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2017級新聞學(數據新聞報導方向)王晨曦同學的可視化軟體工具與應用課程的結課作業。近一段時間,白楊數新觀察將推出系列結課作品,請大家持續關注,同時,歡迎可愛的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屆研究生入學40周年,保研和考研現狀如何?(一) 研究生恢復招生四十周年:變化翻天覆地1978年1月26日,隨著教育部下發《關於197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我國正式恢復研究生招生。由於十年動亂影響,優秀生源嚴重不足。為了保證入學質量,1979年和1980年的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都沒有完成。如今,研究生招生已經走過個41個年頭,研究生規模與招生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規模上來講,2018年研究生招生數量達到85.8萬人,相較於40年前增加了106倍。研究生在校生數量達到272.3萬人,增加45倍。90年代後,研究生招生實現穩步增長。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招生方式來講,研究生招生選拔模式經過近 40 年的發展和調整,形成了四種模式:一是初試統考加複試;二是初試單考加複試;三是初試聯考加複試;四是推薦免試加複試。複試由各學校分別舉行,這四種模式的區別主要在於初試的形式。
一般而言,在職研究生的入學途徑為單考和聯考。單考的所有科目由院校自主命題、難度較低,單考必須到報考院校所在地參加考試;聯考則是每年10月份針對在職研究生的一次統一考試,區別於統考,學生完成考試畢業後只能獲取專業碩士學位,不能取得研究生學歷。全日制研究生則主要通過統考(即每年12月份的研究生統一考試)和推免(即推薦免試)進行選拔。
1980 年,公共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首次實行全國統一命題,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考制度由此建立。1985 年,我國首次在 169 所高校中試點施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就讀研究生的政策,在這些高校中共有3300 人獲得推免資格,推免制度從此成為一種固定的選拔模式。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研究生教育不斷擴招,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選擇畢業後繼續深造,推高了統考和推免模式的佔比。如今,統考和推免已經成為我國研究生選拔的兩種主流模式。
(二)推免:這真的是一條捷徑?12月21日, 2019年研究生考試即將拉開帷幕。正值衝刺階段,圖書館、自習室隨處可見埋頭苦讀的應屆生,他們都是「考研大軍」中的一員,與千萬考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一起爭奪「上岸」的資格。然而在這時,另一部分應屆生已經順利拿到了推免資格,手握心儀高校的「入場券」。
我國自1985年開始施行推免政策。推免指的是「經審定可以開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學校,可以推薦該校規定數量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初試。」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研究生招生體系多元化,推免生佔比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某些雙一流高校目前招收的學生中,推免生佔比[1]已經超過了50%。以2020年在QS亞洲大學排名中躍升至第六位的浙江大學為例,2017年招生推免生佔比為49%,到2019年推免生佔比增加到了54%,超過半數。
2018年8月,隨著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2017年新增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普通高等學校予以備案的通知》,具有保研資格的大學已經從312所增加到了366所,其中遼寧,北京,山東數量增加最多,三省綜合達到13所。現有保研高校中,分布在北京的數量最多,達到45所。其次是遼寧25所、江蘇25所、上海19所。
數據來源:跨考考研
整體保研率逐年遞增,但各個學校的情況相差甚遠。在這366所高校中,保研率最高的超過了50%,最低的不過2%-3%(每年有浮動)。以有公開數據的40所高校為例,2020年985高校的平均保研率為26.89%;211高校為13.29%;普通本科高校則為8%。從下圖可以看出,各個985高校的保研率均高於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送研究生名額一般按該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數15%左右確定。對未設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這個數字是5%左右,非「211」工程高校則更少,只有2%。而經教育部確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養基地的高等學校,可單獨增加推免生名額,由學校統籌安排。總的來說,不同層級的高校有不同的標準,各高校可以在標準之下進行少量調整,「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間保研率還是存在巨大差異。
對於將「讀研」作為最終目標的人來說,眼前只有考研和保研兩條路選擇。相對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研來說,能夠免去初試且幾乎無風險升學的保研,似乎是一條捷徑:不用經歷一年緊張掙扎的備考、不用面臨殘酷的競爭、不用害怕失敗的風險。然而,這條捷徑當真走的輕鬆嗎?
