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狂歡化思想與狂歡

2020-12-14 光明網

二三十年前,中國還很少有人知道巴赫金。近年不同了,國內開始出現了這位俄羅斯著名學者的譯著,人們在越來越多地談論他的名字。據說,在世界範圍,自60年代以來,他的學術聲譽也一直隆盛不衰。這樣的國際性學者是不太多見的。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巴赫金全集》的中譯本,這將有利於中國讀者全面認識這一位傑出的思想巨匠。

巴赫金的學問,涉及了人文科學的許多重要領域,包括哲學、社會學、語言學和文藝學等。我只從與我的專業有關係的方面,就他的文學狂歡化的觀點,簡要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像大家所知道的,巴赫金在他的文藝學著作中,曾就探討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法國的拉伯雷的名著,提出了文學描寫中的狂歡化問題。他的這一創見,已得到了大家的公認;這一觀點的影響,早已超越了他的國界,對遠在歐美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文藝學研究,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巴赫金的文學狂歡化思想確實具有比較普遍的學術意義。狂歡化的概念,的確可以被用於解釋人類一般精神生活和敘事文學中的某些特殊現象。但這個概念應該包含兩個層次,即狂歡現象和狂歡化的文學現象。當然,從人類的精神現象講,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在本質上是互有聯繫的。但就兩者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現形式來講,它們又屬於兩個不同的方面,彼此又是有所區別的。因此,我們要全面地了解狂歡概念的內涵,就應該對兩者加以區分。

狂歡是人類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從歷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狂歡活動。它們通過社會成員的群體聚會和傳統的表演場面體現出來,洋溢著心靈的歡樂和生命的激情。對這些活動加以關注和研究,本來是人類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的課題,而巴赫金主要是一個文學批評家,並不是完全意義的民俗學家或人類學家,那麼,他能夠通過研究文學作品中的狂歡描寫,揭示出那種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巨大的人類的狂歡熱情,從而得出他的文學狂歡化的結論,這就體現了他所具有的一種人類學或民俗學的切入視角,反映了他的研究方法的獨特性。他的研究,因此也不是一般文藝學的研究,而是特殊文藝學的研究。他由此開拓了以往的文藝學領域。他的著作,還引起了其他各種人文學者對各自文化的狂歡傳統的回顧,這也體現了他的學術思想的魅力。

中國文化中的狂歡現象,從歷史和現實的情況看,都是存在的。至於巴赫金的狂歡化文學理論,同中國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能不能掛上鉤?如果能,彼此之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聯繫?或者說,中國文學中的狂歡描寫是以什麼樣的中國風格體現出來的?這些都需要給予切實的回答。

所謂「狂歡」一詞,我國過去在學術上還不曾作為術語來使用,但在中國的社會史和文化史裡面,的確存在著這種現象。像中國保留至今的民間社火和迎神賽會,其中的一些比較主要的傳統活動和民俗表演,就同世界性的狂歡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華北,這種民俗事象,近年還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表現得比過去還紅火。這些都說明,我國以往對這類事象,儘管沒有用「狂歡」的詞彙來加以概括,然而,它們的存在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中國的這種民間聚會和公眾表演,還有它的一定的特殊之處,這也是必須指出的。

與西方的狂歡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的這些民間社火、賽會和廟會中的狂歡現象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要相對複雜一些。比如,首先,中國的這類活動,保存著宗教法術的性質,它們與現實的崇拜信仰,依然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此外,它還帶有民間娛樂、民間商業等種種其他因素,從而構成了中國這類活動的複雜內容,有的學者把它概括為「神、藝、貨、祀」。但是,無論含有怎樣混合的文化因素,其中,那種與世界性的狂歡活動相似的精神內涵,在中國的民俗中是同樣存在的。比方說,兩者都把社會現實裡的一些事象顛倒了過來看,表現出了對某種固定的秩序、制度和規範的大膽衝擊和反抗。它的突出意義,是在一種公眾歡迎的表演中,暫時緩解了日常生活中的階級和階層之間的社會對抗,取消了男女兩性之間的正統防範,等等,這些都是中、外狂歡活動中的帶有實質性的精神文化內容。

