告在背後左右的身影。普立茲獎更是成為全球新聞人的諾貝爾獎。

心繫天下的不只是美國調查記者,中國文人從來都不缺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也不缺少心懷新聞理想的青年記者,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給他們更好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支持。

調查記者並不是一個狹隘的噱頭,所有勇於用孤獨臂膀揭開殘酷真相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守夜人。對他們好點兒,就是對我們自己好點兒,對我們的孩子好點兒。

謹以此文,致敬那些曾為我們挺身而出的人,無論你們現在在哪裡。

參考資料:

[1]. 告別「黃金時代」 ,陳敏

[2]. 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報告,張志安

[3]. 王克勤:一個捍衛人道的專業記者,他山石

[4]. 鍍金時代的扒糞運動,周斌,國家人文歷史

相關焦點

  • 調查記者萊昂內爾·福爾:我用什麼工具進行調查報導?
    看看她最愛使用的調查工具都有哪些?全球的調查記者們都在使用什麼工具?在全球深度報導網上開設的「工具箱」欄目(https://cn.gijn.org/category/toolbox/)中,我們將邀請世界各地的調查記者和讀者們分享他們最愛使用的工具。
  • 墨西哥記者Marcela Turati:如何調查失蹤人口
    現在 Turati 正在和一個叫「失蹤人口都去哪裡了?」的項目(https://adondevanlosdesaparecidos.org/),合作調查綁架人口動機和背後的運作模式。失蹤者過去常常被關進 「軍事監獄」,Turati 說,但如今,他們常常會被送到奴隸營、大麻種植園、倉庫和城市安全屋中,「現在,他們有性奴、毒品、移民的販賣網絡。」
  • 2020年,調查記者們最喜歡的工具是?
    原創 Brian Perlman 全球深度報導網2020年,「工具箱」欄目採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2位調查/數據記者,詢問他們最常用的工具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他們最為推薦的工具放到了一塊,看看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最喜歡的工具有哪些吧!
  • 2017-2023年中國膠粘劑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膠接近代發展最快,應用行業極廣,並對高新科學技術進步和人民日常生活改善有重大影響。因此,研究、開發和生產各類膠粘劑十分重要。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7-2023年中國膠粘劑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認為,**年全球粘合劑行業收入規模約為450-480億美元,而北美市場為120-140億美元規模,約佔25%。
  • 廣昆高速「8.22」事故深度調查結果公布
    央廣網南寧12月31日消息(記者 劉發丁 張壘 通訊員 唐志平)2020年8月22日,在廣昆高速公路374KM+750M處發生一起重型半掛牽引車牽引重型欄板半掛車裝載溼麥麩灑漏而導致的交通事故,造成3人當場死亡,2人受傷、多車不同程度損壞的較大道路交通事故。
  • 【調查】2013各行業品牌份額調查(全面+權威)
    不過、整個行業仍處於前期擴張過度、現在艱難去庫存的尷尬境地。上半年中國動向、361度、安踏、匹克、特步、李寧等6家運動品牌存貨相比2012年年底僅僅下降了8.02%,上半年六大品牌關閉門店數量合計高達2249家,平均每天關店12家。加上經濟走勢尚未回暖,運動品牌的好日子仍未到來。
  • 中國聯通與雲計算開源產業聯盟合作發布《中國DevOps現狀調查報告...
    這也是軟體研究院代表中國聯通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此次中國DevOps行業調查活動採用線上調查問卷的形式,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編制的《研發運營一體化(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系列標準為參考,聚焦中國 DevOps 實踐成熟度現狀,對DevOps轉型現狀、未來DevOps的發展、企業對政策/資質的需求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 1858 份。
  • 封面新聞首席記者田雪皎:紀實調查報導如何進行現場突破
    現場突破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疫情爆發初期如何進行突破;第二個階段是中期的漫長報導如何去做;最後是在後期該怎樣做反思性的報導。 在我看來,調查新聞是難度最大的新聞。它難在取證,因為記者需要為稿件中的每一句話都找到證據支撐,所以採訪的過程最複雜、難度最大、投入也最多。
  • 辛巴因賣假燕窩被立案調查?公司回應:調查不針對個人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辛巴因賣假燕窩被立案調查?公司回應:調查不針對個人時隔將近1個月,快手「網紅一哥」辛巴賣假燕窩一事再次引發關注。關於辛巴被立案調查的報導引起行業熱議。12月8日,據人民日報消息,辛巴直播帶貨賣假燕窩一事已經被廣州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立案調查。