成功保研至中國人民大學的大四學生趙玥說,如果說考研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保研之路就是一場長達三年的拉鋸戰。趙玥本科所在的是一所普通的一本類大學,平均保研率在5%,一個專業大類的100人中只有不到5人能成功保研。保研名額並沒有那麼好拿,除了成績要始終穩定在前5%,大學前三年還需按照學校要求參加各類比賽及社團活動等,最好還要有科研成果及論文的發表,總之就是「要當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她說,「整個大學我幾乎沒有給過自己什麼假期,除了學習就是在參加比賽。」
趙玥從今年3月份開始關注各個高校的夏令營信息,3-6月份都忙於準備材料、投遞材料。7-8月份的時間不間斷地奉獻給了三個學校的夏令營,拿到了其中兩個學校的保研資格。9-10月份參加學校複試,7-9月份也一直在為了複試的要求看書、學習,記不清熬了多少個夜。「除了學習上的煎熬,心理上的煎熬更令人難受:能不能保研、能不能過複試都是到最後才知道。即使出了結果,我也直到9月28日系統填報結束才真正放下心來。」
除了為之付出的心力,保研的競爭同樣激烈。儘管有清華北大這樣保研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學校,但畢竟全國這樣的高校只有兩所。大多數的高校保研率不足10%,這其中還包括特殊人才保研、支教保研等以其他方式通過保研的學生。想要在經過同樣篩選的一群學生中始終保持前列,也並非易事。
趙玥最後說到,大家都覺得保研是一條給自己免去許多「辛苦」的捷徑,但是她這幾年為保研付出的或許並不比考研來得少。保研路上忍受的是細碎綿長的競爭與壓力,這也是一條「一條路走到黑的獨木橋」。同時,保研確實存在局限性,一般只能保到本專業或本專業相關專業,還有可能會保到不如本科學校的高校,相對來說,考研有更大的選擇餘地。
(三)考研:趨勢一直在變化,難度一直在增加2017年,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保持研究生培養規模適度增長,到2020年,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
但擴招並沒有為考生減小壓力。招生人數增加的同時,由於報名人數的增長與保研率的提高,報錄比在3左右不定增減,並未增加。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除了擴招的誘導外,本科畢業人數的增加也是報名人數增加的一大原因。2009年高校本科畢業生人數為246萬,2012年超過300萬,到了2018年達到了387萬。畢業人數的飛漲使本科學歷含金量與日俱減、就業起點變高、就業競爭加劇。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生在報考研究生時,首要動機為就業壓力大,36%的學生為了提高就業競爭力選擇考研。
「當考研難度越來越大,報錄比越來越低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我感覺我們這一代學生更多人把拿到學歷當作自己的目的,拿到學位超越學術理想成為首要標準。」正在考研的大四新聞學學生趙榮說道。
相對於應屆生,就業競爭對往屆生的影響更加明顯。近年來往屆生的佔比與日俱增。往屆生指的是非應屆畢業的學生,往屆生考研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次考研沒有成功,選擇二戰、三戰……或是就業後發現競爭力不足、工作需要等其他原因,選擇考研。2017年,往屆生考研人數佔全國報考人數的43.8%,2018年,往屆生考研人數佔全國報考人數的45%,同比上升了1.2%。以變化最明顯的河北省為例,河北省2015年往屆生所佔比例為29.3%,到2019年這個比例升至44.2%。
數據來源: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除了往屆生比例提高,報考專碩的人數增加也一大特徵。專碩即專業碩士,相對學碩,專碩更偏重技術實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解決大學生日益突出的就業問題,我國從2009年開始全面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擴招之初,由於社會對專碩的認可度不高,所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並不高。後來,基於專碩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可、專碩考試難度降低等諸多因素,專業碩士研究生規模持續擴大,在2017年招生人數首次超過學術型研究生。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雖然綜上來看,近幾年考研趨勢有著較大變化,但各個學科的報考人數排名並未受到影響,幾乎保持穩定:工學學科研究生招生規模始終穩居首位,其次是理學和醫學;招生規模最小的通常是軍事學、哲學、歷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學科。