在中國的狂歡文化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是丑角。中國文學史上的丑角,是由先秦的俳優發展而來的。但在狂歡生活中,丑角,卻扮演了對既定的社會秩序或規範進行嘲諷、抨擊、甚至反抗的鮮明角色。對此,有些學者使用了「傾覆」一詞來概括。總之,就是反對正統的意思。

就中國社會現象中的狂歡活動而言,它在解除傳統的、扼殺人性的兩性束縛方面,表現出了一種比較突出的抗爭意義。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特別是晚期封建社會裡,這種人為的兩性禁錮是比較嚴厲的。但每逢狂歡的節令,這種禁錮就鬆弛了,甚至有時還可以被衝破。拿我的家鄉廣東來說,過去,在鄉下,女子平時是不出門的,但到了元宵節,男女老少就都出去了。這時,也有些浮蕩子弟混雜在人群裡面,做出某些不大規矩的舉動,但總的說,平常很嚴厲的社會輿論這時就要寬鬆得多。相似的例子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有。像在日本,到了櫻花節,人們習慣於外出賞櫻花,其實也是一種形式的狂歡,這時可以看見不少男子攜酒郊遊、縱情歡樂,對於所遇見的女子,他們偶有不大禮貌的言行或舉止,一般也會被諒解,決不會像平時那樣受到嚴厲的責備。

中國其他一些社會現象中也有狂歡性的活動,表現了抗爭的精神。我再隨便舉兩個例子。一是在中國的民間社火中,有一種叫做「罵社火」。在河南有兩個村子,到了社火期間,東西兩個村的村民要隔河對罵,罵什麼呢,罵那些不規範的作法,比如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和姦淫偷盜等。挨罵的一方,除了講事實之外,不能隨便地反駁「罵手」。這就是群眾對於平時壓抑的意見的一種異常形態的渲洩,一種公開的社會批評。一是在中國華北的某些地方,在社火期間要「鬧春官」。「鬧春官」時,老百姓要選舉一個人做官,這個被選上的人要穿上官服,在社火的幾天內,施展官方的權威,比如臨時充任縣長什麼的,對老百姓向他報告的各種冤情,當眾進行審判。這是一種典型的狂歡現象。它在我們的社會裡面,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歷史上長期流傳下來的。總之,人民群眾在這些特殊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原有的社會生活秩序,來了一個上下顛倒,比較明白地表達了自己的生活願望和社會理想。

至於巴赫金所說的文化狂歡化問題,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也肯定是有的。比如,《水滸傳》裡面描寫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就不是平常的社會生活,而是一種特殊的農民精神解放現象,主要是一種狂歡。在這個程度上,可以說,整個一部《水滸傳》,差不多都可以叫做狂歡文學。其他像《紅樓夢》,也有狂歡情節的描寫,《紅樓夢》裡面寫到的許多宴會,就是一種狂歡化的象徵。賈寶玉不喜歡做官,追求男女平等,在他的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中,就有一些狂歡行為。類似的例子,在《儒林外史》等其他古典小說中也有。總之,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不乏這種狂歡情節或狂歡精神的描寫。從理論方面看,近年也出現了一些文藝學論文,對本民族的狂歡化文學進行了研究,有的青年學者還選擇這個題目寫作了博士論文。

(董曉萍整理)

