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復興漢服?

2020-12-22 與諸君共享美好事物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中國 56 個民族中 , 藏族、蒙族、維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唯獨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不少情況下顯得比較尷尬。比如 1964 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 10 元券,俗 稱「大團結」,票面上的各民族穿著各 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著中山裝。再比如 1987 年 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 自己獨特的民族服 裝,唯獨 10 元券上面的漢族和 1 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 甚至不少中國人有這樣的印象:穿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象徵。

是漢族沒有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嗎?很明顯不是。

是漢服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被淘汰了嗎?這更不可能。

那漢服為何消失在了歷史的潮流中呢?

漢服是漢民族的民族服裝。雖然漢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交領右衽)是一樣的,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漢服傳承了數千年歲月,伴隨著華夏文明一同輝煌。寬衣大袖的漢族傳統服裝到了清代時突然絕跡。這倒不是漢人主動拋棄了自己的傳統服裝,而是在屠刀下被迫改飾易服。滿族入主中原後,開始推行強制性的剃髮易服運動。漢族男性傳統上一直是把頭髮盤在頭頂上梳作一個髮髻,用髮簪來固定。杜詩云:「白頭搔更短,混欲不勝簪」,意思是說每天因為發愁而搔 掃抓發白的頭髮,以至於頭髮越來越少到了卡不住髮簪的地步。滿族人入關後,除了用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方式強迫漢族男性按照滿人的習俗剃髮梳辮外,還禁止漢族男性穿戴傳統的寬衣大袍,強制推行滿族的緊身長袍馬褂。至此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族的寬衣大袍傳統服飾從此滅絕,漢族成了沒有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

清朝滿人成功地消滅了漢族服飾。等到辛亥革命漢人復闢後,漢人們開始為自己的服飾大傷腦筋:沿用滿人的長袍馬褂吧,漢人們不願意;全民改穿西裝吧,又有 些不倫不類;復闢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吧,已無人知道 200 多年前的漢式服裝是什麼 式樣。所以最後漢人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設計 一種服裝,來擺脫沒有民族服裝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裝採用什麼式樣?

思想先鋒的革命黨人和一般民眾的想法並不相同。革命黨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裝問題上也考慮採用西洋式的服裝式樣。普通民眾的思想遠比革命黨人保守,在服裝改革問題上也沒有走激進的道路,而是選擇了漸進的改良主義。民間服裝設計師結合傳統滿服和外來西服的特點,設計出了多種款式 的新式服裝,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旗袍」。

本來旗袍是指旗人(不論男女)穿的袍服,但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旗袍,是指 1920 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式女裝。這種新式女裝是在舊滿式女旗袍的基礎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緊身合體,並加大了服裝外露程度,充分顯露出女性的身體曲線美。 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學生中開始流行,一時間穿新式旗袍 成為新時代新女性的象徵。到1930、1940 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期,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

我國憲法規定:每一個民族都有保護髮揚自己民族文化的權利與自由。漢服是華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服飾文化的瑰寶、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護髮揚!復興漢服,是對我國民族服飾文化的錦上添花。

