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拉特,蒙古語,翻譯成漢語語意為肩胛骨。作為鄂爾多斯部(負責守護成吉思汗陵)下屬的達拉特部,具體負責守護元朝第二代皇帝(元太宗)窩闊臺的陵園。窩闊臺去逝後,其肩胛骨被納入一個純銀盒子,供後人祭祀。如今,這個銀盒就供在今天達拉特旗的窩闊臺文化旅遊區。
中國秦朝以來,各朝皇帝的墓都能找到。唯獨元朝皇帝的墓,一座也找不著,所以中國、蒙古、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眾多考古學家,都在猜測,尋找。這可能和蒙古族的葬俗有關。過去蒙古族實行天葬(不同於現在藏族天葬),人去逝後,白布裹屍,用勒勒車拉著,走往草原和高山,隨著路的起伏顛簸,屍體就掉下去了,也不埋葬,他們認為,這裡就是他的歸途,這裡就是回到天堂的地方,重新投胎的起點。人和勒勒車就走了,屍體任由動物吃掉或風化。這種特殊的民俗,可能也影響到了元朝皇帝。所以,蒙古族對祖先的祟拜,就是對精神的祟拜,而不像漢族對墳墓、對屍骨的祟拜。所有元朝皇帝的墓今天找不著,我估計將來也不會找著(個人觀點)。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衣冠冢),窩闊臺陵(窩闊臺肩胛骨)就是最好的例證。
今天,我們一塊翻開達拉特旗的歷史,從窩闊臺陵出發,去尋找元太宗窩闊臺波瀾壯闊的一生。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這個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橫跨歐亞,影響了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傳播與交流,影響了今天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
成吉思汗與皇后孛兒帖共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拖雷。蒙古族與我們漢族不同,漢族實行長子繼承,蒙古族實行幼子繼承,他們稱為守灶。遊牧民族都有很多男孩子,男孩子長大後,結婚後,分一些牧群給他,就算獨立生活了。到了最小的兒子,結婚後就與父母一塊生活,不再分家,繼承父母全部財產,侍奉父母,養老送終,稱為守灶。不同風俗,使成吉思汗後期在皇位繼承選擇上非常為難。按照漢族習俗,應選長子朮赤繼承皇位。按照蒙古族習俗,應選四子拖雷繼承皇位。
但是長子朮赤血統一直被人懷疑,為什麼呢?
成吉思汗與孛兒帖結婚後,在一次戰爭中,蔑兒乞惕部的首領脫黑脫阿襲擊了成吉思汗營帳。在混戰中,成吉思汗逃進了不兒罕山(今肯特山),他的妻子卻當了脫黑脫阿的俘虜。一年後,成吉思汗打敗脫黑脫阿,救回孛兒帖,但此時孛兒帖已有身孕,並在揮師途中生下朮赤。成吉思汗為其起名為「朮赤」,意思是「客人」。但成吉思汗終身未就朮赤血統表態,視如已出。倒是二弟察合臺和三弟窩闊臺常因此與其衝突。
四子拖雷按照蒙古族習俗,倒是皇位繼承合適人選。但是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父親在斡難和怯綠連的斡兒朵、牧地和軍隊。成吉思汗留下的軍隊共有約12.9萬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繼承。拖雷握有80%蒙古軍隊。
論軍功,四個兒子隨從成吉思汗東徵西伐,為蒙古帝國的奠基立下了汗馬功勞。成吉思汗根據四個兒子的才能和特長,給他們安排了不同的職掌:朮赤管狩獵;察合臺掌法令;窩闊臺主朝政;拖雷統軍隊。
