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說到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作為起源於中國臺灣的
早期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的
典型詐騙手法
經過公安機關和社會各界的
大力宣傳防範
很多人都能夠識破它的騙術
冒充公檢法類詐騙犯罪發案大幅下降
什麼是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是指騙子通過冒充公安、檢察院、法院等國家執法、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打電話給受害人,聲稱受害人的身份被冒用或涉嫌各類犯罪,要求配合執法、司法機關工作,進而誘騙受害人將錢財轉到嫌疑人提供的「安全帳戶」接受「審查」。
但是近期我們發現
騙子將詐騙目標精確瞄準到了
居住環境相對偏僻
接收新聞較少的老年群體
遭遇詐騙的老年人一輩子的積蓄
被騙子洗劫一空
社會影響及其惡劣
近日
80多歲的張奶奶
就遭遇了冒充公檢法類詐騙
騙子用5天的時間
騙了她238萬元
除了自己的畢生積蓄100萬元
剩下都是借的親戚朋友的錢
案件回顧
張奶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是北京市某公安局民警,並且有相關的法律文書,對方稱她已經涉嫌洗黑錢,聲稱如果張奶奶將錢打到對方的安全帳戶以後,張奶奶就可以免受到刑事的處罰。
為了多騙錢,騙子還告訴張奶奶,除了自己的積蓄外,問兒女或者是問親戚朋友再借一點錢,而且不能告訴親戚朋友或者兒女,這是幹什麼用的錢。不然就把她抓起來。
期間,騙子通過QQ給張奶奶發送了一個遠程控制的軟體,謊稱是協助辦案的軟體,讓她成功登陸這個軟體後,騙子就能在遠端通過網絡控制張奶奶的手機了。
就這樣,對方通過遠程操控將張阿姨兩張銀行卡中的238萬元,轉向了19個人的21個帳戶內,甚至轉移到了境外人員手中。
對此,警方也迅速展開調查,根據線索,將該電信詐騙團夥中的四名嫌疑人抓獲。其餘嫌疑人,警方也在繼續調查當中。
老年人之所以成為騙子的
精準詐騙對象
還是看準了老年人
鮮少接觸新鮮事物
子女不在身邊
更容易落入騙子的圈套
一定要提醒家中老人
1、 如果接到自稱公檢法人員的電話時,一定要注意仔細核實。
2、公安機關絕對不會通過電話辦案,也從不設有「安全帳戶」。
3、如需調查會通知當事人到執法場所,出示證件、辦理手續後進行詢問。
4、凡是不見面、不履行相關手續就要求當事人轉帳匯款的,都是騙子,請老人們拒絕,你們絕不會因為「拒絕調查」就被凍結所有存款。
來源:山東反詐騙中心
原標題:《八旬老人5天被騙238萬元,警惕!老年人成為這類騙子首選目標》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