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6:06 |浙江新聞客戶端 |共享聯盟磐安站 施委 盧樟海 陳家豪 鄭晨光 陳珊
磐安地處浙江中部山區,境內溝壑縱橫,群山連綿起伏,交通瓶頸猶如橫亙在面前的一道「天塹」,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
多年來,磐安幹部群眾憑著敢為人先的精神,幹字當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一條條暢、安、舒、美的農村希望路、小康路。
苦在路上
「浙江之心」磐安,是台州、麗水、金華、紹興交接地帶,為天台山、括蒼山、仙霞嶺、四明山等山脈的發脈處,有稱謂的大小山峰5200多座,1000米以上的有63座,是典型的山區縣。
磐安縣方前鎮大平頭村,海拔600多米,距鎮政府所在地約10公裡,是方前鎮最偏遠的山村之一。如今,村裡每天有班車進出。可在20年前,這裡的村民卻被路所困。
大平頭村有40戶、140人。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吹拂山鄉,村民們開始利用豐富的林木資源,做起車木加工。「我們差不多半個月就要把貨品挑到鎮上去售賣一次,道路不通讓我們吃盡苦頭。」大平頭村黨支部書記李曉慶指著一條山間小路回憶道,「這曾經是我們村唯一一條路,村民們趕集、出行都必須走這條路。」李曉慶指的這條路是一條狹窄陡峭、崎嶇蜿蜒的山路,可想而知當年村民挑著貨物行走有多艱難。「走幾步就要休息一下,很吃力,遇上雨天更是溼滑,跌倒、磕碰是常有的事。」
幾年下來,村民手裡開始有了存款,想要蓋新房改善居住條件,但運輸物料又是一個大問題,沒有路,磚塊和水泥都運不進來。「出行不便,運輸不暢,大家都很苦惱,更擔心以後與其他村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回憶起當時的苦楚,大平頭村民們唏噓感嘆。
與大平頭一樣,當時「苦在路上」的村莊還有很多。仁川鎮天山村也因道路不暢,山裡的資源運不出去,土特產賣不出去,體現不出應有的價值;沒有路,村民就醫難、就業難,年輕人不願呆在村裡,紛紛外出務工,留下了老弱病殘,成為「空心村」;沒有路,村民們致富無門,靠背樹賺腳錢過日子,起早摸黑卻生活拮据;沒有路,兒童上學困難,需要步行6公裡到平象村讀書。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出行的需要,是致富奔小康的先決條件。由此,全縣上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修路運動」,著力解決老百姓「出行難」。
幹在路上
2000年,大平頭村村民越來越意識到道路的重要性,修路的呼聲日漸高漲,不過由於造價太高,一時難住了大夥。「勒緊褲腰帶,砸鍋賣鐵也要把路修起來。」村民們立下錚錚誓言。
「修路要佔用農戶土地山林,但大家都很支持,不會斤斤計較。」李曉慶說,「因為沒錢請施工隊,我們就請了師傅到村裡傳授技藝,邊學習邊實踐,自己動手開展施工。」通過全村不懈努力,花了兩年時間,一條投資10多萬元、長2.6公裡的水泥路終於鋪築完成,將大平頭村與方前鎮主幹道連接了起來。
修路也成為當時天山村每個村民最迫切的願望。1984年,天山村開始在懸崖峭壁上修路。由於條件限制,工人們就腰綁繩索懸空鑿路,用四年時間硬生生鑿出了一條通村泥土路。為了做通這條路,村幹部立下了「路不做好,主動下臺」的軍令狀。村民們也紛紛義務投工投勞,每天早上5點出工,晚上9點收工,每天勞動時長超過15個小時。離家雖然很近,有些人帶著乾糧吃在工地上,有些人還借錢捐資做路,充分體現了凝聚力和奉獻精神。
復縣以來,磐安鄉鄉鎮鎮有項目,村村落落做路忙。磐安縣尖山鎮橫路頭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修路到盡頭」感人肺腑,東川村不畏艱難多年不息打通東川隧道,尖山鎮架起了當時華東第一高橋——夾溪大橋……
「磐安縣從2016年開始推進『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提出了每個村都要鋪築水泥路和通公交班車的『村村通』目標。」磐安縣公路局負責人介紹,磐安作為全省首個客運「村村通」試點縣,縣交通部門於2016年將涉及57個未通班車的建制村道路提升改造列為「頭號工程」,提升改造農村公路44公裡,增加錯車道400餘個、130公裡,實施農村公路大中修工程60公裡、安保工程88公裡。2016年,磐安縣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新開通農村客運班線35條,實現了全縣19個鄉鎮363個建制村客運班車全覆蓋,惠及群眾近3萬人。
磐安縣針對風景區和所在地域特點,同村村通相結合,增加班次、投入車輛,開通靈江源旅遊專線、孔氏家廟、南北旅遊環線等10多條旅遊大巴專線。走出了「以旅帶運,運遊融合」的交旅融合新模式。根據「全域旅遊」發展需求,磐安縣還大力推進美麗公路建設,成功打造浪漫花鄉線、休閒茶鄉線、養生藥鄉線、櫻花長廊等四條共計106公裡精品示範線,創建非精品示範走廊項目7條140公裡,把景區、歷史文化名村、美麗鄉村精品村、旅遊風情小鎮、農家樂示範村串聯起來,有效聚合旅遊資源,助推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2019年,全縣公路總裡程達1236.118公裡。農村公路達1107.778公裡,其中縣道333.673公裡、鄉道288.666公裡、村道479.043公裡、專用公路6.396公裡。農村公路佔全縣公路總裡程的89.6%以上。
樂在路上
綠水青山,藍天白雲,新樓林立,白牆黑瓦。每到夏天,地處青梅尖下,海拔700多米的天山村熱鬧非凡。「七、八兩個月,村裡的民宿每天都住得滿滿當當,共有400多名遊客到這裡避暑長住。」村黨支部書記羊寶介紹,天山村去年開始發展民宿,雖然起步較遲,但至今已有20多家民宿、共享農屋。
「天山村自然風光極好,高海拔氣候適合避暑,早就想回來創辦民宿了。」「雲心境」民宿業主應虹說,她心中早已萌發回村辦民宿的想法,但以往苦於交通不便,一直未付諸實施。隨著天山村交通條件的改善,來村裡遊玩的遊客逐年增多。「不止村內道路,周邊的村莊道路,縣裡的主幹道,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提升。今年8月開始,村裡還在改造村內道路,計劃拓寬至6米。」應虹表示,日漸廣闊的市場前景、日益便利的交通條件讓夫妻倆對村莊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今年投資200多萬元回村創辦了民宿,7月份開業以來生意很好。
每天都有大量遊客在村內住宿、遊玩,許多村民開始在家門口擺起了地攤,賣起了高山蔬菜、高山水果。「自己加工的筍乾、黴乾菜、西瓜,來看一看,買一點。」72歲的張春球老奶奶正在叫賣土特產,一個上午時間,她已收入100多元。
道路暢通為天山村帶來發展機遇,村民致富門路更寬了。2019年,天山村開始打造百畝桃花基地和千畝紅花油茶基地。為此,村裡專門修建了一條4公裡的生產路,屆時也將成為油茶花開時的觀光路。「以前不通車時,村民收入很少,路做通後,收入一年比一年高,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5000多元。」羊寶說。
路通民意,路暢民富,路助村興。今年,「四好農村路」仍然被列為磐安縣十大民生實事之一。磐安將牢記總書記囑託,堅定不移地將「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抓好抓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助力打贏全面小康決勝戰。
16027491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