相關焦點

  • 王小波《青銅時代》中的狂歡你看懂了嗎?真的很有意思
    自從巴赫金對拉伯雷的《巨人傳》加以狂歡理論的解讀以來,隨處可見「狂歡」的狂歡。狂化的精髓在於脫冕,把神仙,聖人拉下神壇,而讓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佔據高位。這個過程正如王小平評價王小波小說的詞「佛頭著糞」,它涵蓋了我想要表達的關於狂歡的絕大部分。巴赫金對拉伯雷小說的分析,將他的小說世界分為了五個系列:肉體、飲食,醉酒、排洩物、性、死亡。
  • 狂歡到逃離:網絡文學裡的一千萬內卷大軍-虎嗅網
    (1)內容生產以娛樂化與市場化為導向傳統的文學生產就是作者的創作,蘊含的是「文以載道」的思想高度或對生活的感悟與反省。網絡文學平臺上的文學生產在內容上趨向娛樂化與市場化,生產目的是「產品」的豐富性。(3)狂歡狂歡是巴赫金提出的一種不同力量之間的對話的結果,是對話中的語言的復調和眾生喧譁。狂歡化的本質是拒絕所有被安排好的和完善的實物,代表的是與官方常識和做法完全格格不入的一種世界和語言的理念,意味著不受官方價值和規範約束的自由。
  • 統治階級的思想對法國文學的影響——思想體系的發展
    引言統治階級的思想是統治思想。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思想文化領域裡,佔主導地位的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而其核心就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浪漫主義文學時期自由主義思潮在十九世紀前三十年中,不僅對政治法律、教育、出版起了顯著的作用,而且在文學藝術領域裡也有巨大的影響。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文學自覺」主導下的魏晉批判思想
    文學自覺生發於魏晉時期,不是「無花而果」,它是時代割裂、社會混亂後,士人對時局進行自發地哲學思考,由此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學思想領域。面對時代的巨變,社會思想逐漸開始分化。過去漢朝所宣揚的「大一統」似乎不能解決現有的分裂問題,士人的刀筆無法應對軍閥的槍桿。苦悶與無助的陰霾籠罩下的士人,他們的思想不約而同地開始演變。以往的文學著作以儒家教化原理來突出「經國治世」為宏觀主旋律,到魏晉時期眾多儒家原理逐漸地被運用到士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表達,成為士人隔離自身與世界的精神屏障。
  • 李朝全:文學的光芒——思想、激情、文採
    特色之一:思想深度。如《你代表誰?》講述的是一個農民的冤案,他沒有停止在為農民訴冤的就事論事上,而是針對政府某些機關在此案中的「不作為」,從「三個代表」的高度,尖銳地提出「你代表誰?」的問題。此文發表後引起國務院領導關注和批示,受害農民最終獲得賠償。蔣巍在獲獎會上說:「能夠以自己綿薄力量,改變一家農民的悲慘命運,這比獲得任何文學獎項都更有價值和意義。」
  • ...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文學思想辨析 ——以明代文學復古...
    清末以降,時代巨變,對明代文學正本清源的全面研究因缺乏成熟的思想環境和適宜的學術條件而一直未能深入展開,故其成果多為零金碎玉,從文獻引用到文學批評乃至文學史撰寫,研究者習慣於採納《總目》成說,取信者多,考疑者寡。近年,明代文學特別是明代詩文研究出現了新的轉機,同時,《總目》文學研究也隨「四庫學」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關注。
  • 法國重要的思想浪潮——貴族的浪漫主義文學對社會的影響
    作為文學現象,他們基本上是與復闢時期同命運,共存亡的。他們在詩歌的藝術形式中表現了復闢時期貴族階級的精神狀態、願望、意志和思想觀點。他們都出身於與階級多少有些聯繫的階層,有的出自資產階級上層有的出自貴族,但在思想上都是十八世紀啟蒙思想的信徒。他們在法國大革命火熱的歲月中度過了青年時代,這次激烈、徹底而又複雜的社會變革,難免對他們的家庭和他們本人有所衝擊和傷害,他們的生活中都有或長或短的流亡經歷,特別是在拿破崙帝國時期,更為當局所不容。
  • 《大內密探零零發》:狂歡背後的悲劇內核
    Part2.狂歡化敘事「狂歡」的觀點最初來源於俄國評論家巴赫金的描述:在狂歡節中決定日常生活結構和生活秩序的法規條文以及各種清規戒律等非狂歡式的東西都被拋在了一邊:被拋在一邊的首先是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以及與之相關的恐懼、敬畏、虔誠和禮節———即由社會等級制度的不平等或人與人之間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不平等
  • 表演性話語的又一次狂歡
    甚至,因為害怕對方真的「get不到」,還需要再引用一下別人的評價點明「中心思想」。因此,真正的「凡爾賽式話術」只能出現在當代大都市生活圈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就只為了讓別人以正確的順序「觀看」你,這種擰巴的方式,註定是「陌生人社會」的產物。這也算是我近來重讀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之後的一點收穫吧!