數據來源: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值得說明的是,專業的熱門程度與最終的報錄比並沒有直接關係。簡單來說,熱門不意味著難考,競爭對手少也不意味著容易。以浙江大學2019年碩士各專業報錄比為例,除去無人報考的專業,報錄比最高的學科及其比例分別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工學)0.48、資源利用與海洋保護(理學)0.56和海洋物理學(理學)0.64,工學和理學雖然報考人數多,但報錄比並不高。而最低的分別為心理學(教育學)84.6、藥學(醫學)51.8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39.9。
其中,新聞與傳播學等四個專業的報錄比也超過了28,也就是說,28個人裡,只有一個人能夠被錄取。各專業的報錄比或多或少影響著考生的選擇,趙榮選擇了考本校新聞傳播方向的研究生。他說,新聞專業歷年報錄比都不算很高,跨考的風險太大,考本校的專業比較有把握。他身邊大多數同學也都選擇了考本校的研究生。
(四)尾聲:丟掉迷茫,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距離第一屆研究生入學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各種規定不斷出臺,研究生招生情況隨著社會現實變化不斷變遷,招生體制也在變化中不斷完善。
12月21日(明天),2020年研究生統考拉開序幕。這意味著應屆生們即將結束這場艱苦的「戰役「,也意味著新的一批大學生即將迎來他們的讀研選擇。
保研的不確定性與考研的難度增大是無法扭轉的大趨勢,每一年的招生簡章和招生政策都在發生或大或小的改變,但對於希望攻讀研究生的大學生而言,了解情況-明確目標-不斷學習的過程卻是一直適用的。
參考文獻:
[1]秦國柱,孫志遠.改革開放40年來研究生招生選拔模式變革趨勢、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05):100-106.
[2]楊楠.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規模(1978年—2018年)[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4-5.
數據來源:
1. 中國教育在線
2.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3. 各學校研究生招生官網
4. 國家統計局
5.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6. 考研跨考網
一、選題想法之前想了四五個選題,例如自主招生、雙十一網紅帶貨直播銷量、熱門IP改編等等,但是後來我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發現,相對於興趣愛好和選題熱度,可實現性更重要。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找數據之前,預設了自己能夠找到的數據、提前下好結論,但是真正製作的時候,就會發現重重阻礙。這些選題因為實際操作難度,都被我放棄了。
在pass掉了之前的選題後,我又看了一些數據新聞,最後選擇了考研這個方向,主要是出於三個原因:·今年剛好是
第一屆研究生入學40周年。我看到很多論文把研究生恢復招生和改革開放聯繫在一起,我在做的過程當中,也發現研究生招生四十周年,政策隨著歷史及社會現實情況變化,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選題。(本來是想把歷史脈絡做得更詳細一點的,但是後來覺得第一部分沒必要鋪墊太多,就刪掉了)
·作業提交的日期是12.20,12.21是2020年研究生考試的時間,算是為考研做一個鋪墊吧。
·大家到了大三這樣的階段,對於考研、保研、未來的方向都會感到比較迷茫,我做這個題有一種給大家「普及現狀」的感覺,也是讓我自己多了解一些情況,提前做準備。
不過這個選題從一開始做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一些問題:1、是一個「一眼能看到頭」的選題,仿佛在看到題目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能說出什麼東西:無非是競爭激烈、考研難。
