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我反覆去到老人家裡,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扶貧政策。通過我的宣傳和協調,老人家申請了危房改造,終於在2018年下半年,老人家歡天喜地搬進了新房,看在老人臉上的笑容,我突然明白脫貧攻堅對於老百姓而言是多麼的重要!老人激動地給我打電話說:「小王,謝謝你的幫忙,我家新房子起好了,快來我家坐坐……」2019年11月7日,村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老人沒有來參加會議。我一打聽,才知道老人去山坡上放牛不慎跌倒,傷得比較嚴重,在安順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雖然貧困戶住院報銷比例很高,但是老人的子女都非常困難,幾乎沒有贍養老人的能力。
貧困人口漏評、錯評專項治理群眾會
我按政策按程序給老人申請了1000元的臨時救助。老人出院後,看到我時,不禁落下感動的淚水。通過精準幫扶,朱仲友戶現在已經過上幸福的生活,老人種葉子煙收穫累累,子女也就近打起了零工,孫女在學校的成績也非常優秀,一家人其樂融融……傍晚我和駐村工作組的同事從來格組回村委時,無意中聽到:「家門口的路修好了,庭院硬化了,路燈安好了,我們自己也得加把勁,爭取在脫貧這條路上不拖後腿。」我回眸一看,原來是收莊稼的村民們在路邊歇腳閒聊。我上前去打招呼:「伯伯、叔叔、嬸嬸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啊?」大家異口同聲地對我說:「感謝國家,感謝你們來我們這裡幫忙,今年的收成很好。」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始以來,龍都村一條條寬闊綿延的水泥路串連起一戶戶脫貧奔小康的家庭。我堅信,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之下,在領導和扶貧一線的同志們的努力下,人民群眾致富之路一定會走得更好、更快、更遠。【人物小傳】王仕江,普定縣貓洞鄉龍都村駐村幹部。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梅世桂 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