1227年,成吉思汗在臨死前,再次把諸子召到身邊,要他們服從窩闊臺的領導,兄弟間要精誠團結。
1229年秋,窩闊臺繼大汗位,為元太宗。
窩闊臺是個傳奇人物。作為成吉思汗的兒子,18歲(1203年)就參加成吉思汗率軍同克烈部王罕大戰。戰爭地點在合蘭真沙陀之地(今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北境)。混戰中,窩闊臺的頸項被敵人用箭射傷,鮮血直流。其用力撥掉箭頭,讓部下咂去頸血,捂著傷口,繼續作戰。直至與成吉思汗會合。
19歲(1204年),窩闊臺結婚。1204年冬,鐵木真北攻篾兒乞部,盡服麥古丹、脫脫裡、察渾三姓部眾。鐵木真發現被虜的一位婦女頗有姿色,經訊問,知道該女子是脫脫裡部落首領忽都的妻子脫列哥娜。鐵木真叫來窩闊臺,說這個女人是你的妻子了。窩闊臺便將脫列哥娜納為妻室。後來脫列哥娜為窩闊臺生下了元定宗貴由。貴由,那就是創建窩闊臺汗國的創始人,這當然是後話。
1219年,成吉思汗準備揮師西徵。對於這次西徵,戰爭能否勝利?能否活著回來?所有人都心存疑慮。也遂皇后含淚說道:「諸皇子中,嫡出的共有四人,主上千秋萬歲後,應由何人承統?您頂柱般的御體一倒,象群雀般的國民由誰來管?不如現在就讓諸子諸弟、眾多的臣民以及我們軟弱愚昧的婦女也知道此事吧!」成吉思汗嘆道:「我此次西徵,要翻山渡河,平定眾多的國家,世上沒有長生不老之人,是該確定繼承人的時候啦。」成吉思汗當下召見諸子及胞弟。
四個嫡子之中,成吉思汗最喜愛戰功卓著的幼子拖雷。但窩闊臺足智多謀,治國才能較拖雷更全面。從帝國的前途出發,成吉思汗克制了自己對幼子的寵愛之情,量才用人,打破蒙古的舊傳統,擢升窩闊臺為繼承人。
窩闊臺被確立為繼承人之後,隨同父親踏上了討伐花剌子模國的徵程。這場戰爭共打了7年。整個中東、俄羅斯等地全部納入蒙古版圖。1224年春,成吉思汗到達錫爾河畔,在不花剌附近狩獵的窩闊臺與察合臺為給父親奉送獵獲物來此相會,並一起狩獵。1225年春,窩闊臺隨父親回到蒙古故土,結束了持續7年的歷史性遠徵。
1226年,成吉思汗指責西夏國主違約,再次親徵西夏。不久在六盤山的營帳裡離開了人世。成吉思汗在臨死前,再次把諸子召到身邊,要他們精誠團結,服從窩闊臺的領導,他重申:「如果你們希望舒服自在地了此一生,享有君權和財富的果實,那麼,如我在不久以前已經讓你們知悉的那樣,我的告誡是:窩闊臺將繼承我的汗位,因為他比你們高出一格。他的意志堅定卓絕,他的見識穎敏優越。憑藉他的靈驗的勸告和良好的見解,軍隊和人民的管轄以及帝國邊界的保衛將得以實現。因此,我指定他為我的繼承人,把帝國的鑰匙放在他的英勇才智的手中。」
按照封建制度,帝王駕崩後立即由他指定的繼承人登基。但是,由於蒙古的庫裡勒臺制(部落議事會制度)仍起作用,窩闊臺不能因其父的遺命繼位,而要等庫裡勒臺的最後決定。王位空缺的兩年內,拖雷監攝國政。
1229年秋,蒙古宗王和重要大臣舉行大會,推選新大汗。大會爭議了40天,宮廷內有人恪守舊制,主張立幼子拖雷,反對成吉思汗的遺命。此時朮赤已死,察合臺全力支持窩闊臺。拖雷勢孤,只得擁立窩闊臺。經過與會貴族的再三敦促、勸進,窩闊臺終於服從其父的遺旨,採納眾弟兄的勸告,繼承汗位,是為元太宗。
成吉思汗的去世使攻滅金國的計劃推遲了兩年。1229年,窩闊臺即位之後,立即按照成吉思汗規劃的滅金戰略發動了對金朝的進攻。1231年夏,金國獻關投降。
