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2568字|預計閱讀時長3分鐘
楊絳在錢鍾書《圍城》的扉頁上寫到: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而對於澳洲華人而言子女的教育也好似這樣的圍城,大的圍城裡面有小的圍城,大家在裡面穿梭、張望。
圖片來自網絡
對於華人家長以及新移民家長而言,NAPLAN是他們選校、轉校非常重要的一個參考指標之一。
NAPLAN (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Literacy and Numeracy)是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全國統考。全澳3、5、7、9年級要在計算、閱讀、寫作、拼寫、語法和標點進行統一標準的考試。
您可以通過成績表來查看孩子每項測試的評估。讀寫和計算測試結果將以一等至十等的形式進行匯報。等級越高則表示孩子在測試中展示了更高級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技能。三年級的報告等級為一至六。五年級的報告等級為三至八,七年級的報告等級為四至九,九年級的報告等級為五至十。
除去NAPLAN成績,ICSEA指數(The Index of Community Socio-Educational Advantage)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ICSEA指數是根據學校學生的家長職業、家長受教育程度、學校地理位置以及土著學生比例等因素綜合評定的。ICSEA指數在華人社區中常被家長戲稱為「拼爹指數」。
澳洲課程評估報告局(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設立ICSEA的目的就是公平對比各個學校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通過對比來自相似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學生,ACARA就能更準確地評估學校的教學能力。
澳洲學校ICSEA的平均值為1000,也就是說ICSEA低於這項基準數的學校生源素質稍差,而ICSEA越高,就說明家長的教育,經濟和職業背景越強,學生的素質越高。下圖LBOTE代表非英語背景學生比例。
同時,家長在擇校的時候還會考慮每個學校具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目前澳洲的主流教育模式有兩種,一種Reggio Emilia Inspired模式,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讓孩子在關係驅動的環境中通過自我導向和體驗學習,同時講求合作的理念,在課堂上多通過collaborative classroom (合作班級)來學習,多為1-2年級一同上課,3-4年級一同上課,5-6年級一同上課。
而另一種是Waldorf Steiner模式,這種模式多為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藝術感知力等。兩種模式在教室布置、課程設置方面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樣的模式,公校也需要符合Australia Curriculum(澳洲教學大綱)的要求,而私校則可以有更多的靈活性。
在課外方面,和本地學生送子女去課外興趣班不同,新移民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許多家長不僅送孩子去興趣班也送他們去學業補習班,許多孩子出現了一放學要在不同培訓機構間趕場的情況。現在無論是雪梨還是墨爾本,中小學私人輔導、課業補習、課外興趣班產業在過去的十年中幾乎翻了一倍。
在維州,一些家長為了送子女轉入私校,往往需要在補習班上3-6個月的課程以此來準備AEAS考試(私校入學重要指標之一)。這樣的培訓多為一對一輔導,一般要價為90澳元一小時,一周需要上4-5小時的培訓課程。在雪梨也有著類似的現象。即使獲得AEAS高分,及其出色的課外興趣愛好成果,學生仍需要等待具體的學位。目前雪梨、墨爾本熱門私校學位都非常緊俏,女生學位等待時間正常,而男生學位往往需要等待半年或者更長時間。
但是每年都在上漲的高額私校學雜費,仍使得大部分的澳洲家庭望而卻步。許多家長只能尋找好的學區房,或者報考OC班、精英中學來確保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澳大利亞是有學區房概念的。好的學區房就意味著高溢價,尤其是名校學區房,但是學區房也會隨著新開的學校,以及片區人口的增加而重新劃分片區,從而導致房價一落千丈。
關於私校好還是公校好的爭論也是華人社群裡一個長期的爭論話題。
總理莫裡森(Scott Morrison)曾在一次採訪中被記者問道為什麼送他的兩個女兒上私校,而非公校?他回答到,不想讓「別人的價值觀」強加在自己女兒的身上(I don’t want values imposed on my kids)。據了解總理的兩位女兒就讀於教會學校(Independent Baptist School)。雖然總理如此表示可能是以此來反對工黨當時的學校政策,但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大部分的議員及部長(無論是自由黨、工黨或是綠黨)他們大多畢業於私校,而且許多時候會出現同校校友的情況。
總理莫裡森家庭 (圖片來自網絡)
私校部分特點:
收費較公立要高得多。
設施通常更現代化。
入學申請時間更長、更複雜,通常也有更多的要求。
班級規模通常較小。
有些學校提供住宿。
大多數私校都有宗教教育。
公校部分特點:
相當少的學費。
不提供住宿。
一般較老的設施。
通常是根據你的住宅區域來決定的。
班級規模通常更大。
課堂不傳授宗教教育。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全澳共有9503所學校,在校學生共計394.8811萬名。
就讀於公立學校的學生佔65.71%,就讀於私立學校的學生則佔到了14.79%,而教會學校的比例則是19.5%。
許多家長選擇私校未必是看重其成績突出,而是看其教育理念以及其它興趣特長優勢。下圖列舉的是Wesley college (三個校區)2019 NAPLAN成績單,圖中粉色代表略低於平均水平,綠色代表高於平均水平(越綠代表越高)。從圖中可以看出,Wesley College(私校)的Y3和Y5的NAPLAN成績遠低於低於Glendal Primary School(公校)的水平。但是因為Wesley College提供IB課程、以及豐富的活動在華人圈廣受歡迎。
很多家長在選校的時候經常被身邊的好友安利私校諸多優勢,其中一個被廣泛提及的優勢是會有利於孩子發展人脈關係為以後打下基礎。但據筆者觀察,亞裔新移民的第二代,無論是在私校還是公校想要融入澳洲主流社會仍然有不小的壓力。特別是許多孩子出現的身份認同等問題更使得家庭教育難上加難。
而如果選擇私校,家長也會進入新的戰場。筆者有位朋友的女兒就讀於墨爾本Kew區的一所知名私校。為了使得孩子快速融入新學校,朋友(全職太太,國內為大學管理學教師,先生從事外貿生意)加入了學校的華人、西人家長群。但是一場看不見的暗戰也在悄然進行中,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朋友有段時間為了使自己融入學校的家長群而絞盡腦汁。朋友表示,即使圈子不同,為了使孩子在班上有更多的好朋友不至於被孤立,自己也要硬融入家長群。
而筆者的另一位朋友(全職太太,不會英語,先生在國內做生意),因為家庭生意出現危機,而選擇讓自己的女兒和兒子從私校轉到墨爾本港地區的公校。在她一天接孩子放學時,看到同班男生和老師頂撞並摔門離開後,她暗下決心要做一位「虎媽」,讓孩子力爭OC班。
每個華裔家庭的子女教育經歷都可以寫成一本血淚史。只有選擇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