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過北京頤和園的遊客,都會駐足於昆明湖畔,遍覽朝暉夕陰的皇家盛景。昆明湖水來自昌平白浮泉和京西玉泉山,元朝時就是北方漕運的重要水道,自元代建立大都城後,歷代帝王前往西山遊覽,船隻都從這裡出發。在得名「昆明湖」之前,這片水域有不同的名字,比如「甕山泊」、「西海」、「西湖」、「金海」等,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正式將「西湖」定名為「昆明湖」。
可是眾所周知,昆明是雲南省的省會,遠在北京的皇家園林裡,為什麼會有一座「昆明湖」呢?恰好,昆明也有一座聞名中外的湖泊——滇池,滇池又有「昆明湖」的別名,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什麼聯繫呢?
先秦時期,雲南一帶屬於「西南夷」,相傳戰國時期,楚國將軍莊蹻受命開拓大西南,進入雲南地界後到達了滇池,但在返回楚地的過程中,發現歸鄉的路已經被秦國佔領,他們只能留在雲南,和當地人進行了融合併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滇國」。西漢初年,當時的西南夷除了地處雲南的滇國外,較大的還有地處貴州的夜郎國、地處四川的邛都國等。可以說西南夷諸國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國家形態和較高的文明程度,只是因為交通不便,與內地進行的交流很少。在通往中原的道路被秦國封鎖之後,大西南在「世外桃源」的狀態停滯了很長時間。
漢朝建立之後,朝廷開始派人與周邊建立聯繫,當時的使者也來到了西南地區,先到了滇國,發現這裡的人「不知有漢」,滇王還問「大漢和我們哪個更大?」到了夜郎國,當地人也是如此。於是司馬遷將這些事情記在《史記·西南夷列傳》裡,流傳到現在就成了「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其實滇國國王才是第一個展現出「自大」面貌的。
滇國也好,夜郎國也好,雖然地處邊遠,領土狹小,也稱得上是當地的一霸。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後,向漢武帝匯報說他在西域見到當地人使用從印度買來的蜀布和竹杖,推測蜀地與印度相距不遠,並且存在著通商路線。漢武帝想將這條通商路線納為己有,就派人出使印度,但使者到了昆明,被當地人困住。看來要想打通中原到印度的商路,就必須搬掉昆明這塊絆腳石,於是漢武帝決定兵發雲南。
讀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水泊梁山八百裡,是山寨的天然屏障。昆明位於滇池岸邊,同樣是這個道理。漢軍開到雲南,已經人困馬乏,再加上不習水戰,一連幾戰下來都損兵折將。看來滇人據天險固守,自覺得有能力和大漢掰掰手腕,也不是純粹的自高自大。
畢竟戰爭最後拼的是國力,漢武帝下達了一個極具魄力的命令,在都城長安興建一座和滇池等大的人工湖,用來訓練士兵進行水上作戰。為了表達戰之必勝的決心,這個人工湖就被命名為「昆明池」。經過昆明池上的訓練,漢軍再次兵發雲南,勢如破竹,滇王向漢武帝請降稱臣。而昆明池就此搖身一變成了長安一大名勝,一直到唐代都是重要的水源地。昆明池舊址現在仍然可考,並且成為西安市的鬥門水庫。
近兩千年後,乾隆皇帝以「十全老人」自居,他覺得自己什麼都要和古聖先賢比上一比。所以用漢武帝曾經建造過的「昆明池」給自己園林中的水域命名,在他看來也是天經地義的了。巧的是,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真的用昆明池來訓練水師,從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設立昆明湖水操學堂,為清朝的海軍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說起來,若不是那「夜郎自大」的滇王扣留漢朝使臣,漢武帝也不會大興土木在長安模擬建造滇池,兩千年後的北京城裡,「甕山泊」就會有個別的名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