  • 王先霈丨趙樹理大眾文學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命運
    本文試由「趙樹理方向」提出之時他所寫的《藝術與農村》和「文革」被審查批判時所寫的交代自述《回顧歷史,認識自己》這兩個前後跨越二十年的文本,對趙樹理大眾文學思想的獨特之點及其深刻性和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討。[1]
  • 高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第十課《浮士德》精講筆記
    (3)手段:文學也是進行啟蒙的手段和反封建思想的有力武器2,狂飆突進運動(1)18世紀70年代,德國狂飆突進運動開始興起(2)概況:因德國作家克林格爾1776年發表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強調文學的民族風格。在這一運動中,湧現了一大批作品,形成了德國文學的空前繁榮。(5)缺點:由於這場運動是自發的,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始終局限於文學領域。
  • 李洱《應物兄》與晚近三十年的文學、思想和文化問題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內容提要 《應物兄》以人文知識分子之思想和生活境況為核心,嘗試總體處理晚近三十年的文學、思想和文化問題。知識人應世的無力及「理想」之陷落,為當下知識話語和文學文本無從作用於現實世界的癥結所 在。被抽離根本內容之知識話語因之僅屬凌空蹈虛的、內部的僵化的自我生產。其間諸種話語各種觀念之雜語共生、眾聲喧譁,乃是當代思想及文學狀況之真實狀態。對其間核心問題的深切反思,仍需返歸1980年代之思想現場做系統闡發。但1980年代迄今文學史和思想史所面臨之種種問題,卻並非近三十年文學和思想視域所能解決。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前的文學發展——浪漫主義文學運動
    引言從資產階級革命後到1830年七月革命這一時期的文學,充滿了不同思想、不同流派的對立和衝突,這是該歷史時期的階級鬥爭的反映。浪漫主義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文學現象。浪漫主義在思想內容上並不是統一的,其中存在著不同的階級流派,即貴族浪漫主義和資產階級浪漫主義。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運動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對貴族偽古典主義的鬥爭,這構成了十九世紀前三十年文學發展的基本內容。
  • 「狂飆運動」是德國文學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運動
    「狂飆運動」是18世紀70年代德國文學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運動。它的名稱來源於劇作家克林格爾的《狂飆突進》劇本名。聚集在這一運動周圍的都是些血氣方剛的青年詩人。這些進步青年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崇尚一種躁動的情感:「在狂飆中忘懷一切。」
  • 啟蒙主義文學概述
    主要成就:啟蒙主義包括:法國啟蒙運動、英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和德國民族文學。理解後簡答題簡述18世紀啟蒙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118古典主義仍佔重要地位,但啟蒙主義成就最高。2有鮮明的傾性,要求文學為現實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文學思潮,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
  • 「凡爾賽文學」:調侃還是炫耀
    還有人總結了「凡爾賽文學」的三大要素,即先抑後揚、明貶暗褒,自問自答,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筆者認為,網上流行的「凡爾賽文學」應區分為兩類。一類是真心炫耀。此類「凡爾賽文學」所表述的內容或許是真實的也或許是虛假的,但不論如何,創作者自我炫耀的心態是真的,這可稱為炫耀的「凡爾賽文學」。另一類則是藉此調侃。
  • 淺析古埃及時期宗教思想,對文學創作帶來了那些影響
    1、 古王國——文學創作的初步形成古王國時期,隨著埃及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的確立,埃及的王權逐漸發展,宗教意識也逐漸普及。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也應運而生,充分反映了古埃及人民的宗教信仰、王權崇拜、平時生活等等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