1235年,窩闊臺召諸王大會,決定徵討欽察、斡羅思(今俄羅斯)等未服諸國,命各支宗室均以長子統率出徵軍,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遣長子從徵。出徵軍以拔都(朮赤長子)為首,實際統兵作戰的主將是速不臺,出徵軍的人數約有15萬。2年後,整個欽察、斡羅思(今俄羅斯)全部納入蒙古版圖。
窩闊臺嗜酒如命,到晚年更是溺情酒色,每飲必徹夜不休。耶律楚材見多次勸諫無用,便拿著鐵酒槽對窩闊臺說:「這鐵為酒所浸蝕,所以裂有口子,人身五臟遠不如鐵,哪有不損傷的道理呢?」但窩闊臺秉性難改,依舊是射獵飲樂,荒怠朝政。
1241年二月,窩闊臺遊獵歸來,多飲了幾杯,遂致疾篤。召太醫診治,報稱脈絕。後又復甦醒來。耶律楚材奏言此後不宜田獵,窩闊臺休整了幾十天,漸漸好轉。
十一月,隆冬降至,窩闊臺再次出獵,騎射五日之後還至諤特古呼蘭山,在行帳中觀看歌舞,親近歌姬,暢飲美酒。窩闊臺興致很高,縱情豪飲至深夜才散。左右在第二天入內探視發現窩闊臺已中風不能言語,不久便死於行殿之中。時年56歲,共在位13年。
窩闊臺的遺體被葬埋在起輦谷。後追諡為英文皇帝,廟號太宗。
去逝後,眾人將窩闊臺肩胛骨一塊存入銀箱之內,以供後人祭奠。這個銀箱供奉在窩闊臺伊金斡爾朵內,當時地點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後杭愛省杭愛山南麓)。隨著元朝覆滅,明朝軍隊攻入哈拉和林城,窩闊臺伊金斡爾朵隨著成吉思汗「八白宮」的「萬裡大遷徙」也開始遷徙。
從14世紀末葉到15世紀末葉的100多年時間裡,鄂爾多斯部(含達拉特部)從哈拉和林城(今蒙古國境內)出發,先來到鄂爾渾草原(今蒙古國布爾幹省和鄂爾渾省境內),後從鄂爾渾草原到了杭愛山(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境內)駐牧。若干年後,他們向西來到了阿爾泰山(今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和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境內)。若干年後,再向西到了水草豐美的伊犁草原(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區)。隨後,開始向東折返,他們在哈密草原(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地區)上遊牧生活了若干年。在這之後,鄂爾多斯部遊牧地從哈密北山草原向東發展,逐漸擴展到阿拉善草原(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一帶。
1465年,鄂爾多斯部一小部分部眾開始翻越賀蘭山,進入鄂爾多斯草原。1470年,鄂爾多斯部在孛羅忽濟農(巴延孟克)率領下,翻越賀蘭山,進入陰山(大青山和烏拉山)前的廣闊草原上。隨後,渡過黃河,進入鄂爾多斯地區,這項東遷活動,一直持續到1496年為止。
達拉特部隨著鄂爾多斯部遷徙到達拉特旗定居下來。1649年(清順治六年),清朝對鄂爾多斯部進行了第一次分封。但達拉特旗和杭錦旗是按一個領部分封的。1650年(清順治七年),清朝對鄂爾多斯部進行了第二次分封。沙克察(成吉思汗二十一世孫)封為固山貝子,領鄂爾多斯左翼後旗(俗稱達拉特旗)札薩克,駐巴爾哈遜湖。沙克察是達拉特旗的首任札薩克。主要負責窩闊臺汗的祭祀。
歷經清朝、中華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達拉特部不斷創造出自己的輝煌歷史,把窩闊臺祭祀世代傳承於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