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賞 回 顧
沙面是廣州曾經的租界,是全國最小的租界,面積只有上海租界的百分之一,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裡面有銀行、洋行、商號、會所、教堂……一切資本運行的機構一應俱全。9月19日,導賞員電車帶著大家夜遊沙面,感受沙面的異國風情和此地的商業金融曾經的輝煌時刻,了解現在仍存的企業的故地和故事。
本期導賞員
電車,省城「行街講古佬」,廣州街坊情初代成員、資深導賞員,擁有6年導賞經驗;BOOK導賞發起人之一。代表線路:龍導尾線路、黃花崗線路、越秀山線路等。
外資銀行、洋行的金融商業駐紮地
1858年英法聯軍船隊來到中國,但由於當時已經是冬天,天津大部分河流已結冰,船經河道難以駛近北京,他們在香港水域停留時便選擇攻打廣州城以震懾清廷。沙面原本是珠江河流衝積而成的一片小沙洲,面向白鵝潭,水深可達15米,可以停泊軍艦,也是疍家艇停泊的沙洲,不易引起土地權屬糾紛。英國人看準沙面的地理優勢,因而將此地設為租界,在小沙洲與陸地間挖湧築橋,令沙面既是獨立的地塊,又可進出沙基路。
英國人重商,不僅在沙面島上發展自己的企業、銀行,還把租界土地出租給其他國家,於是租界內有著各個國家的銀行和洋行。從1860年代起的大約70年間,一棟棟歐式建築在沙面島上建成,滙豐銀行、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橫濱正金銀行、萬國寶通銀行、花旗銀行、旗昌洋行等等的洋行、金融機構在沙面島上相繼營業。
其中,旗昌洋行、顛地洋行(寶順洋行)、怡和洋行是自英國東印度公司解體後,繼承其對華鴉片貿易的三家洋行。至今,怡和洋行已發展為怡和集團,旗下或控股的企業有大部分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企業,如:香港惠康超市、萬寧、7-11(不包括臺灣)、宜家家居(大中華區)、美心集團(50%)、香港置地(46%)……(數據來源於百度百科)
與英國人重視商業不同,法國人重視傳教,沙面法租界只佔沙面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土地規模小,利益薄弱,但法國人沒有馬上發展法租界,而是選擇先把精力投入到一德路的聖心大教堂。此外,法租界一條連接西堤和沙面島的橋,到了90年代初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遭一砍再砍,長度只剩下連接沙面的三分之一,讓人不知道它也是文物。
中外盛行的外廊式建築
外廊式建築是指,在起居室前再加建外廊的建築,殖民時期的外廊式建築是英國殖民者為了適應熱帶地區殖民地的氣候而改造的。
在外廊裡,既可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又可以保證廊內的採光和通風。在這個舒適的空間內,可以進行喝茶、用餐、閱讀、聊天、下棋、會見訪客等活動。
與上海租界不同的是,沙面不是近代廣州的經濟支柱,位置也離近代繁華地段長堤大馬路、政治中心維新路(今起義路)有距離,如今位置也並非在廣州城市的中軸線上,對廣州的主要產業發展沒有產生巨大的貢獻。因此,當如今眾多大體量的歷史建築需要維護和活化利用的時候,社會各界、專業機構以及政府部門還需要持續思考活化利用的多樣性。
參與者說
文:鍋鍋
圖:鍋鍋
編輯: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