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概念的探索是沒有邊界的,尤其進入近代,不斷有藝術家試著突破原有的限制,創造新的領域。在中國水墨的創作上的也有不少藝術家努力尋求突破,什麼樣的創作才算符合中國水墨的定義呢?什麼樣的創作能稱之為突破卻又不犯規呢?
中國水墨女青年畫家徐丹語以美食為題材,追求新的可能。中國畫一向被認為精髓在於寫意,尤其是水墨的渲染筆法更被視為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即使中國水墨有工筆畫也非西方的透視概念,而是捕捉情境和感覺。問題是,中國也有所謂情慾畫,這種畫以刺激感官為主,只能是寫實,不可能是寫意,而且常常寫實到讓人臉紅心跳。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的情慾畫都是寫實的,沒有寫意的,因此要刺激人類官能直接的欲望,只能是赤裸寫實的,不可能是寫意。
現在要思考的問題是,中國美食世界聞名,因此畫食物要刺激味蕾只能用寫實的技法,然而中國水墨媒材過於透明,難以創造實體感,不利於寫實,也很難把食物畫出很好吃的感覺。這就是徐丹語要克服的難處,她發展出水墨多層描繪的技法,創造出中國水墨罕見的超寫實效果,畫出中外美食,獨樹一幟。有人難免會問,這算是藝術嗎?事實上,人類藝術創作的表現,無論建築、雕刻或繪畫,或宏大或精細,能達致鬼斧神工,逼近人類手藝能力極限者,其概念和實踐,本質上即為藝術!
其實,不僅是水墨畫,包括其他媒材,一般人畫食物,都把食物當成靜物,把食物與桌巾、書本、燭臺等放在一起。問題是,桌巾、書本、燭臺不能吃,食物卻可以吃,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分。如果畫風景,是讓人看了心情舒暢;畫情愛關係,是讓人看了怦然心動;那麼畫食物,是否就應該讓人感到飢腸轆轆,讓人有想吞下畫的欲望呢?因此,徐丹語畫不同民族的佳餚,反映的不僅是食物的外表的形狀和顏色,而是每一個民族的味覺搜索,以及無限的食的欲望。有人說,一部人類藝術史就是人類的情慾史,而她的創作更是在刻畫人類的食慾史,一部通常被忽略,卻影響更深遠、更根本的歷史!
因此徐丹語對自己的創作得到一個簡單的檢驗標準,如果看她的畫後不能產生肌餓的感覺,那麼創作就不算成功,用這個標準看看下面幾張作品。沒錯,您的眼睛沒有看錯,這是道地的中國水墨作品,體現的不僅是中國人的詩情畫意,也是中國人追求美食慾望的一面。
這是一道中國的名菜,所有嚮往中國菜的國際人士都知道這道佳餚,傳統北京的做法有極其講究的程序。據說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用炭火烤制,必須做到色澤紅潤,肉肥而不膩。這道菜隨著大陸人士傳到臺灣,在臺北發揚光大,而且加了新的元素,新的廚藝技術不一定是遵循北京的古法,而是加上南方人追求香料的習慣,皮更脆,而且添加了五香,讓口感更佳。在臺北,賣烤鴨最有名的並不是北京人,而是一名廣東籍的退伍軍人開的廣東菜餐廳,其中提供的烤鴨香脆可口,名聞全臺,假日高朋滿座,很難訂到位置,可見做菜跟其他技能一樣,到了最後都是各憑本事。
這是典型的客家菜,非常下飯,用梅乾菜和三層肉去燉煮,梅幹有五香,加上醬油的香甜味,肉質燉過變得柔軟,入口即化。嚴格講,梅幹扣肉是客家的農家菜,就像紅燒肉那樣,農民大口啖肥肉,覺得那就是幸福生活。梅幹扣肉也有類似的意思,雖然客家人主要居住在粵東、贛南和閩西,但梅幹扣肉並不被列為廣東菜的一部分,廣東人不太喜歡吃大塊的肥肉,此外,在中國北方的餐廳中,菜單上很少有梅幹扣肉,不過在臺灣,梅幹扣肉是很受歡迎的一道菜。這幅作品要表現出梅幹扣肉油膩的感覺,畫家在畫紙上壓了很多層,就中國水墨超寫實而言,算是創造了罕見的寫實效果。
麵食是中國人主食之一,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吃法,北方時興炸醬麵,先蒸熟白面,再加上炸醬肉和小黃瓜絲,這是北方人的吃法,至於西北則流行蘭州拉麵或清真面,主要用細面加上薄牛肉片,澆上辣油。至於廣東人則是廣式牛肉麵,獨具一格。這幅畫是臺灣式的紅燒牛肉麵,臺灣本來以米食為主,1949年大批大陸人移入,帶進吃麵的飲食習慣,各省的食物也交融一體,形成獨特的菜餚。這種牛肉麵使用白面,採半筋半肉的牛肉塊,加上酸菜和蒜頭,成為臺灣美食之一。很多臺灣人離開臺灣後,最想念的家鄉菜之一就是一碗熱騰騰可口的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