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民族卻不多。中國 56 個民族中 , 藏族、蒙族、維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唯獨漢族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在不少情況下顯得比較尷尬。比如 1964 年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 10 元券,俗 稱「大團結」,票面上的各民族穿著各 自的民族服裝,漢族卻穿著中山裝。再比如 1987 年 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 自己獨特的民族服 裝,唯獨 10 元券上面的漢族和 1 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 甚至不少中國人有這樣的印象:穿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象徵。
是漢族沒有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嗎?很明顯不是。
是漢服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被淘汰了嗎?這更不可能。
那漢服為何消失在了歷史的潮流中呢?
漢服是漢民族的民族服裝。雖然漢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交領右衽)是一樣的,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漢服傳承了數千年歲月,伴隨著華夏文明一同輝煌。寬衣大袖的漢族傳統服裝到了清代時突然絕跡。這倒不是漢人主動拋棄了自己的傳統服裝,而是在屠刀下被迫改飾易服。滿族入主中原後,開始推行強制性的剃髮易服運動。漢族男性傳統上一直是把頭髮盤在頭頂上梳作一個髮髻,用髮簪來固定。杜詩云:「白頭搔更短,混欲不勝簪」,意思是說每天因為發愁而搔 掃抓發白的頭髮,以至於頭髮越來越少到了卡不住髮簪的地步。滿族人入關後,除了用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方式強迫漢族男性按照滿人的習俗剃髮梳辮外,還禁止漢族男性穿戴傳統的寬衣大袍,強制推行滿族的緊身長袍馬褂。至此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族的寬衣大袍傳統服飾從此滅絕,漢族成了沒有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
清朝滿人成功地消滅了漢族服飾。等到辛亥革命漢人復闢後,漢人們開始為自己的服飾大傷腦筋:沿用滿人的長袍馬褂吧,漢人們不願意;全民改穿西裝吧,又有 些不倫不類;復闢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吧,已無人知道 200 多年前的漢式服裝是什麼 式樣。所以最後漢人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設計 一種服裝,來擺脫沒有民族服裝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裝採用什麼式樣?
思想先鋒的革命黨人和一般民眾的想法並不相同。革命黨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裝問題上也考慮採用西洋式的服裝式樣。普通民眾的思想遠比革命黨人保守,在服裝改革問題上也沒有走激進的道路,而是選擇了漸進的改良主義。民間服裝設計師結合傳統滿服和外來西服的特點,設計出了多種款式 的新式服裝,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旗袍」。
本來旗袍是指旗人(不論男女)穿的袍服,但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旗袍,是指 1920 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式女裝。這種新式女裝是在舊滿式女旗袍的基礎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緊身合體,並加大了服裝外露程度,充分顯露出女性的身體曲線美。 新式旗袍最早在上海的女學生中開始流行,一時間穿新式旗袍 成為新時代新女性的象徵。到1930、1940 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期,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
我國憲法規定:每一個民族都有保護髮揚自己民族文化的權利與自由。漢服是華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服飾文化的瑰寶、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護髮揚!復興漢服,是對我國民族服飾文化的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