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咪村小組:從生活富裕到鄉風文明的升華
本報記者/丹洛 明德
一個60年前從中老邊境搬遷過來的布朗族村寨,幾十年來變化不大,但近幾年隨著扶貧攻堅和黨的各項惠農富農政策的落實,成為了勐臘縣小有名氣的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雙富裕」村。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記者走進勐臘縣勐伴鎮回落村卡咪村小組採訪時聽到了許多生動的故事,現摘取其中幾個小片段,也許能說明一些問題——
「直過民族」——黨建帶動產業興
據了解,卡咪村小組於1958年從中老邊境遷入現址定居,村民原自稱「克木人」,後劃歸布朗族,全村小組共83戶369人,屬於典型的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歷來主要靠農業生產維持生計。
回憶起卡咪村小組60年前的樣子,76歲的波溫坎囡仍然記憶猶新:「矮小的房子是籬笆作牆,茅草蓋頂,生產都是刀耕火種。」波溫坎囡說,當年村民的吃,靠進山狩獵種植山稻;穿,靠種棉織布自己縫製;住,靠砍樹蓋房年年翻修。條件很差!
2008年,雲南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布朗族克木人重點綜合扶貧項目,卡咪村小組脫貧產業得到有效培植。近年來,卡咪村小組黨支部大力加強村級組織負責人、後備幹部和黨員隊伍建設,積極把能人和知識青年培育成黨員。目前,卡咪村小組已有正式黨員18名、預備黨員1名。同時,緊緊圍繞「支部帶實體、黨員帶產業、致富能人帶貧困戶」的工作思路,推動村民抱團發展,所有農戶都通過合作社參與到了種植、養殖產業裡,引領村民想方設法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甘蔗、砂仁、蜜蜂、芭蕉等種植、養殖業,全村小組戶均純收入突破了2萬元大關,於2018年實現了大面積脫貧。而黨支部班子成員個個都是大夥推選的能人,發展觀念新、帶富能力強。他們選中的產業、開展的創業指導,大夥都信服。
為了讓貧困戶不返貧,「掛包幫」卡咪村小組的勐臘縣委組織部引進企業進行產業幫扶,並與村民籤訂收購協議。
「全村的蜂箱進蜜蜂的有638桶,大部分養在村裡的房前屋後。今年第一批蜜採了913公斤,收入有7萬多元呢!」卡咪村小組黨支部書記巖批說。截至目前,卡咪村小組養殖蜜蜂1545桶,種植甘蔗48畝、芭蕉980畝、砂仁2500畝,項目覆蓋全村農戶,實現貧困戶利益聯結全覆蓋,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我們村的舊面貌已經徹底改變,日子真是越來越好過了。」波溫坎囡不停地讚嘆著。
「接下來,我們打算進一步提升村裡的人居環境,配合政府振興鄉村,讓村民獲得感更足,幸福指數更高。」巖批笑著說。
鄉風文明——浸潤美麗鄉村
「邊疆人民心向黨;堅定不移跟黨走,擼起袖子加油幹!」
「深入開展扶貧工作,早日建成小康社會;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先富幫後富共走小康路,扶貧互濟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走進卡咪村小組,一幅幅鄉風文明、鄉村美麗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錯落有致的紅瓦吊腳樓、乾淨整潔的水泥路、滿目翠綠的瓜果樹和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令人印象深刻。
「要想更好地實現村莊環境大提升,必須把文明理念深植到每一位村民心裡。」巖批說,近年來,卡咪村小組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對黨員幹部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引領,常態化開展村民道德議事會等活動,逐步形成集黨的理論宣傳、文明新風傳播、村情民意收集等多個功能為一體的基層文明實踐點。
為進一步提高村民集體文明素質,卡咪村小組還成立了「星級文明戶」評審小組,對全村農戶進行「五星級」文明戶評審,並在年底進行表彰獎勵和授牌。如今,全村小組83戶已全部評上「五星級」文明戶。咪金是村裡「五星級」文明戶的示範帶頭人,閒暇時喜歡打理房前屋後的綠植,她說:「家裡乾淨,病毒不來,心裡舒暢。」
「全村環境衛生實行分組分區管理、房前屋後包幹制,現在保持環境衛生整潔已成為村民自覺的行為。」巖批說,為建立長效的環境衛生整治和生活垃圾治理管理機制,卡咪村小組還將環境整治維護及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定期不定期開展衛生宣傳、交叉檢查評比活動,強化生態環保理念及清潔家園意識,提升人居環境。
一個村集體的全面發展和提高,離不開每一位辛勤付出的村幹部。記者見到婦女組長依香尖時,她懷裡抱著一摞資料,笑容滿面地走向村文化活動室。「我上星期到縣裡參加培訓,學習到關於『提高婦女整體素質』的新知識,得趕緊向村裡的婦女們普及一下。」
出生於1990年的依香尖,是卡咪村小組最年輕的幹部,她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在村裡極具服眾力。自2016年擔任婦女組長以來,她積極協助政府做好國家相關政策宣傳,組織帶動村裡的婦女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如唱歌、跳舞、打掃衛生,使村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年輕人想法多,能幹事。」咪金說,依香尖會經常組織村裡的婦女在農閒時到周邊做散工,動員她們將勞動所得捐給村小組集體公益項目,比如村裡有人生病或者誰家出了事急用錢,就會拿出這筆錢資助,大家都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
「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增強村民健康意識、衛生意識和生態意識,逐步養成科學、健康、文明、和諧的生活方式。」依香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