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期間,日軍轟擊中國軍隊陣地。沙袋後面是正在拍攝的日本隨軍記者。
淞滬會戰以寶山郊縣的戰鬥尤為激烈,特別是羅店爭奪戰,敵我雙方陣地犬牙交錯,幾進幾退,血肉橫飛,史稱「血肉磨坊」。
東林寺是一座古廟,位於羅店古鎮的西面,地勢較高,是我軍陣地的凸出部,也是日軍必爭的要地。1937年9月30日,戰鬥進入白熱化狀態,日軍飛機、大炮對東林寺狂轟亂炸,三面圍攻,我軍彈藥告罄。10月1日早晨,日軍中尉富田義衝到廟內,砍死我士兵2名,被我軍連副胡玉政用鐵鍬擊斃。從9月28日到10月2日,日軍死亡300餘人,日軍43聯隊第一大隊全軍覆沒,而參加戰役的國軍官兵僅身下十餘人。
1945年,二戰勝利後,從歐洲返回紐約的輪船上的美軍士兵。他們是幸運的。
據統計,美國在1941年的總兵力為1685403人,到1945年,美軍士兵數量增加到1300萬人 ,累計動員人數更是高達2000萬人。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人員總計為101.3萬,其中死亡40.5萬人(陣亡佔29.1萬人)、受傷累計60.8萬人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1944年9月8日,中美士兵聯合展示在戰鬥中繳獲的日軍太陽旗。在戰爭中發揮了顯著作用的「湯姆遜」衝鋒鎗和美式手雷放在前面非常顯眼。
不知道這算不算鮮血凝結成的友誼?
1945年5月8日,紐約時代廣場,人們在慶祝德國投降。
1945年5月8日,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洲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萬眾歡騰,迎接勝利。然而,由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戰事尚未結束,杜魯門總統在宣布納粹投降的消息時說,「我們的勝利還只是一半」。他提醒美國人民,他們的許多鄰居正在悼念陣亡的丈夫、兒子和弟兄。他請人們「先不要舉行慶祝,以便集中精力迎接下一步的太平洋戰役」。
紐約的慶祝活動規模遠遠超過了美國其他城市。民眾匯聚到時代廣場,五彩繽紛的紙屑紛紛揚揚飄灑在人們的頭頂上。在尚未正式宣告勝利之前,紐約官員已經料到當地將會出現的情形,因此做好了準備。《紐約時報》向讀者報料,紐約將出動15293名執勤警察,「讓慶祝的人們理性地狂歡」。
歐洲勝利日恰逢杜魯門61歲生日。這位新任總統告訴記者,這是他一生中最開心的生日。3個月後日本投降,盟國迎來了徹底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