  • 過去一年,有哪些深度調查紀錄片值得一看?
    原創 DIG 全球深度報導網最近,為表彰優秀的調查紀錄片而設立的 DIG 獎公布了今年的獲獎名單,獲獎作品包括了由400多段公民記者拍攝的直播視頻剪輯而成的《直播蘇丹大屠殺》,調查性侵案件的播客節目《已驗證》等。
  • 中央電視臺法治調查記者熱線電話
    中央電視臺法治調查記者熱線電話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大到央視的節目,小到一個個小型的法制頻道,法制節目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制節目的社會地位上升時,若只為博取收視率的負面播放,將會使得社會群眾對我國的法律失去信心。
  • 記者調查發現…
    記者調查發現… 2020-12-13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夾縫之中,這群義大利記者如何調查跨境犯罪?
    義大利調查報導項目(IRPI)成立於2012年。在募資困難、缺乏資深記者加入和人身安全面臨威脅的背景下,幾名年輕的調查記者通過跨境合作,走出了一條國際化路線。編按:全球深度報導網在77個國家擁有182個會員組織,其中有許多團隊正在媒體創新的前線奮鬥。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分享他們出色的工作成功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義大利第一個調查報導中心創立時並沒有什麼資源,成員只是幾名剛踏入記者生涯的菜鳥,連他們在國外的相遇都幾乎是偶然。
  • 全真派關於甄某問題的深度調查報告
    現將深度調查情況發布如下: 當地時間寅月寅日,大宋提刑司公布了甄某案(案件編號:宋字·刑1324567890)的全部檔案。 由於案件信息敏感,卷宗檔案並未發布在公開網絡。
  • 2020年「深交會」發布電視劇(網絡劇)產業調查報告並舉辦高峰論壇
    央廣網深圳12月23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張麟)2020年深圳國際電視劇節目交易會(以下簡稱「深交會」)22日至23日在深圳舉行,會上發布2020年度《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業調查報告》,並圍繞「電視劇(網絡劇)的創新模式及市場運行新規則」等議題舉辦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 調查稱中國藍領了解外界信息首選手機上網
    中新社上海5月16日電(記者 許婧 李佳佳)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國新生代藍領似乎比白領一族更熱衷於手機上網,一項專題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藍領通過該途徑獲取外界信息。16日在上海發布的《基層藍領手機上網調查報告》稱,中國各地藍領受訪者中,36%的受訪者日均手機上網時間超過5小時,31%的受訪者日均手機上網找工作時間超過3小時。
  • 韓國調查Futurenet未來網詐騙案
    與網同舞謊言終點站據媒體報導,2020年7月初,韓國政府正在調查一起涉嫌超過1600萬美元的Futurenet欺詐案。區塊鏈分析公司Chainalysis進一步調查了該公司,將其結構與有史以來最大的數字貨幣龐氏騙局之一PlusToken(操盤者已在國內判刑)的結構進行了比較。調查發現,這是一個龐大的犯罪集團,該集團從投資者那裡非法獲利數億美元。
  • 精美PPT深度解析盡職調查
    簡言之,即做好股東背景和管控結構、行業和產品、經營和財務數據、同業態度的調查,提供我們的做法。盡職調查框架財務顧問盡職調查的關注要點1、業務(1)行業/企業的業務模型、盈利模式(2)標的企業的競爭優勢(3)協同效應,以及未來潛在的整合成本和整合風險
  • 2020-2026年中國蘇氨酸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蘇氨酸市場深度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認為,蘇氨酸用於醫藥、化學試劑、食品強化劑、飼料添加劑等方面。特別是飼料添加劑方面用量增長快速,它常添加到未成年仔豬和家禽的飼料中,是豬飼料的第二限制胺基酸和家禽飼料的第三限制胺基酸。
  • 辛巴公司被立案調查 燕窩行業水有多深
    辛巴公司被立案調查據媒體報導,廣州市白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辛巴燕窩造假事件調查的重點產品是相關公司售賣的燕窩,同時其售賣的其他產品也在調查範圍之內。目前該案正在處理過程之中。針對相關情況,北京商報記者致電辛巴所屬的廣州和祥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以及茗摯燕窩所屬的廣州融昱貿易有限公司採訪,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行業亂象叢生「辛巴燕窩造假事件」的背後,也反映出燕窩行業亂象叢生。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打出燕窩概念的衝泡型飲品充斥於市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