相關焦點

  • 漢服復興——我們應該堅守什麼?
    做為積極參與漢服復興文化活動的小編,這些年來也見證了我們的漢服,以及我們這個群體,所走過的坎坷之路。箇中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體會,由最初的不以為然,指指點點各種嘲笑,到現在習以為常,翹指點讚的善意微笑。時間仿佛有一種魔力,可以把一切都歸於平淡,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我們這些第一批參與漢服復興的同袍,也都垂垂老矣了。
  • 為什麼中國必須要復興漢服?
    當年我們工作以後拿到工資,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商場,給自己買一件西裝,表示我是一個成年人,一個現代人。今天一個姑娘拿著工資買一件漢服,表示我是一個中國人。」2003年11月22日,河南鄭州街頭,一名男子引人側目。他叫王樂天,一位34歲的電力工人。當天身穿一套簡陋的漢服,行走在鄭州市區最繁華的街道上。
  • 為什麼民族文化復興,漢服卻無法得到真正推廣?
    雖然我們一遍遍地被戲文所感動,但只要一轉頭,我們就會說:「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擺出一副旁觀者清的態度,自甘墮落於俗世的塵土之中,美其名曰「回到現實」。為什麼西方人生活中充滿了熱情,而中國人對這種生活中的熱情覺得尤其尷尬?
  • 都說要復興漢服!到底復興的是「當代網紅」,還是「傳統文化」?
    在網絡中,有一些人群在提倡「復興漢服」。他們說漢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服飾,不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就被完全的丟棄掉。可走在人群裡,我們也發現身邊真正穿著漢服的人,實在太少了。好像這種服飾,只存在於網絡中,存在於一群人的聚會中。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走在街頭會引起人們的矚目。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這些盲目的群眾肆意扼殺中國文化的符號和符號,迫使湮滅緩慢地擴展漢服的動量,並將漢服鎖定在「奇裝異服」小圓圈中。這種老百姓刻意的「小眾化」,「不寬容」也是審查漢服的一大障礙。在復興漢服的過程中,要使漢服充滿時代感和活力,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服裝形象和公眾認可的中華民族服裝精神的代表。但「復興漢服」所關注的不僅是傳承,更是傳承中的基礎上創新。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我們應在反思基礎上促使漢服運動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合拍,使漢服運動參與到中國文化的當代整合當中,為中國文化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漢服復興運動簡稱「漢服運動」,是當代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
  • 你覺得中國古代的漢服能否復興?
    說實話,漢服黨的名聲都臭了大街了,即便漢服是個好東西,它都沒法再復興了,這都是拜漢服黨所賜。 再者說,漢服也真的沒法再復興了,因為今天的社會環境已經不適合漢服生存了。
  • 為什麼男生的漢服又少又醜?逼得有些小哥哥要穿女裝
    圖片來自漢服吧:可歌可泣,女裝大佬說起漢服,我想現在大家都不陌生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文化也漸漸興盛起來——而漢服便是其中之一。「漢服」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漢服之美又重新綻放!只是,讓人有些不解的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大多都是女生的漢服,而男生卻是那麼少而且還那麼醜?男生也能頂半邊天啊,為什麼漢服對男生這麼不友好?其實,按道理來說男生的漢服應該不輸給女生才對,畢竟古代是男人的天下嘛!
  • 深度解析-漢服為什麼是右衽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從黃帝到明末漢族的傳統服飾。漢族前身是華夏族,大概在漢武帝之後,華夏族亦稱漢族,所以漢服也稱「華服」、「華夏衣冠」。中國人為什麼稱華夏?華,原指樹木開花,引申為精華,夏,從夊從頁從𦥑。
  •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重回漢唐漢服將參展洛裳華服賞
    漢服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能看到身著漢服的年輕人走在大街小巷。在這背後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在美觀和實用程度上,經過改良的漢服正在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被重新挖掘和認識。
  • 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新篇章:從「漢服」到「漢禮」
    從「漢服」到「漢禮」,看似不起眼的一步,卻翻開了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新篇章。十幾年來,漢服越來越流行,穿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從大城市到小縣城,從公園到廣場,從步行街到地鐵,都越來越多地看到身著漢服的少男少女。越來越多的人也從陌生到熟悉,直到認同和喜愛。
  • 【漢服討論】清裝與漢服的深刻討論
    一、為什麼寧可得罪一些商家也要堅持將清裝與漢服區分開?二、為什麼要費心費力來逐個梳理辨別這些清裝?三、幾件清裝商品辨析。要做清裝商家就去做,不要貼漢服標籤混淆視聽。    現代漢服(公眾號:現代漢服)的上一篇文章《從TikTok到某些「漢服」店鋪:軟弱帶不來你想要的》發表後,引起了漢服界網友不小的關注和討論。
  • 漢服復興二十年:80後遭焚衣,90後在拼多多開店,00後穿上街
    在中國輿論場上的非議,讓卓桐舟意識到,即便在中國,漢服這樣的審美也依然缺乏普遍性。換句話說,普通的中國人其實早已忘記了漢服的歷史。 兩年後,漢服復興的中生代卓桐舟又做了一個決定:到拼多多賣漢服。 如果將目光放到17年前,一名電力工人王樂天穿漢服上街,才拉開了中國漢服復興運動的序幕。
  • 漢服是「奇裝異服」,只有西服才算正裝?都什麼年代了我們還在崇洋媚外
    11月27日,廈門有一對新人穿漢服照登記結婚,結果被民政局以不正式為由拒絕,理由是認為漢服是古代的,不可以穿這種不符合現代情況下的衣服,會讓人覺得是藝術照,不夠正規。「矯枉過正,人家只要不是濃妝,遮擋了面部主要特徵,或者說修圖嚴重完全看不出本人模樣,為什麼不讓人家穿漢服?」
  • 為什麼部分喜歡穿漢服的女生討厭「漢服圈」,看完你就懂了
    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接下來讓我們開始漢服之旅吧!只要是文化,那麼便一定擁有屬於該文化的一個圈子,熱愛這個文化的人們相聚在一起,分享著彼此熱愛,共同保護與發揚著這個文化,這是一件至上美好的事。
  • 公交車前2漢服女孩突然行禮,司機隨後的動作,真可愛
    為什麼漢服女孩要行禮?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華美而獨特的衣裳,它的名字叫漢服。跟其他民族服飾不同的是,漢服從來就不只是一件衣服這麼簡單,它更是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禮儀和文化。
  • 中國漢服春晚組委會王蘇芬主席向全球漢服同袍拜年
    感謝蘇州布許漢服提供支持。中國漢服春晚組委會王蘇芬主席率部分學生與中國漢服春晚總導演朱思思代表中國漢服春晚向全球三千多漢服社團協會漢服同袍華夏兒女拜年祝賀,希望中國漢服春晚與漢服漢文化復興事業發展越來越好,繁榮興旺!並對大家表達了新春的良好祝願!
  • 【漢逸居】2020年度【我們的漢服故事】回顧
    ❤2020年1月因為疫情我們經歷難忘的線上春節漢服互動❤2020年5月為維持大群以漢服同袍為主體也平衡各方需求新建以漢服為媒,在我們身邊有著各種人文、自然風景漢服與各種風格碰撞盡顯我們傳統文化古典美學第一次參加我們同袍面基活動可還記得?我們一貫支持傳統漢服、漢洋折中混搭主張漢服傳承復興不復古在風雲跌宕的一年不知卿身邊那位還聊得來的同袍是否還是那一位?
  • 漢服淺談|漢服百花齊放時代下的社團責任
    對於漢服復興者這樣一群人來說,自知之明,便是明白自己當下的處境,了解自己改變處境,向著自己預定的目標去腳踏實地的奮鬥。 人如此,漢服社團也是如此。 這篇文章,嘗試剖析在百花齊放的新時代下一個漢服社團所需要做到的事,和這些事背後蘊藏的漢服社團的責任感。希望有助於我們共同的目標早日實現。
  • 中國年輕人掀起「漢服熱」,但漢服能流行起來嗎?其實很難
    03漢服復興運動興起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於是,一場漢服復興運動吹響了號角。我們都知道明朝時官分九品,從一品到九品它們的官服都不盡相同,我們可從一塊布料上感受一二。我們看明朝古裝劇會發現,官員們穿的朝服革帶後面通常掛著一塊織錦,這塊織錦其實叫做大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