2、不能用數據輸出一些觀點、提出有用的建議、挖掘深度。
二、制定內容框架1. 文字資料文字資料的搜集部分,主要是看了一些論文和政策,具體參考的論文附在文章中。剛好去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所以關於四十年變遷的論文還是比較多,並且大同小異,都是幫助理清楚歷史脈絡,所以我也沒有看很多,大概看了四五篇的樣子。
2. 採訪信息這次作業提交的時間比較尷尬,剛好是在師哥師姐們考研最緊張的時候我需要採訪。所以我剛開始找的兩個師哥都拒絕了我。我自己也覺得很抱歉,在他們考研最緊張的時候非要進行採訪,真的很不好意思……後來還是找到了師哥師姐採訪,在此真的很感謝。其實除了正式採訪的師哥師姐之外,我還有和其他的哥姐聊過,所以對現下的背景和大家的心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3. 數據搜集1)保研——希望數據能夠更詳細所有學校的官網幾乎保研數據都不太詳細,我只能用網上現有整理的保研率。我
還給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一些學校的研究生招生院官網發了郵件,希望他們能給我學校的保研數據,但是沒有得到回應。
2)考研——2020年數據還沒有出我在做之前,以為2020年的數據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出了,結果發現完全沒有。直到昨天(12月18日),官方才公布了報考人數(340萬人),還上了熱搜。導致很多數據其實都只做到了2019年甚至更早。
3)數據找不全——摸索證明抽樣合理性中國的高校有幾千所,所以確實不可能把數據全部做出來。再加上有些數據沒有公示,就只能用報告裡的代替,比如專碩比例的增加就只能選擇河北省(因為其他省沒有公布)。
在數據缺失的情況下,即使我可視化了所有現有數據,但也是算一種「抽樣」的過程,但是如何解釋這個抽樣的合理性,我還在摸索當中。
三、資料搜集剛開始我沒有想聯繫這麼大的背景,只想聯繫「研究生考試即將開始「這件事情。後來在搜集資料的過程當中發現今年是四十年,所以就鋪設了一個大背景,也是為了讓這個題看上去更宏觀一點吧(不過這個稍微有點強硬)。
2)推免和考研考研的數據新聞有很多人做,年年都有,這也是我上面提到的」一眼望到頭「的原因之一。但是推免相對來說,做的人沒有那麼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缺數據)。
之所以做推免,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
推免和考研一起構成了研究生報考的部分,雙方在互相影響,尤其是在數據方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兩個結合來看,大家也會更清楚一些。二是因為,對於大三的我們來說,這件事情確實是更近一些吧。對於很多事情的害怕和迷茫都是在於不了解,
也許了解了就會不那麼焦慮了。
做考研的時候,我也在想如何做出新意,最後落到哪裡才能讓這個題有一些意義。所以最後從考研的大背景落到了個人心態,但是落得稍微有些生硬,可能是之前沒有搭好框架的原因。考研可以說的點其實很多,因為我的目的是做知識普及,所以我還是想儘可能地把背景說的全面一些,但是說的越多就越容易找不到重點+亂,所以為了把邏輯弄通、好好搭建結構,我也改了很多次。
3)尾聲最後這個部分,我寫到幾次想砸鍵盤。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寫才能結尾,才能不狗血不雞湯,又表達出我想表達的東西。改了好多次,最後我還是很不滿意。一是因為自己文字功底真的太差,二是因為前面都在說大背景,後面突然落到個人,必然會覺得怎麼說都像是突然打雞血。
四、視覺呈現的選擇這次圖片製作主要使用了hanabi和PS兩個工具,製作地圖的時候用了「標準地圖服務系統」這個網站。配色使用的是藍紫色調,因為我覺得考研這樣相對比較嚴肅的題需要簡單一點的色調,作圖我也選擇了比較簡約的風格。因為初稿完成得比較早,所以從圖表的類型到細節,我進行了數遍修改,在此要特別感謝蘇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指點。由於篇幅限制,我就不一張一張去解釋了。
(原本的作品我是上傳在了github上的。為了出推送,我又重新排了版,所以排版和圖片可能會有一些違和)
五、寫在最後可視化是一門讓我受益匪淺的課,欣賞同學們的作品也讓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得到了新的可視化思路。離大家、離做出真正的可視化作品,我確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剩下的一年半裡,也請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